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中囊病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饲养管理中,从预防为主。中蜂的主要病害是囊状幼虫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在峰群繁殖期均有可能发生,尤以春秋季节发病严重。此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中蜂的病毒性传染病。感染此病主要是1~2日龄幼虫,发病后5~6日龄(封盖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2.
本市定地养蜂多数是老式养蜂,用木桶或挖墙洞饲养,以饲养中蜂为主,少数用活框蜂箱饲养。但总的来说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蜂群发生病虫害后,90%以上的蜂农不知道怎么办,也不清楚是什么病,更不知道用什么药物治疗,最终导致蜂群死亡或整群飞逃,造成严重损失。危害中蜂严重的病害,主要有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其次是下痢病,还有敌害。现就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病害1.1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经试验查明,中囊病病毒,可使1~2日龄幼虫感染,潜伏期5~6天,感病幼虫在5~6日龄时大量死亡。有的子脾,挑开刚封盖的巢房,可以看…  相似文献   

3.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可造成大量蜜蜂幼虫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全场毁灭。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感染2~3日龄小幼虫,典型症状是幼虫封盖后3~4天不能化蛹,封盖前被感染的幼虫失去光泽,贴于巢房下半部,无臭味。患病幼虫体表完整,表皮内充满乳状液体,用镊子将病虫夹起,虫体为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袋状。2008年抚顺市发生中蜂囊状  相似文献   

4.
中蜂幼虫病发生的几率较高,而且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由于中蜂幼虫病的主要症状有一定的类同性,一般以幼虫糜烂为主要特征,多数没有气味,子脾呈“花子”现象,子脾上各日龄幼虫参差不齐,封盖巢房与不封盖巢房杂乱无章。封盖巢房有的塌陷,蜂群的群势减弱,直至全群消亡。巢房外有被工蜂清理出来的死亡幼虫,从症状上很难鉴别。  相似文献   

5.
张建国 《蜜蜂杂志》2006,26(9):25-26
上世纪70年代首先暴发于我国广东,继而在南方大面积流行,导致上百万群中蜂毁灭的一种传染疾病——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本世纪初又在我国北方流行蔓延,患病蜂场几乎垮场,中囊病直接危害着我国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饲养的中蜂。由于没有特效药,中囊病对中蜂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意蜂等外来西方蜂种轻染囊状幼虫病并能自愈,表现出对囊状幼虫病毒的较强抗性。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易感染。囊状幼虫病病毒在幼龄中蜂成蜂体内增殖而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工蜂的泌浆能力降低并携带病毒,诱使6日龄幼虫发病。患病幼虫封盖前呈尖头…  相似文献   

6.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传染力强,1只刚死亡的幼虫尸体内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的健康幼虫致病。成年蜂也会被病毒感染,症状表现为不护脾,工蜂在脾面上成堆状;多数被感染的工蜂不采集花粉,甚至丧失采集能力,低温条件下比健康蜂群早结团。中蜂囊状幼虫病一般6日龄大幼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在脾面上出现“尖头”,挑出后可见不明显的囊状物。  相似文献   

7.
1闯三关饲养中蜂,必须闯过3道难关:囊幼病关、巢虫关、西方蜜蜂作盗关。否则,蜂群将有可能毁于一旦。1.1囊幼病关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囊幼病)是中蜂的头号敌人,病原为囊状幼虫病毒[1]。患囊幼病的蜂群:工蜂黝黑,劳力下降,寿命缩短;封盖大幼虫及初期蛹死亡,房盖下陷,有穿孔;挑开房盖,可以看到死幼虫头部上翘,像龙舟,故又名“龙船病”。用镊子挑起幼虫尸体,呈“水滴”状。老蜂不断死亡,无新蜂补充,群势迅速下降;幼虫大量死亡,工蜂无力清除尸体,在巢内腐烂发臭。一群蜂患病后,会迅速向四周传染,若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导致整个蜂场毁灭。1976年,…  相似文献   

