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做好内业测试化验工作是后期成果编制的基础,总结好试点工作中内业环节的经验做法,能为土壤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本文总结了湖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中内业测试化验环节的经验做法,以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好土壤普查工作趟路子、摸经验。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通州区作为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两个试点县之一,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本文基于通州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实践,立足区域土壤资源本底,研判土壤演化形势,提出土壤名称校准与完善、土壤类型定界校核、优化数字土壤制图、深化土壤质量评价等夯实三普工作路径,提出推进土特产适宜性评价、开展城市土壤分类专项研究、需求导向加密布点等工作深化方向,为全市全面推进土壤三普提供经验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北京市十个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区之一,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高质量完成了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文章归纳了副中心开展土壤三普工作的独特意义,总结了土壤普查前期踏勘、外业采样、内业总结等组织管理的可复制经验,并就组织实施、数据获取、固化要求和注重宣传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2023年全面铺开土壤三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23年12月中旬上海市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市土壤普查办结合工作实际,从领导机制、制度规范、工作路径、技术培训、信息填报及质量控制等6个方面总结了上海高质高效完成外业调查采样的经验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农建发〔2022〕1号,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要求,2024年要持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强化内外业各环节质量控制和分环节验收,推进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6.
<正>土壤普查事关粮食、经济和生态安全,是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化生产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必然要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时隔40年来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土壤普查,普查成果将会对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龙口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对象覆盖全市范围,共布设土壤外业样点642个,其中表层样594个,剖面样48个。自国家下达土壤普查工作任务以来,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全面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第一年,全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开展普查工作,普查工作面临着“一多一少、一高一低”的严峻挑战。为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普查任务,应以技术为支撑,统筹谋划设计土壤普查工作,完成好样点校核、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数据审核和成果汇总等重点任务,抓实抓细全程质量控制,并做好基础成果和应用成果汇总,确保本次普查成果高质量服务于今后较长时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资料,调查潜山市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管理情况,分析养分、土壤物理状况等,指出潜山市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耕地地力建设与利用改良对策。该研究为全面提高潜山市农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改良并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88个试点县之一,北京市延庆区抓好统筹协调、技术实施、质量控制三个关键环节,以试点为突破口,在“实、细、严”上下功夫,克服困难率先完成了土壤普查任务,为推进北京市和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部署安排,在全国土壤普查办的领导下,内业工作组组织多方力量、调动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措施,聚力推进试点期间内业测试化验、全程质量控制、专题评价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土壤样品制备与检测、全程质量控制等技术规范,推动“1+9”技术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269-27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作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摸清农业资源状况,对科学的制定各项政策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根据普查的数据质量的要求,从多方面分析了影响农业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从增强担当精神,强化部门资料收集、分析等方面控制农业普查数据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落实铺开长沙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保障粮食安全,笔者结合当前长沙市工作实际,认为市级单位应从组织领导、技术支撑、资金保障、担当作为、宣传引导和督导调度6个方面着手,确保按时高效高质完成土壤普查任务,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永济市位于黄河中游,属山西运城盆地的一部分,近年来受气候、灌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摸清该市耕地土壤盐渍化现状,2013~2014年对全市的土壤盐渍状况进行了布点调查。调查采用专家经验法布点,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与2010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在研究土壤图、农田水利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近几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耕地土壤的酸化问题及其改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酸化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比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和近年(2006~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资料及7个县(市、区)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湖南耕地土壤的酸化现状、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湖南省耕地土壤酸化明显,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基于此,从耕地质量的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了改良酸化土壤的对策,建议结合改良技术与管理措施,因地制宜地治理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5.
<正>1耕地地力评价概况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泰兴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土壤普查,即1959年的全国第一次土壤调查和1980—1984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是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分类和土壤生产能力的评价。20多年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在我市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中低产田改良和培肥、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自从2007年被列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典型黑土物理性状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5,(6):55-58
利用区域调查采样方法,对吉林省梨树、德惠和榆树黑土样品进行物理指标分析,并与休闲黑土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部分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吉林省典型黑土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范围内表层黑土从北到南,砂粒、粉(砂)粒含量逐渐增加,黏粒含量却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也逐渐降低;但是土壤硬度和三相比没有明显的地域变化趋势。与公主岭休闲黑土相比,三地区耕层土壤硬度均略有增加;固相和气相比例增加,液相减少。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相比,土壤存在向粗粒化演变的趋势;并且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自普查以来人们逐渐重视有机肥投入,加大秸秆还田比例,降低田间操作次数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为摸清耕地质量现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从2008年开始,四川省启动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资料、土壤监测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以3S高新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耕地地力状况调查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其耕作层是土壤的精华 ,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摸清土壤肥力动态变化和更精确掌握土壤各种养分指标 ,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根据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的统一部署 ,我省已开始耕地养分调查的试点工作。一、耕地养分调查的意义土壤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历史自然体 ,特别是土壤肥力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作用下 ,更是不断产生变化。因此 ,我国曾于1958~1960年间开展全国性的土壤普查运动 ,1979年又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土壤普查 ,我省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 ,耗资1000万余元 ,挖掘土壤骨干…  相似文献   

19.
盐城市盐都区按照省、市、区域1∶2∶3的比例,建成了5个省级、10个市级、15个区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形成了覆盖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代表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该文根据30个省、市、区3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的2007—2018年监测数据,参照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相关资料,对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检测结果,分析了区域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耕地环境质量以及肥料投入状况等,并提出了完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政     
《新农业》2017,(2)
<正>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于2017年1月1日全面启动。这是继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我国又一次摸清全国"三农"家底的大普查。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国发布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近日发布,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