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甘蔗害虫病原微生物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1993年连续4年对从俄罗斯引进的沙棘品种进行定点观测与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俄晚斯引进的丰产沙棘和人沙棘品种均较野生中国沙棘亚种生长旺盛,枝叶繁茂,根系发达,萌蘖力强,年生长量远超过中国沙棘。由形态和根系分布等生长特性及叶片显微结构等方面的测定和分析表明:引进的沙棘品种对当地生态气候条件很强的适应性,其抗旱的抗寒能力均很强,且具有枝刺极少无刺,便于管理和采摘及果大丰产等优良特性,是两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试验,连续种植3批菜心,研究生物有机肥和EM菌剂对连作9 a和6 a的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连作土壤中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的相对含量及G-/G+(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比值,并降低土壤真菌的相对含量;随着种植批次的增加,土壤中G-、G+含量降低,G-/G+比值上升,生物有机肥和EM菌剂配施化肥处理G-含量普遍高于化肥处理;与化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微生物AWCD值、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均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均一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种质资源政策,即承认生物资源的国家主权、农民权利、为世界共同体信托而持有种质、分发材料、交换种质资源、确保惠益分享、黑箱政策等,提出我国应重视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合作,充分利用其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按照国家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与整合要求,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保存的微生物资源中随机选择802份菌种资源进行规范化描述,累计整合信息数据64574项,修复、补充信息数据27767项,经过分类鉴定证明,这些菌种资源涉及22属38种;同时,经过活化、提纯、复壮并保藏菌株615份,涉及20属31种.相关信息和实物整合到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保藏.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国家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与整合要求,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保存的微生物资源中随机选择802份菌种资源进行规范化描述,累计整合信息数据64574项,修复、补充信息数据27767项,经过分类鉴定证明,这些菌种资源涉及22属38种;同时,经过活化、提纯、复壮并保藏菌株615份,涉及20属31种。相关信息和实物整合到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保藏。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菌剂浸种联合生物菌肥防控玉米茎腐病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月霞  沈瑞清 《玉米科学》2022,30(3):156-161
采用微生物菌剂浸种后撒施生物菌肥M1、M2预防玉米茎腐病,检测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五谷丰素浸种联合菌肥M1、M2撒施处理显著提高防控玉米茎腐病的应用效果,乳熟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6.3%和68.1%,蜡熟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72.9%和74.6%,显著促进玉米出苗率、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重、百粒重以及产量。土壤中的微生物碳、微生物氮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其中,五谷丰素浸种联合M2菌肥处理后土壤微生物氮达64.2 mg/kg,脲酶活性达3.3 mg/(g·h),蛋白酶活性达86.5μg/(g·h),多酚氧化酶活性达111.6μg/(g·h)。  相似文献   

7.
一种生物刺激素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刺激素(二苯基脲磺酸钙)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中华费氏根瘤菌或不同浓度的生物刺激素对汾豆78进行浸种,田间条件下播种后在大豆花期时采集大豆根际土壤,并通过对比改良SDS法、TSAI法、生工试剂盒法和Mobile试剂盒法,选取效果最佳的Mobile试剂盒法进行土壤细菌DNA提取,对目的片段16S V3区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用于后续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5个试验组与CK组相比,试验组Shannon数值下降。处理S2、S3、S4和S5与CK相比,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含量增加;酸杆菌门和硬壁菌门相对含量减少。试验还发现在属的水平上,一些对大豆生长有益和促进固氮的功能菌种有增加趋势。生物刺激素使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生长,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中根瘤菌的含量;同时生物刺激素还可以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中功能菌属的数量,不仅促进大豆固氮,还促进大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生物钾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茶园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密不可分,是维持土壤生产力的重要组分。茶园高产,传统的方法是施肥,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叶产量。而土壤微生物却在有机质转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土壤环境净化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茶园土壤微生物具有固氮、释钾、解磷和分解有机物质以及增强土壤保湿性等优点,能有效调节茶园小气候,促进茶芽萌发和茶树次生代谢,合成较为特殊的茶叶芳香物质,  相似文献   

10.
连续5年对蚯蚓生物有机培肥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处理(100% FBO)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微生物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表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指标,并可以显著提升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在20~40 cm土层,100%FBO处理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相关指标也高于CK,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提升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微生物肥料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微生物肥增加了整个生育期内农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且抽雄期玉米窄行、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p0.05)。增施微生物肥后,抽雄期窄行、根际、宽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4.05%、21.14%、18.61%和14.56%、9.49%、17.29%,较不施肥处理显著增加34.98%、22.03%、19.96%和17.48%、13.22%、15.08%。增施微生物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13.45%和34.97%(p0.05)。增施微生物肥可改善膜下滴灌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进而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1991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EM) on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earthworm communities. Three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plots including compost + EM, compost alon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lone.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in autumn 1996 and spring 1997 to characterize treatment effects. Soil was analyzed for changes in microbial biomass and earthworm populations and biomass.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EM increased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pring than in autumn, and offse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ld temperatures; and (b) EM enhanced the growth and activity of earthworms in the topsoil which was readily apparent in autumn when the soil was in a relatively stable condition, but EM had little effect on earthworm populations and biomass in the spring.  相似文献   

