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解除"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组件镇压辊在滚动过程中与表层土壤挤压形成的"鱼鳞状"板结,提升小麦抗逆节本播种保苗关键技术。通过制定技术方案,在重粘、轻粘及中壤土质的田间试验与示范,研制开发出了由支架、调节构件和疏松构件三部分组成的"小麦播种过程板结疏松装置",经播种期降雨较多年份的试用,可有效破除播种过程板结,为苗全、苗齐、苗壮提供了良好的表土微生境,符合农艺技术要求;该装置具有与"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安装拆卸简捷,生产成本低、作业效率高及机手易操作等特点。该项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的结构与功能,拓宽了土壤适种期,为小麦抗逆节本播种保苗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三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409.01 kg hm-2、9 613.86 kg hm-2和9 698.42 kg 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 kg hm-2 mm-1和22.09kg hm-2 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褚鹏飞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2012,38(6):1051-1061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 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 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 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 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 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 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 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516.48和8 957.92 kg hm−2, 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 翻耕处理次之, 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深松+旋耕处理次之, 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 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又到了农机大显神通的时候,下面介绍几点农机小知识。一、春耕期间应用的主要农机具1.春玉米播种前需进行耕整地作业或免耕播种,耕整地环节包括土壤深松与旋耕,所需要的农机具为土壤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或深松机、旋耕机单独配备动力拖拉机作业,播种机为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免耕播种为不经过耕整地环节,应用玉米精量免耕施肥播种机直接进行播种作业。2.谷子  相似文献   

5.
稻茬免耕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1984年开始进行稻茬兔耕麦百亩高产栽培试验。1985~1987年三年获平均单产455.28公斤。其主技术是: 一、免耕机适墒早播针对稻茬麦耕翻播种烂种烂耕、晚播,人工板茬播种深浅不一的特点,改人工镢头条播为2BG-6型免耕条播机播种。该机碎土(3厘米左右)、播种、盖子,镇压四道序工一  相似文献   

6.
<正>一、秋整地秋整地最为理想,而且越早越好。翻深25厘米,以后再逐次加深(每次加深3~6厘米),耕翻和整地应连续进行,以防跑墒;深松一般采用间隔深松法,深度35~40厘米,深松对打破犁底层的效果优于耕翻,间隔深松可形成行间、行内虚实并存的优良土壤结构和开放式犁底层,深松前应进行旋耕除茬。深翻(松)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极大地拓展了根系纵深发展空间,但不宜连年进行,否则矿质化过快,大量损耗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7.
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种植面积较大,降水少且年际间变化幅度大造成其产量低而不稳。耕作措施可影响土壤的蓄水,于2009-2011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深松+旋耕和旋耕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处理有利于降低小麦播种至冬前阶段的耗水量,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2009-2010年度,深松+条旋耕处理播种至拔节阶段0~20 cm土层贮水减少量显著低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拔节至成熟阶段40~160 cm土层贮水减少量显著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2009-2010年度的各生育时期和2010-2011年度的苗期、开花期、灌浆期,深松+条旋耕处理株间蒸发量显著低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与条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与条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而且籽粒产量最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淮北砂姜黑土区雨养条件下最优小麦耕作播种模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旋耕、旋耕(播后不镇压)和旋耕施肥播种机复式播种作业对该区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旋耕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在孕穗期及花后20天为26.54和10.53 μmol/(m2?s),同期旗叶的蒸腾速率也达11.17、和3.84 mmol/(m2?s ),2指标均位于各处理首位。旋耕处理叶绿素含量在花后10天位列第2,仅低于深松处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等品质指标均以旋耕处理表现突出。综合2年试验结果表明,旋耕耕作方式在小麦生长后期光和优势较强,有利于促进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并为保持较高的灌浆率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最终取得高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垦科技》2009,32(2):89-89
1抢墒播种 当地表干土层厚2~3cm、耕地土壤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d趁墒播种。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中,不同耕作整地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设置旋耕2次、深松+旋耕、重耙+旋耕、翻耕+轻耙、翻耕+旋耕、重耙+翻耕+轻耙和重耙+翻耕+旋耕(CK)共7种耕整地方式。结果表明,在夏玉米为籽粒玉米的地块,7种耕作整地方式中CK处理的秸秆含量较少,地表及0~20cm土层平均秸秆含量较其他处理减少27.5%和28.6%,土壤与秸秆混合较均匀,0~20cm土层中每5cm土壤平均容重较其他处理变化减小30.5%,播种深度适宜,平均3.9cm,出苗质量好,缺苗断垄较其他处理降低25.7%,苗间离散度均匀,平均极差减小39.0%,穗数最多(670.5万/hm2)、产量最高(7966.5kg/hm2)、效益最高(9051.0元/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夏玉米为青贮玉米的地块,除旋耕2次和深松+旋耕的整地处理产量较低外,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翻耕+旋耕处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8133.0kg/hm2和9894.0元/hm2,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本规程适用于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花生目标产量4500~7500kg/hm2,以提取地下水喷灌、地表水灌溉为主要灌溉方式的地区。应用该技术可节约水电费180~225元/hm2,节省肥料开支300~375元/hm2,增产花生750kg/hm2,共实现节本增效3480~3600元/hm2。1深耕整地以冬季深耕为好,可接纳冬季雨雪,增加土壤含水量。深耕用7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耕作,耕翻深度为30cm,提倡用深松犁隔年深松一次。深耕后及时耙细耢平,消除明暗坷垃,达到“墒、平、松、碎、净、春季用人工或用花生播种覆膜机起垄,规格为一垄2行,垄距0.80~0.85m。2种子选用和处理选用综合性状较好的花生  相似文献   

