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眼史话     
南方珍果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系无患子科龙眼属唯一广为栽培的常绿果树。自古以来,龙眼与荔枝蜚声齐名。《后汉书》记:“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南方草木状》载:“魏文帝(公元200—226年)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吟曰:“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桔,未易相  相似文献   

2.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3.
大辽物产论     
白光 《农业考古》2004,(1):179-187
一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 7年称帝,公元916年建国,号契丹,至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以来,计2 18年。其疆域,《辽史·地理志》载:“东至於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 ,暨於流沙,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 ,南至白沟,幅员万里。”即东至鸭绿江以东和邻国高丽接壤,东北越过黑龙江外兴安岭直到海上,北边包括了现在国境线迤北很大一部分地方,西经山西北部至陕西,和当时的西夏相邻,南以白沟(今河北省拒马河南支,向东沿塘泺从沧州以北至海)界河,恒山分脊与北宋接壤。所辖行政区域,“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辽史…  相似文献   

4.
公元十世纪后期,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历时五十多年的封建割据局面。宋朝经济繁荣,隋唐生产的发展已为宋朝经济打下了基础,宋朝又采取鼓励政策,如宋太祖和宋太宗都下令“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因而农林业生产空前发展。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许多农林学著作相继出版。陈翥的《桐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问世的。陈翥生平《桐谱》已列入《宋史·艺文志》,但陈翥在《宋史》无传。陈翥为铜陵(即今安徽铜陵)人。字子翔,别号咸聱子。《桐谱·记志·西山植桐记》载:“庆历八年戊子冬十有一月,于家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rnn)是世界名贵的果实,原产我国南方,为我国重要特产之一,我国栽培荔枝,以广东、福建为最多,其次为广西、四川、台湾、云南等省亦有栽培。据1953年统计单就广东、福建两省出产荔枝,一年约一百万担,若以广西、四川、台湾等省全部计算,一年当在1百50万担左右。荔枝可以制干,装罐、酿酒,是一种重要工业原料,祖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工业,选择品质好产量高的荔枝,为社会主义工业预备原料,实为今后发展果树生产中重要工作之一。荔枝是世界果品中非常优异的果品之一,因热带其它果品,虽颇可口,但均有异香殊味之感,独荔枝香味纯正,所以自古至今都受人称做"果中之王"尤其是福建的荔枝,其品质的优美古人早已赞不绝口,例如蔡襄在所着的荔枝谱里说:"今之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肉薄而味酸,其精好者仅比闽东之下等",福建荔枝的品质,数年前方锜等曾有报道,但仅限于福州,闽南各县的品种,则付缺如。荔枝是南方名贵的特产,且可在山上栽培,树龄数百年,  相似文献   

6.
1广东荔枝在全国荔枝市场中的地位我国南部是荔枝原产地,荔枝栽培有2000多年之久。荔枝是广东产量最大的热带果品,位居岭南四大佳果之首,有“一果上市,百果让路”之说,在我国只有广东,福建、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和台湾少数几个省区有种植。2广东荔枝销售现状2.1“丰年果贱”  相似文献   

7.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8.
古越族是指在古代生活于我国东南及南方各地的一个古老族群。其活动时间大致上可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下可推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其活动空间,据《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说,在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安徽、江苏和湖南等省各处都有他们生活的痕迹。本文拟  相似文献   

9.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10.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11.
刘盛龙 《农业考古》2001,(2):287-288
人的故乡是宜宾市珙县。宜宾历史上称道 ,也是以人民族而称谓的。人是个勤劳而温顺的民族 ,《水经注·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曰 :“ ,夷中最仁 ,故字从人。”《太平御览》引“郡国志”载 :“西南夷有荔枝园。僮施夷中最仁者 ,故谓僮之富 ,多以荔枝为业 ,园植万株 ,树收一百五十斛。”早在战国时期人就以富有著称于世。人是个英勇善战的民族。《尚书·牧誓》记载 ,西南八个夷族国皆出兵帮助周武王伐纣。《读史方舆记要》卷七十“叙府”述 :“人伐纣有功 ,故被封为侯。”人为开发我国古代大西南作出过重大贡献。《史记…  相似文献   

12.
荔枝起源于我国南部,是最名贵的亚热带水果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18°~25°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西南地区的荔枝生产,除四川合江和云南南部有小规模种植外,多属零星栽培区。在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的荔枝引种栽培得到一定发展。一、生产概况(一)面积与产量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国西南4省(市)的荔枝种植面积为8900公顷,总株数258.8万株,多为1990年以来定植的幼树,投产率较低,总产量约6800吨,只占全国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1.33%和0.52%。其中以四川省种植面积较大,而产量以云…  相似文献   