13.
对吉林省公主岭市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2014年土样)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黑土中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同定位施肥处理黑土中微生物量碳、氮在玉米生育期内呈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从苗期至拔节期下降,拔节期至开花期上升并达到峰值,开花期至收获期下降。微生物数量在苗期至拔节期变化不明显,开花期微生物数量急剧上升,达到峰值,开花期至灌浆期明显下降,并趋于稳定。黑土中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长期不同定位施肥处理之间相比,有机无机配施、秸秆还田、玉米与大豆轮作等施肥措施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4.
在10℃黑暗条件下进行室内土培接种实验,评价玉米秸秆低温降解复合菌系GF-20对玉米秸秆的促分解作用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在接种后15、30、45和60 d分别测定GF-20及对照菌剂LK和SM的玉米秸秆降解率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未施菌剂对照(CK)相比,施用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玉米秸秆的分解,以低温高效菌剂GF-20效果最佳,可明显加快秸秆分解进程。利用16Sr DNA-PCR-DGGE技术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未施菌剂对照(CK)和无秸秆无菌剂的空白对照(B)相比,施用菌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GF-20LKSMCKB;各处理之间的种群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玉米秸秆添加促腐解菌剂,可有效加快秸秆分解,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两种菌剂对木薯秆基质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嗜热菌和有机废物发酵菌曲对木薯秆基质化的影响,本试验对6种不同处理(木薯秆、木薯秆+嗜热菌、木薯秆+有机菌曲、木薯秆+鸡粪、木薯秆+嗜热菌+鸡粪、木薯秆+有机菌曲+鸡粪)的木薯秆基质在发酵腐熟过程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堆温、总碳(TC)、总氮(TN)、碳/氮(C/N)、pH值、全K(TK)、全P(TP)、电导率(EC)及其他各项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剂的添加均能加快木薯秆基质的腐熟,但不同处理间腐熟速度有一定差别;两种菌剂的添加对木薯秆基质发酵效果的影响差别不大;发酵结束后,木薯秆基质的各项理化指标完全达到理想基质的要求。因此,两种菌剂可以在木薯秆基质化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设置不同施肥方式,研究吾尔利微生物生态肥对棉花生育进程、产量性状、品质、抗病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施用吾尔利微生物生态肥1350 kg/hm2)效果最好,棉花生育进程快于常规复合肥处理,可有效地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增强棉株抗病力、减少蕾铃脱落、增加结铃、提高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轮耕模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公主岭市黑土3年的田间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不同轮耕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离田处理(A)相比,秸秆连年深翻(D)、深翻/旋耕(C)和覆盖/覆盖/深翻(E)3个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对于微生物总量OTU分析表明,经过秸秆深翻处理亚表层土壤微生物总数均高于表层土壤,秸秆连年覆盖还田(B)处理则是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总量高于亚表层土壤。经秸秆深翻处理亚表层土壤Chao1指数较高,Simpson指数较低,物种丰度明显提高;连年覆盖还田处理表层土壤物种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高;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表层土壤物种丰度。C和D处理与A处理亚表层土壤组间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具体差异在分类学上的组成中有所体现,门水平上物种组成无差异,但属水平上亚表层土壤与表层土壤之间微生物组成不同。冗余分析显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养分变化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翻还田分别能够有效改善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堆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稀释分离法分别测定了4种有机物料腐熟剂(菌剂)中放线菌、真菌、细菌、霉菌的有效活菌数。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中,有机物料腐熟剂1、有机物料腐熟剂3和有机物料腐熟剂4的有效活菌数均达到国标中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的有效活菌数(cfu)≥0.5亿/g的要求;而菌剂2的有效活菌数(cfu)为0.398 8亿/mL,小于2.0亿/mL,未达国标要求。同时,测定了在不同发酵时间段堆肥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次取样的结果均是添加了有机物料腐熟剂的样品中分离到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ast decade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capabilities of microbes to secrete exopolysaccharides (EPS), because these polymers differ from the commercial ones derived essentially from plants or algae in their numerous valuable qualities. These biopolymers have emerged as new polymeric materials with novel and uniqu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have found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marine microorganisms the produced EPS provide an instrument to survive in adverse conditions: They are found to envelope the cells by allowing the entrapment of nutrients or the adhesion to solid substrates. Even if the processes of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exopolysaccharides request high-energy investments for the bacterium, these biopolymers permit resistance under extre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rine bacteria like Bacillus, Halomonas, Planococcus, Enterobacter, Alteromonas, Pseudoalteromonas, Vibrio, Rhodococcus, Zoogloea but also Archaea as Haloferax and Thermococcus are here described as EPS producers underlining biopolymer hyperproduction, related ferment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edia,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growth conditions and the genetic and predicted experimental design tools.  相似文献   

20.
从促生、生防、抗非生物胁迫的角度,总结微生物肥在玉米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长、产量、子粒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及节肥潜力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微生物肥料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1.3%~39.7%.利用微生物肥料可能减少15% ~ 30%的化肥用量.建议针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