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保定市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了解保定地区无霜期的气候特征,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可靠依据,利用保定市13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保定市近50多年霜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保定市初终霜日、无霜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西北部山区的终霜日期明显晚于平原地区,初霜日期明显早于平原地区。保定各地的无霜期长度相差很大,顺平无霜期最长,为194天,西北部山区的涞源无霜期最短,只有139天,二者相差达55天。保定绝大多数站点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无霜期增长,涞源无霜期增长趋势比平原更加明显,气候倾向率达5.84 d/10 a。保定地区平均无霜期增长率3.98 d/10 a,是终霜日提前、初霜日延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终霜日提前对无霜期增长的贡献更大些。  相似文献   

2.
笔者利用寿光市1961—2015年的气候资料,通过对初、终霜日期、无霜期观测资料,利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寿光市初、终霜日期、无霜期变化特征,科学评估初、终霜日变化对冬小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为寿光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初霜日总体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早趋势,无霜期延长。(2)初霜日呈推迟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3 d/10 a,1991年初霜日发生突变;(3)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5 d/10 a。(4)无霜期日数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8 d/10 a,1994年无霜期日数发生突变。(5)初霜日和无霜期与小麦和棉花产量呈正相关,终霜日与小麦和棉花产量呈负相关,初霜日推迟比终霜日提前对小麦和棉花的产量贡献大。  相似文献   

3.
王春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166-17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关中西部无霜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选取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初(终)霜日等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变化理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宝鸡市平均初霜日以1.77 d/10 a倾向率延后,而终霜日以1.72 d/10 a的倾向率提前,影响无霜期以3.11 d/10 a的倾向率显著延长。初霜日在1974年、终霜日和无霜期在1982年分别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无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避免、减轻霜冻对果树的影响或损失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深入了解侯马市霜及霜冻的气候特征,利用1983—2012年侯马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的霜、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法、线性拟合等方法,对侯马市的霜及霜冻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侯马市平均年霜日数为94天;霜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95年(115天),最少的年份在1983年(63天);侯马市平均初霜日为10月23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4日;初霜日呈现出微偏晚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 d/10 a,终霜日也表现出偏晚的趋势,气候倾向率2.34 d/10 a。终霜日结束在4月初或4月中旬时,果树均有不同程度冻伤,若遇寒潮南下使气温骤降时,多数果树很有可能绝收。所以做好终霜冻的预报,适时采取防御措施,能够避免或减轻果树的冻伤程度,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小果农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掌握霜冻变化规律。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新疆石河子地区1954—2015年终霜、初霜日期及无霜期进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终霜日期平均在4月14日,并以-2.01 d/10 a的变化速率提前结束,农业受灾概率为16.1%,2000年气候突变之后受灾率下降到0.0%。初霜日期平均在10月9日,并以2.89 d/10 a速率明显后推,近20年平均后推12 d。无霜期变化在127~213 d之间,80%保证率为168 d,气候倾向率为4.64 d/10 a,2000年气候突变后无霜期延长21 d。  相似文献   

6.
