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叶栎、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间伐处理林分中有显著差异;高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阳性树种大叶栎、米老排和中性树种红椎,中等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耐阴性树种润楠。  相似文献   

2.
铜仁是杉木的适宜产区,现有人工林面积45万余亩。其中,中幼龄林面积分布比例最大,占96.13%。本文试图通过全区72块杉木人工近、成熟林样地调查资料,对不同立地、不  相似文献   

3.
4.
2016年3月,在建德市林业总场21~23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补植不同珍贵树种,2021年10月,选取5种不同配置模式的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样地进行相关生长指标调查分析,并比较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在各改造样地中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量均高于纯林样地的;不同配置...  相似文献   

5.
基于1hm2的固定样地数据,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阔叶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群落的自然演替进程.结果表明:样地中胸径≥1.0 cm的植物共62种,个体总数3740株,其中杉木占57.03%,重要值为50.51;其他7种优势阔叶植物的重要值之和为29.72;杉木林乔木层的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732、0.655、1.884和0.456;优势阔叶植物种群中,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是典型的衰老种群;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为稳定至衰老种群;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油茶(Camellia oleifera)、野柿树(Diospyros kaki var.silvestris)为基本稳定种群;木荷(Schima superba)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为增长种群;各植物种群高度结构特征表现不同,只有杉木种群在10.0 m及以上的高度结构与整个群落相似.经过30 a的自然演替,杉木的重要值仍大于50,群落的针叶林性质未变,属于向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早期阶段;虽然出现了赤杨叶、枫香、檵木等优势阔叶树种,但它们在群落中未达到杉木的建群种地位.  相似文献   

6.
7.
近自然经营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伐除竞争木、间伐过密木、择伐达标木、开窗补植等一系列营林措施培育目标树,研究杉木人工中龄纯林近自然经营前期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间伐、择伐强度的增加,目标树树高、胸径增长效果越来越显著。林分密度每667 m2保留100、120、140、150、160、170、180株相对220株(CK),目标树平均树高增长率分别提高3.08%、2.77%、2.52%、2.27%、1.77%、1.50%、1.21%,目标树平均胸径增长率分别提高4.26%、3.61%、3.04%、2.58%、2.18%、1.67%、1.12%;开窗直径6 m、7 m、8 m相对不开窗(CK),目标树树高增长率分别提高0.54%、0.96%、1.37%,目标树胸径增长率分别提高1.32%、1.85%、2.53%。  相似文献   

8.
间伐对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淮河流域溧水林场间伐10年的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间伐对林分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促进了杉木和马尾松林分胸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间伐后杉木胸径、树高、冠幅比未间伐的增长率分别为11%、23.4%和26.7%;马尾松分别为23.5%、6.4%和39.2%.间伐10年的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单株材积均明显增大,增长量分别为0.009 6 m3和0.031 1 m3,两个林分总蓄积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杉木林的蓄积量减少了0.5 m3,而马尾松林分则增加了8.3 m3.杉木和马尾松间伐样地的枯损蓄积和株数枯损率明显降低.杉木和马尾松间伐后枯损蓄积分别降低了0.331 m2和0.098 m2;株数枯损率分别降低了21.8%和4.1%. 两种林分间伐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样性都明显增加,杉木林下植物种类由16种增加至23种,马尾松林下植物种类由20种增加至23种.  相似文献   