8.
中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尖头病、囊雏病,是中蜂肠道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它危害大,传染快。该病多流行于夏秋高温季节 ,当蜂群患病后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和采集 ;重者会造成全场蜂群覆灭。1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毒最容易感染2~3日龄的幼虫。病毒在中肠细胞、脂肪细胞、王浆腺细胞和气管等组织中大量增殖,潜伏期4~6天,幼虫一般都死于封盖以后。死亡的幼虫呈尖头子,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表皮增厚。初发期,少数死虫被工蜂清理拖出,蜂王又重新产卵。因此,在同一巢脾面上出现卵、虫、蛹错杂的“花子”现象。2防…  相似文献   

9.
据我了解 ,中蜂囊状幼虫病又开始发生 ,务请重视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 ,我地农民称之为“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等。自 1 973年在我县发生以来 ,90 %的中蜂发病死亡 ,蜂农损失惨重 ,这是极为沉痛的教训。当时 ,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检疫 ,控制中蜂场的转移流动 ,加强饲养管理 ,清巢消毒 ,控制蜂王产卵 ,中断传染源 ,选育抗病蜂群育王繁殖 ,结合药物防治 ,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使我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现将防治方法介绍于后 ,供参考。1 中蜂治囊散当时由富顺县养蜂协会配制供应 ,…  相似文献   

10.
中蜂囊状幼虫病,七三年在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七四年暴发流行,传染迅速,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养蜂生产。七四年冬由省、地、县主管部门及本院养蜂研究室组成防治小组,在南靖县南坑建立试验场,取得一定效果。几年来我院继续进行抗囊状幼虫病品系的选育及防治工作。现介绍实践的体会,供参考。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发病大多在6日龄幼虫、多数死于封盖前,有的死于封盖后。病虫尖头翘起,俗称“尖头病”。子脾初期呈现“花子”现象,后期大片幼虫死亡。严重的病  相似文献   

11.
《中国蜂业》2020,(6):22-23
<正>圆桶与标箱,繁蜂谁好谁劣养蜂,我喜欢搞对比试验,同样的两群中蜂,分别放在圆桶土法饲养和意标箱活框饲养,前者繁殖更快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圆桶土法饲养适应了中蜂结团保温和向下造脾发展的习性。一、中蜂结团保温孵化的习性自然界中的中蜂,造脾便于结成圆形球体。《几何学》告诉我们:球状建筑最省材料,且体积最大。但是蜂箱要造成圆形很难,接近圆形的有圆柱体与正方体。上饶地区流行的圆桶(图1)和意标箱(图2)  相似文献   

12.
《蜜蜂分区饲养技术》课题,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过3年推广、应用,认为该项目的主要特点:一是省工、省时、省料,蜂群有计划地发展;二是在取蜜时不要每框都摇蜜,不振动蜂王,不损坏幼虫和子脾,使蜂王能安心产卵;三是不干扰蜜蜂的正常繁殖,不会有失王现象,使蜂王安定,蜂蜜均获高产稳产。1蜜蜂分区饲养的组织和管理在1个标准箱内放1块隔王板,把蜜蜂分为2个区,一区作为繁殖区,另一区作为采蜜区,取蜜时只取一区,另一区不动,使蜜蜂安定;蜜蜂满箱,蜜源到来时,就可以限制蜂王在1~2张脾上产卵,缩小产卵圈,减少哺育工作。2几项高…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中华蜜蜂,国家相继建立了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但在保种、保护的模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保种场的保种模式需要保种场和保护区协调建立,并实行多点保种;保护区要分区进行保护,对于保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依法进行解决和处理,才能保证中蜂保种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它能利用零星蜜源,省饲料,但中囊病一直威胁着中蜂的生存与发展。在蜂群发病症状表现出的前10~20天,有时会更长,病蜂蜂群就表现出工蜂背板处光泽度开始消失,工蜂数量减少。蜂群开始患病时,如无有效防治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蜂群会出现对蜜源的拒绝现象,进而工蜂衰退加速,最后工蜂光泽度消失,颜色加深,病虫开始出现,有时巢脾会泛白,光泽油润状消失。在非工作期间,工蜂曾出现静止状态,横梁蜂路间,工蜂头朝上结团,病群无光泽油润,排列慌乱,有失王感,有时蜂场会出现没有病虫但见子不见蜂的现象,这是过渡状态,是蜂群患病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中蜂生态养殖的内涵2003年7月24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1号)将生态养殖定义为:“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所谓生态养蜂是指,在无污染、蜜蜂健康繁殖和生长的环境下,采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把蜂业、农业、林业等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设计、规划、组织、调整和管理蜂业生产,维护蜜蜂健康,保障人类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使养蜂业更好地为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服务的一种生产形式。中蜂生态养殖也应在上述概念的范畴之内,在新的形式下,应尊重蜜蜂应有的基本福利,提高植物传粉效率、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保证养殖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因此,中蜂生态养殖必须考虑到蜜蜂的福利需求。  相似文献   

