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详细的阐述了周至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全过程,包括作业机具的造型、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比和试验结果情况。  相似文献   

2.
杨军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76-178
彬县开展一年一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被列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县。在干旱少雨为主的农业生产耕作条件下,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和示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门源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及其试验结果和产生的效益,提出了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正在力推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博乐市作为新疆地区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市之一,自2007年起乌镇就已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初期试验与探索。2007年在小麦成熟后分别进行免耕大豆、青储玉米、油葵等农作物,大规模地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因此,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技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杨帆 《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38-238
<正>2013年秋季我中心对全市各县(市)区,保护性耕作情况展开调研,走访了农机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对保护性耕作在我市的开展情况有了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为在我市全面完成保护性耕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情况国家从1991年开始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在中国农大成立"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在全国建立几十个实验  相似文献   

6.
王汉兴  许洁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4):50-52,63
在陕西省渭南市"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粮食生产中,实施多点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对比分析灌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的效益,并提出了关中灌区粮食生产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一个发展保护性耕作多年的国家,美国仍然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发挥保护性耕作的潜力而努力,他们的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保护性耕作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提出了新见解在农业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阐述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内容、机具选择及农艺要求,并分析了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旨在为北方干旱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工程提供科学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环湖地区保护性耕作治理沙漠化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旱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保护性耕作研究和试验,于2003年引进保护性耕作法,在青海湖流域布点试验。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11.81—20.65%)、增收(每公顷增收473.81—671.36元)、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秸秆覆盖,表土浅耕和硬茬播种构成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大通县开始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通过11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方式,保护性耕作面积由不足百亩试验田发展到年推广实施面积近4000公顷,增长近60倍。目前,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及时总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和工作,建立和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对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黑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水土流失的程度受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能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裸地、草地、农田和林地等4种不同生态系统内不同深度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及持水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草地、农田和林地土壤的容重均小于裸地,其容重大小依次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孔隙度大小依次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在土壤持水性能方面,草地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大小依次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  相似文献   

13.
谈兵  翟文侠  宋成舜  柯新利  陈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129-4130,4164
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TD)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GTD)分析了西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同时结合Markov模型,分析了土地类型转换特点。结果表明,GTD为0.15%;UTD最大的是园地,最小是草地。耕地去向主要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来源主要是其他土地和草地;林地去向是建设用地,来源为耕地和其他土地、草地;草地的去向是耕地和林地,没有来源;建设用地只有农村居民点整理为耕地转出,来源主要是耕地,比重占78.49%。总之,2015~2020年间,耕地比重先增后减,总体减少614.97 hm2;草地不断较少,减少329.91 hm2;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增加567.63 hm2。  相似文献   

14.
程李  王小波  陈正刚  朱青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47-8249,8309
[目的]研究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方法]针对贵州山区坡耕地,通过小区径流法和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用Sharply等提出的公式计算出的可蚀性K值变异系数小,K值相对稳定和精确,是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的适宜方法。坡耕地A层的K值随着年份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整个土层可蚀性强、抗侵蚀弱,侵蚀的危害大。通过4年不同种植制度和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层的K值都下降,其中A层下降1.26%~12.34%,B层下降1.29%~13.80%,C层下降1.26%~10.80%,ABC三层平均下降3.17%~11.64%。除工程梯化处理外,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处理的K值下降幅度都高于农民处理,下降幅度的顺序是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结论]种树种草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玉米与其他植物间套作,提高覆盖度和增加生物种类,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税收手段耕地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效果,对耕地保护的税收手段进行了分析,并从税收这一角度探析了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菲  赵相勇  陈培燕 《农技服务》2012,29(6):696+700
为了进一步比较野生地八角的,以紫花苜蓿和白三叶为对照,对3个豆科牧草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威宁地八角鲜草、干草和再生性力明显优于白三叶,与紫花苜蓿相比,鲜草产量没有差异性,干草小于紫花苜蓿。同时,威宁地八角种子小,产量高,达400.5kg/hm2,千粒重为1.20 g。威宁地八角综合现状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栽培草地氮磷流动空间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中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对牧草需求日益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改已成为必然趋势。定量研究栽培草地的氮磷流动特征,可为优化牧草施肥和提高牧草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苜蓿、黑麦草和燕麦草为研究对象,建立中国主要栽培牧草氮磷养分输入(输出)数据库,利用NUFER模型定量中国主要栽培牧草氮磷平衡账户、利用率和环境排放特征。【结果】(1)2014年,全国苜蓿、黑麦草和燕麦草草地氮输入(输出)总量分别为1 547、236和67 Gg,磷输入(输出)总量分别为323、44和16 Gg。单位面积苜蓿、黑麦草和燕麦草草地的氮输入(输出)量分别为326、427和217 kg N·hm-2,磷输入(输出)量分别为49、18和35 kg P·hm-2。生物固氮是苜蓿草地氮的最主要输入项,占总输入量的51%,氮肥占黑麦草草地氮总输入量的93%,占燕麦草地总输入量的84%。磷肥是3种牧草磷的最主要输入项。(2)2014年,全国苜蓿、黑麦草和燕麦草的氮利用率分别为64%、93%和69%;磷利用率分别为28%、77%和34%。不同区域氮磷利用率差异很大。(3)2014年,单位面积苜蓿、黑麦草和燕麦草草地的氮环境排放量分别为23、4.0和9.9 kg N·hm-2,磷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2.6、3.8和2.6 kg P·hm-2。西南地区苜蓿和黑麦草的氮磷环境排放量较高,西部各地区燕麦草草地氮磷环境排放量高于其他区域。(4)2014年,黑麦草草地氮呈亏缺态,其余栽培草地氮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盈余。中国西部地区苜蓿的土壤氮磷累积量高于东部地区;黑麦草的土壤氮磷累积量没有明显规律;青藏高原区燕麦草的土壤氮磷累积量大于其他区域。【结论】2014年,全国栽培苜蓿、黑麦草和燕麦草草地的氮磷输入(输出)量差异较大。生物固氮是苜蓿获取氮素的重要途径,田间管理需减少氮肥投入,燕麦和黑麦草主要通过化肥获取所需养分,应注重肥料施用。3种栽培牧草氮的利用率均高于60%,磷的利用率相对较低。黑麦草草地氮呈亏缺态,需增施氮肥,其余栽培草地氮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盈余,应控制肥料过多施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NaC l配制的不同浓度溶液对引种新疆栽培的香根草进行长期胁迫试验,研究其耐盐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盐胁迫浓度范围内香根草可正常生长发育,超过该范围香根草将出现死苗等受害现象。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5年耕地的动态变化,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方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对资源安全评价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成3类。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值有所提高,但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需逐步建立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内涵及路径探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新时期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涵和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回顾并总结近10年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过程和状态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实质是全面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活动。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监督、鼓励和引导耕地使用者集约化、绿色化利用耕地资源,使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地要素特性稳定且生态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状态。2)三位一体保护路径设计:树立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视角的保护理念,采取分区分级保护机制,健全耕地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农户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行为,实时监测系统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态,最终实现我国全方位耕地保护格局。此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