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 197.8] 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 158.3] 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 44.0] m;(3)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金枪鱼围网的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渔场较深的温跃层顶界深度使得目标鱼种在网具到达温跃层之前拥有充分的逃逸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温跃层内急剧变化的温度梯度失去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鲣Katsuwonus pelamis产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对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s)禁渔期和非禁渔期鲣的产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12—2015年鲣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80%,并没有发生明显波动;鲣渔获产量比例在2015年的非禁渔期出现明显的下降;2012年以后,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禁渔期的延长有关;K-S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5年,禁渔期与非禁渔期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禁渔期结束后第一个月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达到或接近全年最高水平。研究表明,中西太平洋海域FADs禁渔期的实施和延长会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业界需提高针对自由鱼群的捕捞效率,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金汇6号"金枪鱼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调查结果,对2 000尾鲣Katsuwonus pelamis渔获物的生物学数据进行了测定,并对起水鱼群和流木鱼群的鲣渔获物的叉长、体重、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渔获物的叉长为331~738 mm,优势叉长为425~575 mm;流木鱼群渔获物的叉长为264~719 mm,优势叉长为325~475 mm.起水鱼群鲣渔获物的叉长组成明显大于流木鱼群(P<0.01),起水鱼群鲣渔获物中叉长超过450 mm的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流木鱼群.起水鱼群鲣渔获物中雌、雄个体叉长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流木鱼群鲣渔获物中雄性个体叉长明显大于雌性个体(P<0.01).2)起水鱼群和流木鱼群鲣渔获物叉长与体重的组成服从正态分布,其关系式分别为W1=8.319×10-6L3.15F(R2=0.946)和W2=4.505×10-6L3.24F(R2=0.977).3)起水鱼群的雌、雄比为1:1,而流木鱼群的雌、雄比接近2:1.4)起水鱼群以Ⅳ期(30.49%)和V期(44.92%)性成熟度等级为主;流木鱼群以Ⅰ期(21.00%)和Ⅱ期(56.01%)性成熟度等级为主.5)起水鱼群以空胃(37.39%)、1级(28.61%)和2级(35.14%)摄食等级为主;流木鱼群基本上为空胃(99.50%)摄食等级.  相似文献   

4.
摘 要:本研究基于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收集的2015-2017年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金枪鱼自由鱼群捕捞数据和相匹配的卫星遥感数据,使用二阶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ed regression trees, BRTs)建立了该鱼群的栖息地,以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对大眼金枪鱼自由鱼群的丰度有更大的影响。环境因子方面,纬度、经度、混合层深度、月份和海表面温度是影响大眼金枪鱼捕捞成功概率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丰度的主要因子为经度和海表面叶绿素浓度。空间上,大眼金枪鱼主要处于10°S以南, 95°W以西的海域。在2016年7-9月和2017年2-4月中,BRTs模型预测的空间分布显示一些高度密集的自由鱼群分别栖息在远离海岸,经度为150°W,纬度为0°的赤道海域和经度为120°W,纬度为10°S附近的海域。时间序列上,大眼金枪鱼丰度月平均值的年际间变化差异很小,月间差异较大,在7月达到最高值,但在8月份立刻下降到最低值。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西太平洋海区是世界金枪鱼围网作业的主要渔场之一[1]。目前从事生产的金枪鱼围网船约160艘[2]。据统计,2003年该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业总产量为117.28×104t,占其金枪鱼总产量的60%[3]。我国大陆地区金枪鱼围网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渔船已由2001年的1艘发展到2004年的8艘  相似文献   

7.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渔获组成及叉长与体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西太平洋海区是世界金枪鱼围网作业的主要渔场之一[1]。目前从事生产的金枪鱼围网船约160艘[2]。据统计,2003年该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业总产量为117.28×104t,占其金枪鱼总产量的60%[3]。我国大陆地区金枪鱼围网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渔船已由2001年的1艘发展到2004年的8艘  相似文献   

8.
溶解氧垂直结构是影响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垂直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渔场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围网渔业生产的影响,基于WOA18溶解氧三维数据集和中西太平洋2008-2017年间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生产数据,分析渔场区溶解氧浓度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与渔获量(catch p...  相似文献   

