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山西省安泽县地处太岳山东南麓,与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是临汾市的东大门,是荀子故里、太岳革命老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森林公园、全省清洁水源地,也是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县,全省首家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的中华“千年古县”,更是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县辖4镇3乡104个行政村,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总人口7.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是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相似文献   

2.
为了迅速贯彻落实好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28日,省农委在和平邮宾馆召开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座谈会。省农委新农村建没工作处处长郑联邦主持会议,省农委副主任、省新农村办常务副主任白祥和到会并作重要讲话。白祥和在会上传达了吉炳轩书记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讲话精神,并就我省新农村工作的下一阶段任务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3.
宁南山区的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发展潜力有限,而林地资源相对充足。按照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杏子产业、果品、菌类、苗木花卉、柠条饲料林、林地养殖乌鸡及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既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又拓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整体落后面貌,加速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具有创新精神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和当务之急。深层次的创新精神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驾驭新知识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邹永华 《农业考古》2007,(6):112-114
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精神产物。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弘扬苏区精神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文章强调,弘扬苏区精神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乡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建市以来,廊坊市坚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方针,确立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定位。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有关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有关人类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实施阶段。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传统农村封建思想以及农村精神文化物质基础有待提高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马斯洛有关人类的五大需求层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在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科学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明  谢胜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54-4256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两类主要环境问题:一类是由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农村生活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并具体指出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婕  苏维词  张凤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68-4770
阐述贵州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因子,探讨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武清区林业部门强化生态立区理念,提高林业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因地制宜地推行"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型"、"农民增收的生态经济型"和"生态良好的生态防护型"的新农村生态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农村环境建设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云荣 《农技服务》2009,26(11):157-158
在阐述宁南山区林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提出以林业为先锋,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具体从农村劳动力输入输出转移,农林牧产业比例调整和特色林业、农产品产业等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意识是把环境保护化为每个人自觉行动的前提。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需农民作为生态主体参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生态意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当前,农民总体生态主体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这既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有关。要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创新、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民生态意识培养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偏远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农民主体自身的素质较低,发展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等。因此,我们应认清挑战,找准切入点,制定好发展对策,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从山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在山区,应当高度关注山区。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满足看,林业必将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因此,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选择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山区林业应当走以生态建设为主,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路径,在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高度关注和切实解决发展林业与山区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2010,(6):14-15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总体部署,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在重点抓好1000个示范村的基础上,在全省现有行政村、国有农林牧渔场、林区和工矿区1万多个村级单位,广泛开展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展开。为了开展好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是为了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推进广大农村走上新型的绿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冬梅  雷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15-1816
从农村环境现状入手,分析了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在分析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建设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各地区农村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镇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乡镇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许家宏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11-11,137
从黄山市情出发,围绕黄山市委、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的奋斗目标,以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介绍了黄山市在发挥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