16.
触角作为蜜蜂重要的感觉器官,在感受外界环境刺激、实现个体间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蜜蜂是我国本土蜂种,亦是一类经济昆虫。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与雄蜂触角及其表面感受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蜂触角呈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工蜂柄节比雄蜂的修长,而雄蜂鞭节较工蜂的粗壮,且多一节。工蜂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多,雄蜂触角上有6种感器,其中板形感器分布最多。在雄蜂触角上发现了一类新的感器为栓锥形感器。工蜂和雄蜂触角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和触角节数上,其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华蜜蜂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论述了中华蜜蜂在与被子植物共同进化中,形成中国特有的种类众多,分散,分层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蜜蜂种后,由于西方蜜蜂的竞争,导致中华蜜蜂分布区和数量减少75%以上。作者指出:西方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不能代替中蜂的生态作用,并提出建立中蜂保护区、中蜂生产区、选育中蜂优良品系和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西方蜜蜂高产性能转入中蜂等措施,保护中华蜜蜂。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入春以来 ,由于长期阴雨低温 ,加之部分蜂场忽视加强管理和防治 ,造成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此次暴发是锦屏县继1979年以来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次。在开始感染发病的3月中旬 ,病情蔓延至蜂群飞逃 (死亡 )最严重的4月中旬和越夏开始断子的6月中旬 ,我们3次对42户适度规模的养蜂户进行全面调查。42个蜂场蜂群发病前蜂群总存箱1965箱 ,先后感染发病1126箱 ,发病率为57.30 % ,病后飞逃 (死亡 )689箱 ,占发病数的61.19 % ;春季不能取蜜的蜂场有22个 ,占调查蜂场总数的52.38 % ;20个…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东方蜜蜂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通过测定神农架6个不同采样点的6群东方蜜蜂,每群15只工蜂,每只蜜蜂样共38个形态特征,并结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周边省份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神农架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种群中许多形态性状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性;蜜蜂个体增大、体色变深,具体是前翅长、前翅宽、背板3、4宽;后腿长、蜡镜长、蜡镜宽、蜡镜间距、腹片3、6的长和宽逐渐增加;而背板3、4的色素度、小盾片的色素度逐渐加深.神农架东方蜜蜂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式样,均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条件下,分别采用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苯甲基磺酰氟(PMSF)、溴乙酸(BrAc)、乙酰丙酮、巯基乙醇(ME)等化学修饰剂选择修饰中华蜜蜂碱性磷酸酶多种氨基酸残基,并测定其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DTNB、PMSF的修饰不表现对酶的抑制作用,而NBS、BrAc、ME能显著抑制酶的活力,乙酰丙酮也能抑制酶的活力,但是不太明显。因此认为Trp、His是中华蜜蜂工蜂碱性磷酸酶的必需功能基团,部分二硫键对保护酶的催化功能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