12.
提高小麦品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丽  鲁磊  杜章 《种业导刊》2013,(7):22-22
1 精细耕地 耕地前尽量把雨季降水保蓄起来,同时对地面不平的于耕翻前削高填洼、增加平整度。耕地后整地主要是进一步破除土壤结块,增加表层土壤紧密度和地面平整状态,在打畦前、后都可以根据需要整地。在整好地的基础上,一定要造好墒,保证足墒播种。旱地麦田,遇雨要抢时播种,以确保苗全、苗齐。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淮北砂姜黑土区雨养条件下最优小麦耕作播种模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旋耕、旋耕(播后不镇压)和旋耕施肥播种机复式播种作业对该区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旋耕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在孕穗期及花后20天为26.54μmol/(m2·s)和10.53μmol/(m2·s),同期旗叶的蒸腾速率也达11.17 mmol/(m2·s)和3.84 mmol/(m2·s),2指标均位于各处理首位。旋耕处理叶绿素含量在花后10天位列第2,仅低于深松处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等品质指标均以旋耕处理表现突出。综合2年试验结果表明,旋耕耕作方式在小麦生长后期光合优势较强,有利于促进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并为保持较高的灌浆率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最终取得高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于舒平  周春 《种子科技》2001,19(6):361-361
玉米制种抗旱节水 ,指在玉米种子生产中 ,在没有先进水利设施条件下 ,为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提高土壤水、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所采取的技术措施。1 镇压保墒提墒1.1 播前镇压 :在冬季对耕翻后的土壤用石磙等农机具进行表土作业 ,压碎表土 ,压实压紧土壤 ,减小表层土壤的孔隙度 ,增加毛管孔隙 ,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由于土壤被压碎压实 ,接通了土壤中的毛管 ,使下层土壤水分沿毛管向上运动 ,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的墒情。1.2 播后镇压 :使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 ,利于种子吸水 ,生根发芽。2 覆膜提墒覆膜使土壤温度升高 ,加速土壤…  相似文献   

15.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以地膜覆盖、土壤深松、化肥深施和精量播种四项技术为核心,利用地膜在大豆行间进行覆盖,增温保墒,促进幼苗及植株生长,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目的综合高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辽宁玉米产区长期以来大部分田块只采用传统的耕翻作业,致使土地结构变劣,其下形成了一层坚厚的犁底层,土壤容重达1.50g/cm3,玉米根系下扎困难,致使影响了作物吸水、吸肥,而且容易倒伏,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本试验在辽宁省阜新县平安地土城子村进行定点试验,设置了T1旋耕(对照)、T2旋耕+深松25cm、T3旋耕+深松25cm+秸秆还田6 000kg/hm2和T4旋耕+秸秆还田6 000kg/hm2处理,对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显萍 《种子》2010,29(10)
出苗率高,出苗迅速而整齐,苗全、苗齐、苗壮是青稞生产高产稳产的保证.影响青稞出苗率的因素很多,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加以解决,可以有效防止因出苗不全不齐而造成的减产.尽管我省青稞种植区生态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大,但实际调查发现,影响不同种植区青稞田出苗率低的主要因素基本一致,是土壤墒情状况,因为这些地区春季降雨量普遍较少,干旱多风,蒸发量大,地表干、土层厚,如果秋后翻耕质量粗放,耕翻不深,没有及时耱地碾地,土壤失墒严重,再加上如果没有适期抢墒播种或者因播种深度没有掌握好而造成的太深卡苗或太浅播到干土层,种子吸收不了水分而导致青稞田出苗不全不齐.  相似文献   

18.
1 选择配套品种 一般选择大果、中熟、直立、高产品种.种子剥壳后,剔除病粒、霉粒、破损粒、瘪粒,并按照大、中、小三级分级粒选,一、二级做种子分开播种.2适期播种麦垄套种应适期播种,花生播种过早,与小麦共生期过长,易形成高脚苗,影响产量;播种过晚,则失去套种的意义.一般在小麦收获前15d左右播种为宜,根据水肥条件、降雨及土壤墒情,趁墒或造墒,在5月中旬播种.播种时,注意不要损伤小麦.  相似文献   

19.
深松及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索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途径,以加深耕层和提高地力为目标,在辽宁省西部进行深松配套桔秆还田的4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和桔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则处理前两年增加后两年下降,处理当年效果最大之后减小;深松配套桔秆还田作用大于旋耕配套桔秆还田;深松条件下,配套桔秆还田第1年减产,隔年秸秆还田第2年、连年桔秆还田第3年增产;深松配套秸秆还田综合效果优于单独深松或桔秆还田。  相似文献   

20.
土壤深松对春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传友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233-237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11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该文通过单因素三水平的试验方法安排试验,通过对深松加旋耕、深松加耙和传统旋耕(对照)3种耕作模式下春玉米田间生长特性及产量表现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耕作模式的效果,确定最佳的耕作模式。结果表明,深松加旋耕处理产量为11155.5 kg/hm2,深松加耙处理产量为10872 kg/hm2,对照旋耕产量为9985.5 kg/hm2。深松加旋耕和深松加耙处理较对照传统旋耕公顷产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