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红瘰疣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瘰疣螈物种数量稀少,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NT)等级,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红螺疣螈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对红螺疣螈进行了活体标本外形观察和测量,对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由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直肠、泄殖腔构成,呼吸系统由鼻孔、口咽腔、气管、肺构成。  相似文献   

2.
白建梅  胡思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45-13146,13186
[目的]对人工饲养的贵州疣螈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为丰富贵州疣螈的研究内容及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尾身体健壮、平均体重为(16.50±4.35)g的贵州疣螈作试材,对其鲜品和干品中营养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贵州疣螈鲜品中水的含量为75.74%,干样品中粗蛋白为42.60%,粗脂肪为9.40%,总糖为3.48%。氨基酸含量为348.37g/kg,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50.3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4.01%。脂肪酸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丰富,含有2.74%的神经酸,对推迟人体衰老至关重要。贵州疣螈还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铜、镁、锰等无机元素。[结论]贵州疣螈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例合理,无机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成冬梅  王延斌 《农技服务》2013,(10):1104-1107
为进一步完善贵州疣螈冬眠的生态生物学资料,采用野外定期定点与室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zichowensis)的越冬生态。结果表明:贵州疣螈在毕节七星关地区的冬眠时间约在2011年11月13日至2012年3月17日,历时4个月左右。以群居及独居方式冬眠。冬眠场所的选择包括乱石堆石缝、石灰岩山脚石洞、沟塘边泥洞、林下枯枝烂叶和水塘角腐殖土。仅有浅冬眠和中冬眠,无深冬眠,随气温波动,二者可交替出现。低温及其出现的早晚是启动其冬眠的主要生态因子,冬眠期间温度的变化引起冬眠行为的改变,冬眠期还伴随有冬眠生理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肖小柳  李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931-12932,12934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疣螈属的代表动物之一.对红瘰疣螈的分布、栖息地、分类地位、繁殖生态学、解剖学与组织学、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期红瘰疣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保护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细痣疣螈,于2017年2—6月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的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细痣疣螈分布海拔为500~834 m,4月为繁殖期;栖息地分别为季节性水潭、溪流,主要分布点有48个,种群数量较少。因此,提出了通过加大宣传、资源调查力度、加强监测等保护细痣疣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70个红瘰疣螈的地理分布数据和28个环境因子,运用MaxEnt模型分析其适宜生境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红瘰疣螈的主要因素为最冷季度降水量、淤泥含量、昼夜温差月均值、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此外,红瘰疣螈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腾冲市、龙陵县、云县、廊沧拉祜族自治县、凤庆县、永德县等地区,中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永平县、施甸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剑川县等地区。高适宜区面积为2.26万km2,中适宜区面积为3.85万km2,低适宜区面积为8.30万km2,非适宜区面积为23.89万km2。ROC曲线分析表明,训练AUC值为0.926,预测结果较好。建议在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划定适当的保护小区,对红瘰疣螈进行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般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结果表明,红瘰疣螈的肾为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卵圆形,由肾小球和鲍曼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第一远曲小管、第二远曲小管、集合管。输尿管可分为被膜、黏膜下层、黏膜层三层。膀胱为泄殖腔膀胱,其黏膜层中形成了初级隐窝和次级隐窝。红瘰疣螈雌雄异体,精巢主要由精细管组成,卵巢内部可分为周质和髓质两部分;输卵管管壁较厚,由外向内可分为浆膜层、黏膜上皮下层、黏膜上皮层三层。  相似文献   

8.
李蓓  邹立扣  罗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78-11080
首次从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肠道分离获得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16SrD—NA进行了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比较,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测序结果表明,16SrDNA与GenBank中序列同源率在98%~99%,分离的菌株与GUl26681(C.freundii MRB0903)处于同一分支中;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树表明,此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对氨苄西林及头孢噻吩中介,对其余药物均敏感。  相似文献   

