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东南色季拉山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藏东南地区蚂蚁的生态学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首次研究了色季拉山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在色季拉山记载蚁科昆虫3亚科14属31种,其中,猛蚁亚科2属3种,切叶蚁亚科7属17种,蚁亚科5属11种。在色季拉山地区,大多数蚂蚁物种(大约2/3)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性较弱,仅分布于3000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分布于30...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藏东南地区蚂蚁群落的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德姆拉山东坡及察隅河谷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共采集到蚁科(Formicidae)昆虫5亚科,22属,47种,其中猛蚁亚科(Ponerinae)5属7种,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yrmecinae)1属1种,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8属19种,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2属2种,蚁亚科(Formicinae)6属18种。在德姆拉山东坡和察隅河谷垂直带上,分布上限超过4 200 m的宽生态幅物种只有6个:棒结红蚁(Myrmica bactriana Ruzsky)、莱曼蚁(Formica lemani Bondroit.)、吉市红蚁(Myrmica jessen-sis Forel)、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红蚁待定种2(Myrmica sp.2)和史密西红蚁(Myrmica smythiesii For-el),而众多的狭生态幅物种分布上限低于2 500 m。在垂直地带上,蚂蚁物种丰富度主要受气温因素制约,同时受到地形和植被因素的影响。原生地带性植被内栖息了更多的蚂蚁物种,而次生性植被内物种相对贫乏。另外,蚂蚁物种对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微生境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分化。环境制约和蚂蚁物种选择分化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区域内蚂蚁群落丰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1889—2020年,国内外蚁类学家实际记载西藏蚂蚁5亚科、22属、54种;本研究记载西藏蚂蚁10亚科、57属、183种,比前人研究新增5亚科、35属、129种,新增记录的5个亚科是钝猛蚁亚科(Amblyoponinae)、刺猛蚁亚科(Ectatomminae)、行军蚁亚科(Dorylinae)、细蚁亚科(Leptanillinae)、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yrmecinae),显著丰富了西藏的蚂蚁区系研究。西藏蚂蚁区系是古北界与东洋界成分的混合体,以东洋界成分占优势,古北界成分相对贫乏,与其他动物地理界存在一定渊源关系;属级水平上与其他动物地理界的紧密度依次为澳洲界、非洲界、新热带界、新北界;种级水平上与其他动物地理界的紧密度依次为澳洲界、新北界、非洲界、新热带界。蚂蚁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气温和降雨影响,从北向南随着纬度降低,气温升高,蚂蚁物种丰富度升高;从西到东随着经度升高,降雨量增加,蚂蚁物种丰富度上升。依据西藏境内古北界、东洋界物种的垂直分布信息,提出以喜马拉雅山南坡和藏东南地区海拔2 750 m等高线作为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划界标准,为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提供参考依据。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的垂直分布达到5 183 m,是目前已知世界蚂蚁垂直分布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4.
依据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收藏的标本及中国猛蚁型亚科群昆虫地理分布的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猛蚁型亚科群(poneromorph subfamilies)昆虫,共计4亚科30属140种。通过对这些昆虫种类进行地理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中国猛蚁型亚科群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因此,东洋界应该为猛蚁型亚科群的分布中心。2)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南区和西南区成分为主,往北部和西北部逐渐减少,青藏区和蒙新区则无分布。3)推测植被、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可能是影响猛蚁型亚科群昆虫现有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细猛蚁亚科Leptanillinae隶属于蚁科Formicidae.该亚科全世界已知仅3属(Holldo-bler and Wilson,1990)。其中细猛蚁属Leptanilla全世界共有33种(Baroni Urbani,1977)。我国迄今还未见有本亚科及该属昆虫分布的报道。 1989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王振中先生在长沙岳麓山采集到一批细猛蚁(工蚁),由上海昆虫研究所转给我们进行鉴定,又承细猛蚁专家Baroni urbani,C.惠赠给我们有关文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福建省膜翅目蚁科5新记录属,即隐猛蚁属Cryptopone Emery、粒沟切叶蚁属Cataulacus Smith、棒切叶蚁属Rhoptromyrmex Mayr、凹臭蚁属Ochetellus Shattuck、刺结蚁属Acantholepis Mayr,以及31新记录种;提供了它们的种类名录、分布及采集地.  相似文献   

7.
