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玉米螟及其近缘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玉米螟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但1970年六浦晃和门罗在“欧洲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分类与分布”一文中指出: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澳洲为害玉米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欧洲玉米螟仅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西亚和北美。该文还报道Ostrinia属在我国有11种。近年来经吉林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传统方法是在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6月下旬)人工逐株撒施3%呋喃丹颗粒剂,效果虽佳,但费时费工,成本高,难以全面推广。1991年我团在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盛期(6月中旬)采用大型机引喷雾器(或飞机)喷洒40%增效速灭杀丁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1984年,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及其化学成份分析等四种方法,明确我国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半壁黑龙江至广东的广大地区,是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的大害虫。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新疆(伊宁),为害玉米,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永宁)和河北(张家口、芦台)一带与亚洲玉米螟混生(仍以亚洲玉米螟为主),多寄生于苍耳和大麻。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对六六六抗药性及取代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使用六六六水平高的二季玉米种植区如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天津等省(市)的一些地区,亚洲玉米螟对六六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最高抗性达13.4倍。而使用六六六较少的一季玉米种植区的吉林、甘肃等省以及南方的一些山区,对六六六未产生或未明显产生抗性。六六六抗性玉米螟种群对尚未广泛应用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及辛硫磷未表现交互抗性,对呋喃丹、氰戊菊酯仅表现出不明显交互抗性。总之,我国玉米螟对六六六的抗性为获得性抗性,基本上属六六六单一抗性,通过35种药剂对六六六抗性及敏感玉米螟毒力比较,29种药剂防治六六六抗性玉米螟田间试验,再结合作者关于不同药剂对玉米螟抗性诱变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进行全面衡量,认为以甲基对硫磷取代六六六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鉴定我国玉米螟优势种应用性信息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一直是沿用欧洲玉米螟的学名。早年用Pyrausta nubilalisHubner;七○年后随着国际上将Pyrausta属改为Ostrinia属,改用Ostrinia nubilalis(Hubner)。1970年六浦晃和门罗在“欧洲玉米螟及  相似文献   

6.
许多膜翅目寄生蜂在寄主栖息地和寄主定位过程中受化学刺激物的支配(Weseloh,1981;Noldus,1989),在寄主定向和接受行为方面,赤眼蜂利用多种来源于寄主的化学刺激物——利它素(Nordlund等,1976)。寄主鳞片及鳞片正己烷提取物可增强赤眼蜂寄主搜索反应和提高对寄主的寄生率(Lewis等,1972、1985;Shu等,1986;Noldus,1989;王锦举等,1990)。玉米螟赤眼蜂是亚洲玉米螟的优势卵寄生蜂(张荆等,1990),引进到德国后经室内研究表明,其对欧洲玉米螟卵的偏嗜性很强,箱笼及温室条件下对欧洲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7.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fle & Danis。在美国,虽在室内的麦蛾,大腊螟、棉铃虫(Heliothiszea)卵上有所寄生,但寄生率不高,据报导,室内对小地老虎卵的寄生率为72%,欧洲玉米螟卵59.9%、粘虫卵26.5%,庭园网螟(Loxostega rantalis)卵62.5%,美国棉铃虫卵23.6%(G.D.Curl及P.P.Burbutis1978)。此峰引入广州后,我们对下列问题作了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8.
应用昆虫病原斯氏线虫(Steinernema)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国内外均已有报道。美国曾用DD-136线虫防治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何康来等用Steinernema feltiae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本文主要对几种室内感染试验结果,于1991年进行田间效果比较试验。 供试材料:线虫DD-136和Beijing品系原种由中国农科院生防所提供,经天津市农药所人工离体繁殖。玉米螟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室内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周大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玉米螟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主要有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据估计,如不防治,春玉米常...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螟及其已知近缘种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华  高芬 《植物保护》1983,9(6):14-14
玉米螟是我国农业上的大害虫,是测报和防治的主要对象。近年来经过所内外有关单位的协作,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分析及田间诱雄联合试验已明确,在我国东半壁从北到南广大玉米种植区猖獗为害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 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 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02%~100%; 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 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 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 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 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 所占比例较低, 且主要取食玉米, 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 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 均为纯合体?综上, 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 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以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种微孢子虫可感染东亚飞蝗,其中以杂拟谷盗微粒子虫感染率最高,达96.7%,玉米螟微粒子虫也较高,为92.3%,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9.2%、43.5%;处理后30d,杂拟谷盗微粒子虫、玉米螟微粒子虫、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77.4%、92.3%、57.7%、47.8%。对黄脊竹蝗仅有杂拟谷盗微粒子虫和玉米螟微粒子虫可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0%、14.3%,但致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微孢子虫(Nosema pyrausta)是寄生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原生动物。我们于1982~1983年在网室进行了应用微孢子虫防治玉米螟试验。结果表明,不仅对当代虫口有抑制能力,而且对下一代虫口也有影响。一、材料和方法试验共建处理网室和空白网室各1个。每个网室面积1分地。种植“中单2号”品种玉米。处理网室在玉米心叶期(7月6日)防治第一代玉米螟。共设3个处理:1、  相似文献   

