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的共生关系一直是猪苓人工栽培和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合近来的研究,主要综述了猪苓的人工栽培应用以及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猪苓的栽培水平、规范种植技术,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深入汉中市猪苓人工栽培集中产区留坝马道镇、略阳县五龙洞镇、汉台区河东店镇等地,开展了猪苓人工高效栽培技术调查,从猪苓栽培的场地选择、苓种选择、菌材与蜜环菌的准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方面对汉中市猪苓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由于猪苓的用途不断拓展,野生猪苓的资源濒临枯竭,造成猪苓供需矛盾尖锐。为保护野生资源和缓解猪苓供需矛盾,该文根据猪苓生长适宜条件,摸索猪苓栽培技术,为猪苓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猪苓菌的形态结构、适生条件、营养特性、培养基配方、适生树种及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和诱导猪苓菌丝扭结形成菌核的相关因子,以期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但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具有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长白山区野生猪苓的系统研究,从栽培场地的选择、种核选取、栽培方法、栽后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提出了适宜长白山区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的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猪苓的生物学特征,介绍了其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菌材准备、菌种制备、适期栽种、栽种后管理、采收与加工等内容,以期为猪苓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4):F0004-F0004
猪苓是真菌药材,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由于野生稀少,全国药商高价抢购,价格在本年度65元/公斤的基础上,有望突破百元大关。人工栽培猪苓是种植户挣大钱的最佳机遇。  相似文献   

9.
猪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我国分布较广的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菌丝的培养特性和猪苓菌与伴生菌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等研究进展,其生长发育过程经过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等阶段,伴生菌和碳源是影响猪苓菌核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固体培养中,25℃、黑暗和中性偏酸的条件适合菌丝的生长。蜜环菌和猪苓菌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可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影响猪苓产量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西、河南两省13个猪苓栽培地实际情况调查,详细了解了猪苓产量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猪苓产量与栽培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海拔、坡向和栽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猪苓产量由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猪苓栽培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猪苓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通过深层增氧加湿和自然供养供湿及与单、双层菌材不同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寻找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因子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以菌材双层排列与深层增氧加湿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最佳,并在不同因素不同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液体浅层培养对猪苓菌丝体生长及其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液体浅层培养方式培养猪苓菌丝体,在培养28d后,猪苓菌丝体的鲜重达到最高,而菌丝体干重在21d后增幅不大;培养28d后的培养液pH由接种前的3.9升高到5.0,菌丝体旺盛生长阶段的pH为4.0~4.6;菌丝体中总糖含量在培养14d后达到最大,浅层培养猪苓菌丝体生产猪苓多糖的适宜培养周期约为2周;对从猪苓菌丝体和猪苓菌核中提取的猪苓多糖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比较分析,两者红外光谱图相似,表明多糖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但含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来源的17个猪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基于菌丝干重、生长速度、多糖含量、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菌丝颜色这5个筛选指标,用SPSS16.0对各个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U-02、GU-04、GU-06、GU-07-2、GU-15菌株的菌丝体纯白色,培养14 d后未见老化现象,双核菌丝较多,菌丝体多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相似文献   

14.
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基配方的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广波  傅伟杰  曹丽  梁运江  金圣爱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24卷2期-64-65.9页-《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24卷2期-64-65.9页
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是工业化生产猪苓多糖的有效途径。为了寻求高效的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工艺,对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基的配方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马铃薯煮汁+蜜环菌煮汁”、“麦芽糖+蜜环菌煮汁+麦麸煮汁”2种配方培养的猪苓菌丝生长最好,而成合培养基的猪苓菌丝长势最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猪苓多糖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建鲤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鱼类肝胆综合征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比例(0.1%、0.5%和1.0%)的猪苓多糖连续饲喂建鲤8周后,采用CCl4进行急性肝损伤造模,72 h后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活性;采集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匀浆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同时采集肝脏组织制备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经CCl4诱导处理能引起建鲤血清肝功能指标、抗氧化指标显著变化,肝脏组织结构明显受损,肝细胞核仁大部分消失,呈核空泡化.但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猪苓多糖能极显著降低血清GOT、GPT活性(P<0.01),显著升高血清TP、ALB、T-AOC值(P<0.05,下同);显著升高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SOD、GSH、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抑制CCl4对肝脏组织结构造成的损伤,肝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建鲤基础饵中添加1.0%猪苓多糖对CCl4所引起的肝脏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清除机体内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长白山区鸡爪苓菌丝为材料,通过SMART技术构建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Trizol reagent试剂盒提取菌丝体总RNA,通过LD-PCR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连接至载体λTriplEx2,构建鸡爪苓菌丝体全长cDNA文库.[结果]经测定,原始文库的滴度为1.66×106 pfu/ml,重组率为96.97%,扩增文库的滴度为1.504×1010pfu/ml,插入片段主要分布于500~2000 bp.[结论]成功构建了鸡爪苓菌丝cDNA,为鸡爪苓生长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3种不同氮源(蛋白胨、硝酸钠、硫酸铵)对长白山鸡爪苓菌丝体生长及其胞外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氮源对鸡爪苓菌丝体生长有显著影响,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洁白、菌丝体生物量大;鸡爪苓菌丝体的胞外蛋白酶活性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达到最高;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在3种不同培养基中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