9.
基于表温的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适应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鲣Katsy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频次,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数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表示栖息地适应指数(HSI),采用3种方法建立HSI-SST模型.根据建立的3个模型,利用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优HSI-SST模型;最后,利用2003年SST数据计算其各季度HSI值,用来验证预测中心渔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模型A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4的区域;采用模型B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6的区域;采用模型C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8的区域,因此认为模型C更符合鲣资源分布的特征.利用模型C估算2003年各季度HIS值,高产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这进一步说明,模型C能较为准确地预报鲣中心渔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鳍金枪鱼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发展对象,根据2008至2010年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ALB)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海表温度特征。结果表明:以尾数统计时,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纬度位置为15°~40°N和10°~45°S,该区域渔获尾数占总渔获80%以上。高CPUE渔区主要位于25°~40°N和10°~40°S,其南北分布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半球冬季时多分布于北太平洋,夏季时多分布于南太平洋。2008-2010三年间渔业资源丰度分布状况基本一致,2009年在北太平洋以及2010年在南太平洋的高CPUE渔区数相比另两年减幅较大。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2℃,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4℃及26℃左右的海域。  相似文献   

11.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及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大部分厄尔尼诺年时,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会向东、向北移;而拉尼娜年则向西移。Nino3指数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在年内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春夏季向西、向北移;秋冬季向东、向南移。春夏季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12.
《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经生效,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也将开始正式运作。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类的最大渔场,《公约》的生效,必将对中西太平洋地区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在简要介绍《公约》背景、主要内容、我国在该海域金枪鱼渔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约》对我国的几点主要影响,如发展规模的限制、船旗国责任的加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等,并给出了主要的对策与建议:合理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及培训;积极参与,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经生效,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也将开始正式运作。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类的最大渔场,《公约》的生效,必将对中西太平洋地区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在简要介绍《公约》背景、主要内容、我国在该海域金枪鱼渔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约》对我国的几点主要影响,如发展规模的限制、船旗国责任的加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等,并给出了主要的对策与建议:合理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及培训;积极参与,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4.
大口胭脂鱼鱼种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肠饱满指数法测定了池养大口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鱼种的摄食节律与日摄食率。结果表明:大口胭脂鱼鱼种有明显的摄食节律,10:00~18:00为摄食高峰期,22:00摄食活动基本停止,6:00摄食强度明显回升,每天约有6 h的停食时间。主要养殖季节6、7、8月,该鱼种的日摄食率(单位鱼体重每日的摄食量)分别为34.9、121.5、74.1 g/(kg.d)。  相似文献   

15.
费本武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25-225
本文在分析目前围网养蟹回捕率不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回捕率的一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m和200m水层温度等,并对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鲣的高渔获量区域主要分布于150°~153°E、160°-161°E,0°~2°S的水域;2007年最高月产量和最高单网平均日产量(CPUE)的月份分别为8月和2月;通过K—S检验,2007年最适表层温度为29.3~30.1℃,最适表层盐度为34.0~35.2;0~200m、50~200m水层的垂直温差为11℃时,渔获量达到最大。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渔获量与0—200m、50—200m水层的垂直温差服从正态分布关系。上述结论符合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情况,表明Argo数据可以应用于渔业生产和科研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的基础上进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运动行为学研究,并构建设施化金枪鱼养殖技术体系,为后续开展金枪鱼深远海养殖和陆基循环水养殖推广打下基础。【方法】以驯化成功后的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化30 d)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运用水下摄像技术测定其全长—口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年(1—12月)伯利兹船队在帕劳群岛共和国生产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与月黑天(初一至初七、初二十三至三十)、不同投绳时间之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获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在月光天和月黑天均无显著性差异;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不同投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黄鳍金枪鱼的渔获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月相对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无显著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实际作业中应选择02:00—08:00(当地时间)作为投绳时间。  相似文献   

19.
温度、体重及摄食状态对克氏原螯虾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对均重为1.78g、5.63g和9.55g3种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在15℃、20℃、25℃和30℃4种温度条件下的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温度变化及摄食状态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NH4^--N排泄率(RN)与温度正相关,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O.1382e^0.0435t和Ro=O.5706W^-0.2013;RN=0.8127e^0.0223t和RN=0.9243W^-0.1242。不同体重试验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代谢率差异显著,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和温度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随着体重的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增大,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逐步减小:随着温度的提高,蛋白质提供的能量逐步减少。克氏原螯虾(5.06土O.87)g摄食水贩6I和配合饲料后,在饱食状态下耗氧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47.69%和76.81%,NH4^ -N排泄率分别增加了142.37%和204.33%,表明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不同规格哲罗幼鱼摄食前后排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5种不同规格(10.64±0.42 g,16.44±0.67 g,24.67±0.74 g,30.90±1.74 g,37.33±0.98 g)哲罗幼鱼摄食前后的排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饱食后,5个规格组哲罗幼鱼的排氨率均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最后恢复到各自的初始水平;5个规格组哲罗幼鱼的排氨持续时间(DNR)和排氨率峰值时间(TNR)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延长;哲罗幼鱼摄食前后排氨率(NR)与体重(t)之间的拟合方程分别为:NR=4.323 6 w-0.555 9(R2=0.992 4,10.64 g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