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两种二化螟性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4,(6):34-36
2013年在江苏省和安徽省试验研究两种二化螟性诱芯的田间诱蛾效果。供试性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3年制作,诱捕器为水盆诱捕器。结果表明,在江苏试验点,诱芯B(对照诱芯)和诱芯C(新型诱芯)的平均诱蛾量分别为27.2头和35.1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安徽试验点,诱芯B和诱芯C的平均诱蛾量分别为3.6头和5.9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据此认为诱芯C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诱芯混用和诱捕器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捕蛾效果的影响。诱芯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在16 d的诱捕试验中,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双复合诱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和斜纹夜蛾三复合诱芯总诱蛾量的6.37倍和5.51倍,且在使用的前8d,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显著高于两种复合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而两复合诱芯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单、双控区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单控区的甜菜夜蛾诱捕器单盆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双控区的。不同颜色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红、黄、绿3种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单日最高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甘蓝田斜纹夜蛾性诱剂应用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诱芯种类、诱捕器类型及悬挂高度对斜纹夜蛾的诱捕效果,从而优化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芯的诱捕效果(7 d诱蛾量65.8头)稍高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9.9头),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夜蛾类诱捕器显著优于新型飞蛾诱捕器,其7 d诱蛾量是新型飞蛾诱捕器的2.1~3.9倍;诱捕器悬挂在50 cm处的诱捕效果最好,诱蛾量分别是悬挂在20,100 cm处的1.5~2.7倍和1.2~1.7倍。基于此,建议在甘蓝田应用时使用宁波纽康诱芯、夜蛾类诱捕器以及诱捕器悬挂于50 cm处防治斜纹夜蛾。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诱捕试验比较5种形状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小菜蛾雄蛾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形状对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影响较大,5种形状诱捕器对小菜蛾雄蛾的诱捕能力依次为翼形诱捕器>水桶形诱捕器>三角形诱捕器或漏斗形诱捕器>干式诱捕器,且前者与后4种诱捕器的诱捕能力差异显著。2007和2008年翼形诱捕器总诱蛾量分别是水桶形、三角形、漏斗形、干式诱捕器诱蛾量的3.02,3.32,7.50,136.15倍和3.45,6.49,5.62,165.96倍。作为与小菜蛾性信息素配合使用的载具,翼形诱捕器可显著提高诱芯的诱捕效率,可在蔬菜生产上取代水桶形诱捕器用于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的监测以及危害防治。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贵州省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从不同类型诱捕器(飞蛾诱捕器、夜蛾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80cm、120cm和160cm)和不同诱芯(NK、YGE、BY、GR)等方面优化玉米螟的性诱技术。结果表明:飞蛾诱捕器的效果最好,10d诱蛾量达12.50头,显著高于三角形诱捕和夜蛾类诱捕器;飞蛾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20cm时的诱捕效果最佳(10d诱蛾量为15.50头),分别是悬挂高度80cm和160cm诱蛾量的4.13倍和1.68倍;GR(贵阳117.50头,安顺150.75头)和BY(贵阳168.5头,安顺142.25头)诱芯的诱捕效果最好,显著优于YGE(贵阳34.50头,安顺36.75头);玉米螟在贵阳和安顺的发生规律较一致,即从5月9日至8月31日具有3个发生高峰,除第1个高峰期一致外,安顺地区第2个和第3个高峰较贵阳地区提前36d和6d。在田间使用飞蛾诱捕器+BY诱芯+悬挂高度120cm对亚洲玉米螟成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诱捕器颜色和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原产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是近两年传入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对我国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目的】探究诱捕器颜色和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为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以专一性引诱剂为试验材料,采用行为生态学技术方法,在有机蔬菜生产温棚开展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颜色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白色(对照)、黄色((575±10)nm)、绿色((520±10)nm)和蓝色((465±10)nm)4种颜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均可诱捕到一定数量的番茄潜叶蛾,4种颜色诱捕器61 d平均诱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蓝色2 548.3头、黄色2 065.8头、绿色1 998.3头、白色1 072.7头/诱捕器。不同颜色诱捕器逐日诱蛾量占比中,蓝色和黄色诱捕器显著高于绿色和白色,依次为蓝色和黄色>绿色>白色,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蓝色诱捕器最高,依次为蓝色>黄色和绿色>白色诱捕器,差异显著;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蓝色>绿色和黄色>白色诱捕器。5种悬挂高度性信息素诱捕器37 d平均诱蛾量依次为0 cm(直接放于地面上)332.2头、0—20 cm为94.2头、60—80 cm为12.4头、120—140 cm为9.2头、180—200 cm为7.4头/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诱蛾量占比中,0 cm显著高于其他4种悬挂高度,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0 cm最高,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0 cm>0—20 cm>60—80 cm>120—140和180—200 cm。【结论】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将蓝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直接放于地面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成本低廉的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捕器,本试验将4种不同塑料瓶改装为简易性诱剂诱捕器并测定其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并进一步比较了自制诱捕器与市售诱捕器在田间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装置2(4 L透明塑料瓶)制成的简易诱捕器的诱蛾量(平均诱蛾量181头)最多;该简易诱捕器与市售诱捕器诱蛾量无显著差异(P>0.05)。用装置2制成的简易诱捕器可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8.