临汾市近58年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好地掌握无霜期变化对临汾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霜冻的预报预测能力,尽可能降低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利用临汾市17个县(区)站建站以来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日数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基本的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日数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临汾市初霜日呈逐年推迟的趋势,趋势率为1.327 d/10 a,初霜日平均值为10月18日,最早与最晚初霜日分别出现在9月20日与11月5日,相差46天,最大相差56天,出现在蒲县。(2)终霜日的趋势率为-1.83 d/10 a,呈逐年提前的变化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4月2日,最早出现在2月19日,最晚出现在5月2日,相差73天,比初霜日的间隔天数多近1倍。(3)临汾市近58年无霜期的趋势率为3.156 d/10 a,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无霜期变化速率基本稳定。最长无霜期出现在1961年的翼城,为301天;最短无霜期出现在1980年的隰县,为127天;极差为174天。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山东省无霜期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全面分析山东省49年来霜冻的变化趋势,为区域作物结构调整及选取合适生育期的品种提供参考,应用山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山东省1:25万数字高程,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进行计算,用GIS工具对其进行栅格化,得到15幅栅格面层,并分别对各栅格层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计算,并用Mann-Kendall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山东省的各个年代终霜日首先从鲁西南开始,由西南逐步向东北方向展开,最迟的是鲁中山区和山东半岛,但各地的终霜日时间在不同年代有一定的变化;初霜日首先从鲁中山区开始,由鲁西北逐步向鲁东南开展,初霜日最晚的是鲁南南部和鲁东南沿海;各个年代平均无霜期天数由北向南增加。(2)在时间上,20世纪70年代终霜日最迟,2001-2009年最早;初霜日是60、70年代最早,2001-2009年最迟;无霜期天数最少的是60、70年代,2001-2009年最多。1961-2009年山东省的终霜日变化倾向率为-2.6天/10年,统计量U为-4.00,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的检验,有明显提前的趋势;初霜日变化倾向率为2.0天/10年,统计量U为3.45,有明显后推的趋势;无霜期变化倾向率为4.6天/10年,统计量U为4.93,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山西省霜冻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全面认识山西省霜冻天气特征,为农业的精细化区划提供更多参考,利用全省70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霜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最早最晚初霜日相差79天,终霜日相差112天,无霜期相差282天。(2)总体上,山西省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20世纪90年代后,初霜日推后的趋势明显加大。初霜日和无霜期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而终霜日不明显。(3)小波分析揭示,山西省初、终霜日以及无霜期均存在多尺度变化特征,但三者存在明显差异,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突变点不同。(4)山西省重度霜冻灾害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21世纪以后,出现重度终霜冻灾害的几率增加。因此,采取科学的区划方式,合理调整种植布局,才能有效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40年重庆市霜冻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重庆霜冻气候特征,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利用重庆城口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重庆霜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来,重庆初霜日和终霜日均为推后趋势,初霜日推后速率较终霜日大;无霜期呈缓慢延长趋势;21世纪以来,初终霜日推后的趋势均有所加大,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则明显减小。(2)霜冻强度变化较为平缓,但终霜冻重于初霜冻;21世纪以来,初终霜冻的强度均明显减弱。(3)近40年来,重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初霜日存在约30年的大周期,终霜日存在约23年的大周期,初霜日偏离常年值的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21世纪以来,出现极端偏迟的几率在增大,而终霜日为持续减小趋势。(4)总体上,初霜日异常年份较终霜日多,21世纪以来,异常程度加重。因此,认识霜冻发生规律,适时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利用1961—2014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初、终霜冻日(最低地温≤0℃)和年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时间序列分别存在8~10年、9~11年和9~10年准周期变化。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初霜冻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冻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无霜期为山区短于荒漠区短于绿洲平原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与年气温和海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背景下科尔沁沙地50年霜冻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灾害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防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沙地的治理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气候依据。利用最典型地区的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地面初、终霜冻出现日期和无霜冻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初霜冻出现日期变化趋势只略显推后,推后速率1.1天/10年;终霜冻出现日期提前趋势明显,提前速率3.4天/10年;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延长速率4.5天/10年。初霜冻仍是当地仅次于干旱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宁夏霜冻日数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宁夏全区20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统计了霜冻日数。采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宁夏全区及不同区域霜冻日数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宁夏平均每站每年的霜冻日数为10.4日次,其中春霜冻日数占58%,秋霜冻日数占42%;从区域上看,引黄灌区的霜冻日数最少,中部干旱带次之,南部山区最多;宁夏全区近50年来的年霜冻日数、春霜冻日数和秋霜冻日数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3个区域的霜冻日数变化趋势与全区保持一致;年代际变化上,20世纪80年代前宁夏全区的霜冻日数多于近50年平均,而之后的两个时代均少于50年平均,3个区域的霜冻日数年代际变化与全区类似,春霜冻日数及秋霜冻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与全年霜冻日数的变化规律相似;宁夏的霜冻日数突变发生在1986年,春霜冻日数突变发生在1991年,而秋霜冻突变出现在1974年。受气候变暖影响,宁夏的霜冻日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本区合理制定霜冻灾害防御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宁夏压砂瓜种植区霜冻气候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砂瓜是环香山地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霜冻的发生给压砂瓜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笔者拟对近50年该地区霜冻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详细分析,为制定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瓜霜冻灾害防御措施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宁夏压砂瓜种植区中卫、中宁、海原、同心、兴仁5个台站近50年日最低气温资料,结合霜冻的气候指标,初步得出了该地区霜冻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多年来终霜日都呈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束日期逐渐提前的变化趋势,≤2℃霜冻变化趋势最显著,≤0℃霜冻次之,≤-2℃霜冻变化最缓。轻、中、重度春霜冻年发生日数逐年减少,轻度霜冻日数减少的最多,中度和重度霜春霜冻减少的趋势较缓且非常接近。压砂瓜种植区多年来霜冻发生没有呈现显著地规律性变化,虽然2006年以后中度和重度霜冻呈现出了低发、少发的态势,仍然要加强防范霜冻灾害。  相似文献   

14.