13.
惠富平  王昇 《农业考古》2016,(4):182-189
荔枝(Litchi chinensis)原产中国岭南,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汉唐以来,荔枝栽培逐步扩展,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成为主要产区。同时,各地荔枝良种名品迭出,荔枝育种、栽培、加工、保鲜等生产技术经验日益丰富,相关的荔枝社会与文化现象越来越受人关注。历史上积累的荔枝科技遗产为当今荔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2):103-104
“千花竞秀功名树 ,一叶回甘云雾茶。”           ———摘自赵朴初先生咏苦丁茶诗(一 )苦丁茶饮用历史较早 ,其名称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 ,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 ,或简写成“苦丁” ,与“瓜卢”、“皋卢”古名并用。在中国古文献中 ,对苦丁茶 (即瓜卢、皋卢 )最早记载的是成书于东汉初期 (公元 2 5 2 2 0年 )的《桐君录》 ,原书佚 ,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云 :“南方有瓜卢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 ,茶饮 ,亦通夜不眠……。”随后 ,南朝宋陶弘景《苦菜·注》、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唐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15.
行道树小史     
在我国,行道树的栽植,很早就是一项制度。《周礼·秋官司冠第五》载:“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叫作“列树以表道。”这就说明,早在周朝设有野庐氏的官职,专管驰道两旁树木的种植与栽培,还供给行人的住宿与饮水。春秋战国时,不少诸侯国提倡在行道两旁种树,以美化环境。《左传·襄公九年》载:“襄九年,晋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据后人解释说,魏绛为新军将佐,行栗者,道路两旁的栗树。《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云:“东门之栗”,《毛传》亦以为道路上之栗,盖郑人当  相似文献   

16.
丛 (音c幃ng ;潮音“层”) ,别写“木丛 ” ,简化“丛”。《尔雅·释木第十四》载 :“灌木 :丛木。”注 :“灌木曰丛。”枞 (音c嵀ng ;潮音“宗”) ,简化“枞”。《尔雅·释木第十四》载 :“枞 ,松叶柏身。”枞是常绿乔木 ,叶如松 ,干如柏 ,木材轻软 ,可供建筑造纸之用。上述引文说明 ,“丛”、“枞”有别 ,而且非常明显。可见“凤凰单丛”绝不能写成“凤凰单枞”。但现在出版的书刊 ,多有误成“凤凰单枞”者 ,举要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 988年 1 2月版第 1 90页 ) ,舒玉杰《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 1 996年…  相似文献   

17.
荔枝小史     
荔枝学名 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Sapindeceae) 荔枝属(Litchis-sonn)植物。我国汉朝时(公元前206—公元6年),中原人多称为离支,汉初司马相如《上林赋》(公元前126—118年)便有“答遝离支”之句。《广语》云:“荔字从刕不从劦。刕音离,割也;劦音协,同力也。荔字固从刕。”《本草》谓:“荔枝木坚,子熟时须刀割乃下,今琼州人当荔枝熟,率以刀连枝砍取,使明岁嫩枝复生,其实益美。故汉时皆以为离枝,言离其树之枝,子离其枝,枝复离其枝也。”现在两广人读荔作丽音,而不作离音,似因音变的  相似文献   

18.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19.
(二)果类福建的果品种类十分丰富,一些水果作物的栽培历史悠久。荔枝、龙眼、柑、桔、桃、橄榄、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著名的水果都是本省重要的特产之一,其在农业经济作物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有关史料,兹分别阐述如下。1、荔枝荔枝为常绿乔木,果汁多而芳香酸甜,是本省著名的水果之一。其主要产区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闽江口以南的福、兴、泉、漳各府县,其中又以福州、兴化等地所产为佳,福建的荔枝至迟在晋唐之间已闻名于世。《闽产  相似文献   

20.
陈宏 《农业考古》2002,(2):28-29
据《余杭县志》记载 :“陆羽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吴山界 ,双溪路侧 ,广三尺许 ,深不盈尺 ,大旱不竭 ,味极清洌”。据《新唐书》“陆羽传”载 :“陆羽字鸿渐 ,复州竟陵人 (今湖北天门县 )。不知所生……上元初 ,更隐苕溪 ,自称桑苎翁 ,闭门著书 ,贞元末卒 (公元 80 4年 )。羽嗜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