14.
防治玉米螟最好在心叶末期,撒施残效期长的颗粒剂。在目前使用的颗粒剂中以呋喃丹颗粒剂和杀螟粒颗粒剂效果为最佳。呋喃丹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比较贵;而杀螟粒剂具有药效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杀螟粒”颗粒剂是用乙基对硫磷原油,以砂为载体,配添加粘结剂、湿润剂、吸附剂等,用包衣的方法加工而成。产品为灰褐色颗粒状,使用方便,残效期长。 使用方法:对春玉米或夏玉米均可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螟卵孵化初期)。施药时,用手或点施器,将颗粒直接撒入心叶内(即喇叭口内)。施药量因地区及虫害轻重略有差别,每株1克左右,每亩5市斤左右。施药的时间和部位,对药效影响很大,应严格掌握,力求每株用药量均匀。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螟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已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赤眼蜂(Triehogramma oslriniae Fang et Chen)和松毛虫亦眼蜂(I dendrojfmi)在我国北方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lis Guenoo)的优势卵寄生蜂,对压低玉米螟自然种群起着重要作用。松毛虫赤眼蜂可以用柞蚕卵大量繁殖,应用比较广泛,有关其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做的也比较多。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因不能用柞蚕卵繁殖,目前大面积人工释放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研究也做的较少。  相似文献   

17.
射阳县玉米螟寄生天敌及寄生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情况下,玉米螟卵期、幼虫期寄生性天敌有4科6种,即: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ng et Chen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玉米螟厉害蝇Lydella grisescens Robin-eau-Desvoidy玉米螟厚唇姬蜂Phaeogenesegushii Uchide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flavo-orbitalis(Cameron)棉铃虫唇齿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我国玉米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3种诱芯(诱芯A、诱芯B和诱芯C)对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水盆式和三角形两种诱捕器类型及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1.0、1.5、1.8和2.0 m)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北京中捷玉米螟诱芯)和诱芯B(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玉米螟诱芯)均对亚洲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以诱芯B效果更佳;两种类型诱捕器对玉米螟诱虫总数差异显著;三角形诱捕器悬挂在2.0 m处的效果优于悬挂在1.5 m处。诱芯B较适合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控,建议在田间应用中使用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8~2.0 m为宜。  相似文献   

19.
1990—1991年我们在盖县熊岳镇望儿山村进行了一次心叶施药,控制高粱生育期发生的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高粱蚜虫4种害虫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效果。其中亩施3%呋喃丹颗粒剂1公斤,防治二代粘虫效果达98.63%-100%;对后来相继发生的玉米螟兼治效果为83%-97%;玉米蚜虫兼治效果为96.95%;高粱蚜虫,在百株蚜量达50—70万头时,兼治效果为98.02%-99.29%。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赤眼蜂控制水稻两种螟虫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卵的优势蜂种,曾被引入北美用于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alis的防治,并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