辽宁西部地区霜冻致灾风险指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辽宁西部霜冻发生频率和致灾风险,建立霜冻致灾风险性等级,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达到防霜减灾的目的,笔者利用朝阳地区1953—2012年日最低气温资料和农业生产播种出苗、作物成熟期物候资料,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霜冻发生时间、强度、频率等致灾因子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终霜冻日期80%保证率在4月27日,年际变化存在提前趋势,但不明显;致灾风险指数为0.41,年际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近20年致灾风险指数下降至0.14。初霜冻日期80%保证率在9月26日,年际变化呈明显后推趋势,近20年平均后推9天;致灾风险指数为0.20,年际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近20年致灾风险指数仅有0.03。年度霜冻致灾风险指数为0.47,致灾频率为75%,年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近20年致灾风险指数降至0.15,致灾频率降至35%。霜冻致灾风险等级的划分和特征分析,可拓宽气象为“三农”服务领域,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北部初终霜冻日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山西北部12个气象站1970~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计算分析了山西北部霜冻初终日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霜冻发生对农业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山西北部霜冻的发生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海拔越高初霜冻日到来越早、终霜冻日结束越晚;海拔高度对终日的影响>对初日的影响。(2)在山西北部大部分区域,初霜冻日呈现推后的趋势、终霜冻日呈现提前的趋势,但年际间变化大,前后两年相差可达30天以上。(3)山西北部初霜冻日的推后主要是从21世纪开始的;终霜冻日的年代际变化不完全同步,大多数代表站以20世纪90年代为转折点,70和80年代相对偏晚、之后相对偏早。(4)山西北部初霜冻日呈现逐渐推后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逐渐提前的变化趋势使该地春玉米幼苗、成熟后期遭受霜冻危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当地春玉米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16.
阜阳市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阜阳市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阜阳市1953—2014年62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阜阳市霜冻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初霜冻主要集中在10 月下旬—11 月中旬,占总次数的90%,终霜冻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 月上旬,占总次数的77%。(2)平均初霜冻日为11 月2 日、终霜冻日为3 月26 日,无霜冻期为222天。(3)终霜冻出现异常较初霜冻频率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初霜冻未出现异常偏早和偏晚,21世纪以来终霜冻异常增多。(4)初霜冻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未发生气候突变。终霜冻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气候突变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气候突变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武威市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减少霜冻造成的损失,笔者以1961—2015年武威市各县(区)霜冻和农作物生育及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霜冻特征及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结果表明:(1)55年来武威市各县(区)初霜日推迟17~23天,终霜日提前20~29天,无霜期延长天数达39~48天;变异系数:无霜期终霜日初霜日;(2)终霜日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多为负距平;而初霜日和无霜期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负距平,21世纪以来为正距平;60、70年代距平变幅较大;(3)从霜冻出现时平均地面最低气温看,发生重霜冻害概率民勤9%,凉州2%;发生中霜冻害概率民勤7%,凉州7%,古浪2%;而发生轻霜冻害概率民勤84%,凉州91%,古浪98%;(4)霜冻对喜温作物春玉米的影响明显大于春小麦,且春玉米三叶—七叶期是霜冻危害最敏感的时期,初霜日越早、无霜期越短,春小麦、春玉米和粮食作物易受早霜冻害影响产量;而终霜日越晚,农作物遭受晚霜冻害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