哀牢山西坡地表蚂蚁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了哀牢山西坡4个地段28块样地140个样方地表蚂蚁资源调查结果为:采集地表蚂蚁标本共3592号,分属110种37属7亚科,且蚂蚁密度高达25.7头/m2;优势类群优势明显,其中切叶蚁亚科地表蚂蚁种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47.3%;广布种为黄足厚结猛蚁、爪哇厚结猛蚁和菱结大头蚁;特有种较多,单种属有16属,仅在1个样地中出现的蚂蚁有61种,在2个样地中分布的蚂蚁有33种;部分蚁类个体数量极少,个体数低于10头的蚂蚁有70种,其中31种蚂蚁只有1头个体.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无量山的蚂蚁物种资源,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无量山4个垂直带21块样地105个样方的蚂蚁资源。共采集蚂蚁标本2 113号,鉴定蚂蚁物种共91种,分属于6亚科30属,样地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蚂蚁20.1头。种类最多的蚁亚科有11属37种,占总物种数的40.7%;其次是切叶蚁亚科9属35种,占总物种数的38.5%;大头蚁属和弓背蚁属种类最多,均有10种,单种属有13属;巴瑞弓背蚁分布最广,在9块样地中有分布,其次是横纹齿猛蚁和中华大头蚁,在7块样地中有分布,仅在1块样地中出现的蚂蚁有38种;个体数低于10头的蚂蚁有43种,其中12种蚂蚁只有1头个体。结果表明,无量山蚂蚁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宁夏荒漠地区蚂蚁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自1987-1998年对宁夏荒漠地区蚁科昆虫进行了标本搜集,采集和整理,本文记述了2亚科(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和蚁亚科Formicinae),11属(火蚁属Solenopsis Westwood,铺道蚁属Tetramorium Mayr,收获蚁属Messor Forel,细胸蚁属Leptothorax Mayr,斜结蚁属Plagiolepis Mayr,弓背蚁属Camponotus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热带雨林中猛蚁亚科的中国新记录种3种:格拉夫钩猛蚊,争砂大齿猛蚁和光亮细颚猛蚁,报道该地区中华猛蚁的新分布,对各个种的工蚁作了详细描述,同时讨论了钩猛蚁属,大齿猛蚁属,细颚猛蚁属,猛蚁属4属的地理分布,世界和中国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第一大种植作物,更是全国第一玉米制种大省,加快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甘肃省玉米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甘肃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找出了制约甘肃玉米种业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并就玉米种质资源、育种、制种产业等方面的突破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霞  刘学录  刘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77-5980
应用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环境统计资料计算了甘肃省14个市级行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系统评价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各市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有优、良、一般、较差4个等级。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的市有1个,为良的有6个,为一般的有6个,较差的有1个,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8.42%、29.88%、61.40%、0.03%。并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提出了提高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甘肃省境内的12个城市,根据1980~2012年甘肃省的气象资料,研究了甘肃省的气温、降水、风速、湿度和日照时数,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分析了甘肃省旅游气候资源适宜性。结果表明:1年中旅游气候舒适度较好的地区是临洮、天水、兰州等地,比较适宜在甘肃境内旅游的月份是4~6和8~9月,并划分出了甘肃省的旅游旺季、旅游淡季和旅游平季。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甘肃省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研究了甘肃省金融体系和农产品物流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变量为一阶单整变量,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VAR模型是稳定的,其最优的滞后期数为一期;金融体系中,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都是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的正向影响因素,且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均为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不成立,金融体系和农产品物流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甘肃省1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没有土地集约利用级别的城市,嘉峪关土地集约综合评价值最高,达0.67,为一般集约的城市,适度利用的城市为兰州(0.58)和金昌(0.47),低度利用的城市为天水(0.25)、张掖(0.22)、酒泉(0.23)、庆阳(0.30),粗放利用的城市为平凉(0.19)、甘南(0.11)、陇南(0.14)、定西(0.10)、临夏(0.10)、武威(0.18)、白银(0.18);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为0.27,处于全国低下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自西向东,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变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河东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综合评价值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甘肃省境内35个气象台站自1965-2015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通过统计春、夏、秋、冬及全年的累计降水量,计算出上述四季及全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值,并采用EOF分析方法对SPI值分别进行时空分解,研究SPI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从而分析甘肃省五十年来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整个区域范围内特征向量为一致的正值区,表面1965-2015年甘肃省旱涝变化整体同步,即一致性变涝或变旱。(2)时间系数演变来看,四季分布不均匀,极值相差较大,1965-2015年间春、秋、冬季气候向湿润转变,夏季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干旱多发生在甘肃省的西北、东南地区,且夏季干旱范围最大。(3)1965-2015年间甘肃省全年干旱呈现由干旱到湿润,再由干旱到湿润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并结合不同时间断面上农业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插值效果图,归纳总结了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市(州)农业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出由分散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可以划分为河西走廊超强型、陇中陇东一般型和陇南临夏甘南偏弱型3种基本类型;农业空间扩展能力与其竞争力水平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出由极点式到点轴式再到网络化的迹象;农业政策导向驱动、资源禀赋及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及成长驱动共同驱使农业竞争力在空间范畴上格局置换。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建学  韩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16-10817
基于生态贫困的内涵,研究了在甘肃省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生态贫困问题,主要包括甘肃生态贫困的特征,建设性地提出了缓解甘肃生态贫困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甘肃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测评方法对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处于现代农业的准备实现阶段.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推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