大豆食心虫两种性诱芯和诱捕器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进大豆食心虫诱捕防治技术,采用两种性诱芯(橡胶塞性诱芯和塑料细管性诱芯)和两种诱捕器(水盆和粘胶板),研究了其诱蛾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塞性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塑料细管性诱芯的12.77倍,差异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达9.56倍,差异显著。三角型粘胶板的平均诱蛾量是水盆的1.44倍,差异不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是1.51倍,差异也不显著。建议目前生产上使用橡胶塞性诱芯,优先考虑使用粘胶诱捕器。  相似文献   

9.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7-1999年在吉林市7个地点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芯田间有效期长达42d,水盆诱捕器每盆每晚最大诱蛾量达481头,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Y与每盆每日平均诱蛾量X之间的关系是:随着X的增大,Y对X的倍数逐渐下降,在平均诱蛾量较低时,雄蛾对诱捕器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当虫口密度大时,雄蛾对诱捕器的选择性下降,结果使不同诱盆的诱蛾量接近均等。初步结果表明;性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桃小食心虫性诱芯合理有效使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素对害虫进行防治于减少农药的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探讨苹果园桃小食心虫性诱芯使用方法的试验中表明:性诱芯诱捕范围测试中,距离地边最近的20 m处诱捕量最大,距离地边180 m处仍具有诱捕效果;单个诱捕器不同信息素剂量中5个诱芯.束-1的诱捕器诱蛾量与1个诱芯.束-1存在显著性差异;诱捕器垂直于风向的间距在60 m时单个诱捕器的诱捕量最大,平均诱捕量达到89头,但间距从15~78 m平均诱捕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性诱剂迷向效果中,密度1680~3360个诱芯.hm-2诱捕量显著小于420~840个诱芯.hm-2的诱捕量,1680个诱芯.hm-2具有最高的迷向率达到87.21%。综合试验结果:生产大浓度性诱芯用于监测,低浓度性诱芯用于大量诱捕;840~1680个.hm-2的性息素浓度用于迷向防治。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密度性诱盆处理与常规化学防治处理的对比试验方法,综合评估性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的作用和效应.结果显示:性诱盆放置密度直接影响诱获雄蛾的频次与平均日单盆诱蛾量,低密度处理(1 hm2放置3个性诱盆)与高密度处理(1 hm2放置15个性诱盆)诱获雄蛾频次分别为71.22%与48.50%;平均日单盆诱蛾量在3头以上和3头以下的天数,低密度处理分别为29 d和38 d,分别占总诱蛾日的43.30%和56.70%,而高密度处理平均分别为7 d和60 d,分别占总诱蛾日的10.50%与89.50%;按单位面积诱捕雄蛾量计算,高密度处理雄蛾诱杀效果较低密度处理提高93.90%;在甜菜夜蛾主害代以1 hm2放置15个性诱盆的密度进行性诱防治,性诱防治区累计诱捕雄蛾874头,对幼虫的控制效果与常规化学防治相当.表明,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防治主害代甜菜夜蛾可作为减少化学农药的无公害防治手段列入甜菜夜蛾综合防治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年度变动规律与季节性消长规律,2002—2012年在临海城郊蔬菜基地应用性诱剂监测办法进行定点系统监测。结果表明: 11年来甜菜夜蛾种群年序变化呈自高向低螺旋式波动曲线,大发生频率455%;其季节性时序变化呈“W”型曲线,始蛾期年度之间差异大,早发年份在4月上旬,迟发年份在6月上旬,大多为4月底5月初。在5月上中旬有的年份出现初夏小高峰,整体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在11月上旬有的年份也出现秋末小高峰,终蛾期一般在12月上旬,个别年份在12月下旬。气温因子建模结果显示,田间发蛾的起点区点温度为旬平均气温12 ~ 14℃,当旬平均气温处在18℃以上时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当旬平均气温处在28~30℃时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3.
