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2种经济竹种的组培及苗木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了32个竹种作为微体快速繁殖材料,采用以芽繁芽的途径实现快繁。当选用竹子种子作为外植体时得到的组培效果最好,其次是幼年竹节芽和小枝芽,成年竹节芽最差。同等条件下,毛环刺竹、实心瓜多竹、孝顺竹、黄金碧玉竹、非洲锐药竹、麻竹和大佛肚竹更易成活和发笋,人面竹的成活率最低。选用蛭石作为育苗基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用麻竹组培苗(1 a生苗)作为试验材料,得出腐殖土可作为优良的育苗基质,30%锯末+70%红土次之。组培苗移栽后施以NPK复合肥作为叶面肥,配以微量元素的追肥可提高成活率。对竹苗进行封顶处理可促进发笋。播种苗和组培苗便于运输,且成本低,但因竹子种子不易获得,所以组培苗是作为生产竹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3.
选择35个经济竹种采用以芽繁芽的方式进行微体快速繁殖试验及苗木培育试验。结果显示,以种子作为外植体组培效果最好,其他依次为幼年竹节芽、小枝芽、大枝芽,成年竹节芽组培效果最差。相同炼苗条件下,毛环刺竹、实心瓜多竹、孝顺竹、黄金碧玉竹、非洲锐药竹、麻竹和大佛肚竹更易存活和发笋。苗木培育试验结果显示,蛭石是较为理想的炼苗基质,腐殖土及"30%锯末+70%红土"均为较好的育苗基质;组培苗移栽后施以N、P、K复合肥作为叶面肥,配以微量元素的追肥,可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竹子组培苗便于运输且成本低,因此成为生产竹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 杉木(Cunninqhamia Lanceolata HK.)是南方各省(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杉木优质苗木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工程造林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虽已对杉木地理类型及种源等方面进行过大最研究,但探索培育杉木优质苗木的综合技术,以求得遗传品质、环境条件与表型的统一,进而掌握杉苗的最佳生长环境及其培育技术措施仍然是营林技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自1986年至1987年开始进行了杉木优质壮苗培育综合技术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美国枫香苗木培育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播种技术、土壤与苗木的关系、抚育措施及苗木质量评价等方面综述了美国枫香苗木培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可从中同枫香培育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要介绍了日光温室培育优质壮苗的育苗方法,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研究了思茅松种子场圃发芽过程、种子千粒重与发芽率的关系、苗木生长量、菌根接种效果等,揭示了:①在思茅松的中心产区,种子场圃发芽率与千粒重呈线性正相关;②常温下,思茅松种子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发芽率降低;③伴生菌根菌接种是思茅松育苗的关键技术,苗木出土约3个月菌根接种良好是培育壮苗及苗木按时出圃的根本保证;④思茅松家系间苗期生长差异显著,为其遗传参数研究提供了早期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根据湿地松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多年来培育湿地松苗木的实践,总结出简单、实用的培育湿地松良种壮苗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仁用杏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经济林树种,在西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详细介绍了仁用杏苗木培育技术,主要包括苗圃地选择与建立、实生苗的培育、嫁接苗的培育以及苗木的出圃等具体的操作和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玉珍 《林业科技》1997,22(6):12-13,17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与产业化研究王玉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植物组培快繁的产业发展很快。组培育苗以其繁殖速度快、幼苗质量好、并可同时进行脱毒等优点,有逐渐取代传统种子市场的趋向。一些企业和公司纷纷投资加强这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1.