9.
对龙山县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与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龙山县中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表现良好,林龄12~13年平均胸径8.43 cm,大小相差0.9倍;平均树高6.34 m,大小相差1.1倍;平均蓄积12.84 m3/hm2,大小相差34.6倍。该人工林为结构单一的纯林,日本落叶松株数97.2%、阔叶树株数2.8%;天然阔叶树仅为响叶杨、檫木及光皮桦等,优质树种缺乏,需人工补植优质阔叶树。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稳定性较强,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后保存正常植株86.4%;日本落叶松林可划分为"单一纯林"及"较稀疏的人工林"两种类型,宜开展近自然改造。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林分收获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收获表是按照龄级序列表示在经营上采取相同措施的同龄单纯林的每公顷株数、材积、生长量等各因子的标准数值的图表。文中详细介绍了杉木人工林林分收获表的编表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的观测数据,采用偏度、峰度、直径变动系数、径阶株数分布及累积直径频率等指标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密度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6~20a内,偏度先为负值,后由负值逐渐趋向于正值,表现为先右偏后左偏,偏度绝对值先变小后变大,任何时期,密度高的林分其偏度值越大,由负向正变化的时间越早;(2)峰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对于高密度的林分,低密度林分的峰度值更大,且不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峰度值都趋向于0;(3)直径变动系数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总体上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且前期逐渐减小,后期(郁闭后)缓慢增大,高密度林分的直径变动系数较低密度的大,也更早地呈增大趋势;(4)对于任一相同的株数累积频率范围.密度越高的林分所对应的直径区域中值越小;(5)林分径阶株数分布直观地说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实验林场的杉木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撂荒而形成的林下植被群落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林与撂荒地相比,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异,但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撂荒地相比,差异不明显。杉木人工林和撂荒地的灌木、草本、藤本3层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38、41和79、40、38;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5、0.931、0.828和0.944、0.948、0.83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228、0.247、0.218和0.216、0.254、0.222。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风倒木和干死木导致人工林乔木层郁闭度减小,增加了林下的光照,从而改变了林下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杉木实生人工林141块标准地林分郁闭度与疏密度材料,计算并分析了二者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笔者发现:相同林分郁闭度下的林分疏密度变异较大,杉木林最大达21.2%。因此,林分郁闭度不能表示,确切地说明或替代林分疏密度。林分郁闭度与疏密度相关性,按下述顺序提高:各标准地、各标准地单因子、双因子、多因子及标准地平均水平等。其相关系数明显提高,剩余标准离差显著降低。不论各标准地、各因子、诸因子或平均水平的林分郁闭度与疏密度的数量关系,绝大多数为非线性关系。因此,求解回归方程时,将自变量变换为线性,可取得更佳的拟合效果。尤以逐步回归更能提高相关性。如杉木林的相关系数达0.9428,为极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人工杉木林更好的养护和发展,本文对湖南芦头森林生态站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物种分布分散,物种丰富度较高;中龄林分布密集,物种丰富度较低;14年生杉木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2.209和0.875;6年生杉木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1.487;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增大而下降,随树高的增大而下降;同龄杉木林中,树高结构具有中间树高级分布的林木株数最多的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维持人工杉木林健康的生长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著名的生物各动态模型-Logistic方程,建立南岭山地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对南岭山地14 ̄20指数级的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进行预估,合格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吕梁山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植物种类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侧柏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39种,隶属于16科33属.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Evenness指数和Richness指数,对不同林分密度级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林分密度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为:①林分密度的变化对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量影响不大,当密度为2 250株·hm-2时,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值.②林分密度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林分密度为1 375株·hm-2和2 250株·hm-2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相对稳定.③除密度为3 000株·hm-2的林分外,其余4个林分密度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④研究区的侧柏人工林造林密度选择2 250株·hm-2或1 375株·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理论生长方程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理论生长方程在林分直径结构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探寻影响理论生长方程模拟性能好坏的内外机制,从而有所选择和鉴别地使用理论生长方程,本文从林分及方程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年龄、立地、密度、间伐强度等因素对Richards等6种生长方程模拟精度影响不明显,而不同方程间的模拟精度差异极明显;林分直径累积分布曲线的拐点存在一个主要区间(0.4~0.6),生长方程拐点的取值情形与方程模拟精度的大小密切相关,方程最佳拟合曲线的有效拐点区间愈大、拐点精确度愈高,拐点有效性越大,则方程模拟精度越高。  相似文献   

18.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丘陵区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结构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对其人工中龄林及近熟林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用辛普森(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龄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人工近熟林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中龄林林分其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人工中龄林随年龄的逐渐增大其群落植物种类逐渐增多,林分进入近熟林后,其植物种类变化不很大;同时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普遍呈现出近熟林高于中龄林的趋势,较为明显的是灌木和草本;对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应根据不同林龄合理调整种群结构,创造良好的林地生长条件,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类森林资源小斑调查测树因子,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林分生长模型,编制杉木人工林优良林分生长过程表,是简单易行的一种方法,在生产实际中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18年生落叶松人工纯林采用不同大小的林隙间伐,辅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同时以相同强度的常规均匀间伐处理为对照,分析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改造后第2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均匀度指数除外)(P<0.05);近自然化改造林下草本植物优势种中喜湿植物明显增加;无论是改造后第1年还是改造后第2年,不同大小林隙处理间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改造后第1年,经整地的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林下草本植物密度、盖度和乎均高均显著高于不整地(P<0.05),第2年,整地措施对草本植物的影响效果下降;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木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近自然化改造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发育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提高,但对林下木本植物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