诱捕器与诱芯对小菜蛾的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诱杀小菜蛾的最佳诱捕器与诱芯组合,试验比较了4种诱捕器和2种诱芯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P<0.05),诱蛾数量为屋脊型诱捕器>漏斗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干式圆柱型诱捕器。诱芯的诱蛾效果受诱捕器的影响,屋脊型诱捕器中,2种诱芯诱蛾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诱捕器中,天然橡胶塞诱芯诱蛾效果显著优于塑料毛细管型诱芯(P<0.05)。综合来看,屋脊型诱捕器配合天然橡胶塞诱芯或塑料毛细管型诱芯、漏斗型诱捕器配合天然橡胶塞诱芯这3种组合的诱蛾效果最佳,适用于小菜蛾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甜菜夜蛾的抗药性及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浸渍法测定上海地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IGRs)以及一些新型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乙酰甲胺磷和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为2 731.2和619.5倍的超高抗水平。昆虫生长调节剂如抑太保、米满等药剂对甜菜夜蛾抗性表现较好,是防治甜菜夜蛾的理想药剂,但近几年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应注意抗药性抗性的产生和加剧。田间药效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趋势一致。除尽、安打、氟铃脲、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病毒制剂等是目前防治甜菜夜蛾的良好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不同诱芯和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诱杀梨小食心虫的最佳诱芯与诱捕器组合,比较研究了4种来源诱芯、4种类型诱捕器和2种诱捕器设置高度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形诱捕器与船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极显著好于笼形诱捕器与水盆形诱捕器,其中三角形诱捕器与船形诱捕器之间差异不显著,水盆形诱捕器与笼形诱捕器的差异也不显著,但诱捕的相对效率大小为三角形>船形>笼形>水盆形诱捕器。4种不同来源诱芯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以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诱捕的相对效率较好。性诱捕器放置高度1 m和放置2 m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三角形诱捕器和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诱芯组合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最好。该结果可为合理利用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的有效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防治方法主要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使得农药残留、抗药性及再猖獗问题日益严重。为明确不同绿色防治技术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甘蓝田进行不同类型的诱捕器和诱芯比较、7种生物农药筛选及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小菜蛾的3种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诱捕器和诱芯诱蛾效果差异显著,天然橡胶塞诱芯诱蛾效果明显优于毛细管型诱芯,船型诱捕器配绿色天然橡胶塞型诱芯或红色塑料毛细管型诱芯为最佳组合。生物药剂中乙基多杀菌素防治小菜蛾的速效性最好,药后1 d防效达到78.93%;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药后7 d防效达到最高,达到86.68%,但持效性较短。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均达到65%以上,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效果良好。这3种技术对小菜蛾的绿色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可在田间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otato tuber moth 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 sex pheromone, no effective application based on this pheromone has yet been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pheromone lures, trap densities, heights of trap deployment, and pheromone doses in Yunnan, 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P. operculella and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pheromon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res made of corn oil and red PVC pipes attract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moths(11.73±1.90 per trap per day). Sex pheromone loading of 100 μg was optimal for trapping moths, but higher doses of pheromone inhibited attraction. The density of traps did not affect capture rates; therefore, the optimum trap density was 30–40 traps ha~(–1). The optimum height of trap deployment was not above the height of the plant canopy. This study provides technical details necessary for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tato tuber moth using sex pheromon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甜菜夜蛾的物理防治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对成虫期的甜菜夜蛾夜间分别进行黄光处理、白光处理和黑暗处理,探讨不同光处理对甜菜夜蛾的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夜间不同光处理对甜菜夜蛾的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与无光照相比,夜间光照使甜菜夜蛾成虫的寿命有显著提高,产卵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但对幼虫历期、蛹历期及蛹重无显著影响。夜间黄光处理和白光处理相比成虫寿命较短,产卵高峰期相对集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其他指标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结论]光照条件改变可以可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广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为害规律,为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和其他玉米主产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在广西崇左市、南宁市和河池市选择7个固定调查监测点,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在玉米生长期每隔7 d调查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及对玉米植株的为害特征,计算植株受害率和百株虫量;在7个调查监测点各放置2组桶型诱捕器和诱芯,每隔7 d调查记录1次诱虫情况,统计成虫数量。【结果】各调查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量春秋季各有1次高峰,春秋季百株虫量最高值分别为35.00头和64.67头,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幼虫发生动态呈区域性差异,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江南区和武鸣区幼虫发生期较短且集中,3个点春季百株虫量和峰值均较高。玉米各生育期均受幼虫为害,苗期以低龄幼虫为主,开花期和成熟期以5~6龄幼虫为主,其他生育期可见各龄期幼虫,世代重叠明显。各调查点春季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总体上呈抛物线增加趋势,春季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25.33头;秋季虫量呈波浪状,约21 d出现一次峰值,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34.67头;秋季成虫数量总体上高于春季。【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代数在7代及以上,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发生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重。幼虫发生期和虫量存在区域差异,幼虫可为害各生育期玉米。草地贪夜蛾严重为害玉米生长,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根据区域气候和玉米长势,强化低龄幼虫和成虫高峰期的防控力度,以降低草地贪夜蛾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