以火鹤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得出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发生、不定芽的分化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NAA0.05mg/L+6-BA1.0mg/L,MS+NAA0.20mg/L+6-BA0.5mg/L,1/2MS+NAA0.10mg/L;蛭石是火鹤组培苗移栽炼苗的最佳基质,成活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对铁皮石斛组织培养育苗和组培苗培植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 1.0mg/L+NAA 0.1 mg/L+IAA 0.5 mg/L+50 g/L椰子汁有利于芽苗的增殖;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6-BA0.1 mg/L+IBA 1.0 mg/L+NAA 0.2 mg/L+50 g/L椰子汁有利于小苗生根和植株生长。搭建大棚移植铁皮石斛组培苗,采用高架苗床,选用松树皮和花生壳(v/v=4∶1)为基质,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竹类植物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概述了近10年来国外在竹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包含了基于固体、液体培养基所开展的以芽繁芽、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等途径的繁殖研究,以及细胞悬浮培养与种质保存、次生代谢物质诱导与分离等应用研究。对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组培种苗产权保护和试管开花与转基因育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橡皮树组培试验结果表明:橡皮树腋芽可在含有IAA0.3+2ip30或IAA1.0+BA1.25的MS培养基上萌动伸长,但通常不增殖,需转到仅含分裂素的培养基上继代增殖,以BA0.5最好。生根培养基以MS+IAA1.0为宜。  相似文献   

15.
进行黄花石斛种子在不同培养基及添加物中的萌发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1/2MS+6-BA0.5 mg/L+NAA0.1 mg/L+10%椰汁+1 g/L活性C的萌发率为最佳;带腋芽的茎段和顶芽以1/2KC+6—BA1 mg/L+NAA0.1 mg/L+10%椰汁+1 g/L活性C诱导原球茎增殖较佳;生根培养以1/2MS++NAA0.1 mg/L生根较多。炼苗基质以泥碳、蕨根、栎树屑混合基质栽培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用虎纹凤梨母株两侧的蘖芽经消毒处理后接种到MS+6-BA 1.0 mg/L+IAA 0.3 mg/L的培养基中,诱导出愈伤组织。而后用改良MS培养基+6-BA 0.3 mg/L+NAA 0.01 mg/L从愈伤中诱导出小芽并继代培养,扩繁。增殖率3.0~4.0倍。续代3~5代后从芽团上选取H>2.5 cm的粗壮单株仍用改良MS培养基+6-BA 0.3 mg/L+NAA 0.01 mg/L扩繁,增殖倍数2~3倍。而芽团上H<2.5 cm的丛芽分成具2~3个芽的小芽团用改良MS培养基+6-BA 0.05 mg/L+IAA 0.01 mg/L+C 100 mg/L使其长高长粗壮,增殖倍数1.5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切取达到生根标准的单株接到1/4 MS+IAA 0.3 mg/L+NAA 0.05 mg/L+C 500 mg/L培养基中,30~40 d生根率达95%以上。炼苗20 d左右移栽,成活率达85%~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石斛兰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春 《浙江林业科技》2002,22(2):38-40,77
对两种石斛兰属植物进行了茎尖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中,MS+BA0.5+NAA0.5+CH有利于石斛兰的原球茎球状体(PLB)分化成幼苗,在MS+BA2.0+NAA0.5+CH中石斛兰的原球茎球状体(PLB)易保持原形态增殖,1/2MS+IBA0.3活性炭能促进根的生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18.
桉树轻型基质网袋组培苗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初选的3种轻型基质进一步筛选试验、轻型基质网袋与塑料薄膜袋培育组培苗的根量对比试验及在相同轻型基质条件下不同无性系使用网袋苗移栽成活率及根量对比试验研究中发现:桉树轻型基质网袋培育组培苗最佳的轻型基质为3号(泥炭:椰糠:炭化稻壳=2.5:2.5:5),且网袋育苗根量显著高于常规塑料薄膜袋苗。只要加强移栽后的光照、水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桉树轻型基质网袋育苗技术已完全达到大规模生产的技术要求。与常规硬塑料杯苗和塑料薄膜袋苗对比,桉树轻型基质网袋组培苗更具有根系发达,有良好的空气修根作用、侧根须根多、无缓苗期、存苗时间长、有利于改良土壤、降低苗木运输及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增强抗风性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