9.
pH值对贵州疣螈消化系统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和不同的pH值条件下对贵州疣螈主要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适pH值和30℃温度条件下,贵州疣螈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470.373、1958.42、202.72、208.75和434.4μg/(g.min);其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2.2、8.2、7.4、7.8、2.2。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无斑肥螈能够轻松攀附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湿滑壁面上。研究无水、少水和多水3种潮湿条件下,无斑肥螈在3种表面的攀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无斑肥螈攀附角度在多种情况下可达到180°。为揭示其攀附机制,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了无斑肥螈的体表形貌,发现无斑肥螈的脚掌具备直径约为30~50μm的六边形结构,同时六边形细胞表面分布着聚集成簇的纳米柱;无斑肥螈腹部分布着密集的微凹坑结构。无斑肥螈体表微结构能够显著提高脚掌对基底的黏附力,尤其是在多水条件下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全长9.70~17.48 cm唇鱼(Hemibarbus labeo)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唇鱼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肠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消化腺包括肝胰脏和胆囊。唇鱼消化系统特点:口下位呈马蹄形,吻长而略尖,唇厚,肉质,下唇尤为发达。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肠呈S型,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部较阔,内褶皱层很深,隐窝很窄,褶与褶相连成网状,褶的分支不发达,中肠及后肠褶的深度渐弱,肠后部末端褶层最浅。肝不分叶,呈长条形,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被肝包围,肝小叶是唇鱼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肝胰脏不分开,胰脏弥散,位于肝、脾及肠管之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的系统形态解剖学方法对短蛸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进行观察,并描述、绘图.结果表明,短蛸中枢神经系统由围绕着食道的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可见口球神经节、视神经节、胃神经节、鳃神经节、外套神经节和脑神经索;短蛸的消化管从前到后包括口、口球、食道、嗉囊、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消化腺包括1个肝脏及前唾液腺、后唾液腺和胰脏各1对.  相似文献   

13.
6种有胃真骨鱼消化系统比较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6种淡水有胃真骨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  相似文献   

14.
红尾副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尾副鳅的消化系统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口咽腔顶壁有味蕾分布,粘液细胞较底壁多;胃呈"U"形,贲门部和盲囊部含有大量胃腺,而幽门与肠交接处胃腺消失;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肛门粘膜下层发达。消化腺主要为肝脏和胰腺。肝细胞索明显,但无明显的肝小叶,亦无明显的中央静脉存在,但肝血窦发达;胰腺主要弥散分布于肝脏中以及胃与肠交接之处,其他还伴随着肠呈纵行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 【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  相似文献   

16.
采用石蜡包埋切片方法,对延迟首次投喂组与投喂组(CK)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6日龄仔鱼、9日龄稚鱼、12日龄稚鱼、15日龄稚鱼和18日龄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首次投喂期间,初孵仔鱼~9日龄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缓慢,表现为消化道各部分管腔较细、壁层较薄,肝脏增长缓慢,肝细胞空泡化程度低等;对河川沙塘鳢孵出后的9日龄饥饿稚鱼恢复摄食,发现其在短时期内消化系统发育迅速,到孵出后15日龄,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特征与正常摄食组的稚鱼类似。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在仔鱼期进行饥饿处理,进入稚鱼期恢复投喂饵料后,该鱼能够快速利用外源性营养补偿机体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很快地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7.
革胡子鲶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进行了革胡子鲶消化系统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初步研究。革胡子鲶食道较一般鲤科鱼长,食道上皮除复层扁平上皮外,还有复层柱状和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嗜酸性细胞。胃明显,贲门部和胃底部固有膜中有胃腺,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肠较短,肠上皮主要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其间有分散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肠壁肌层均由平滑肌构成。肝左右二叶,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成像系统,对新和鸽消化系统形态学结构特点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新和鸽嗉囊发达,外形特殊,呈山字形,粘膜层分布有大量的腺体和导管,盲肠不发达,无胆囊.该结果提示嗉囊乳的成分中包含有腺体的分泌物.嗉囊发达、形态特殊,盲肠极度退化可能于其食性和生长繁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