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分析了草甘膦生产废水的来源和危害,对吸附法处理草甘膦生产废水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四类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吸附法是同时实现废水中草甘膦的脱除和回收的有效技术,但目前使用的吸附剂的低性能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天然材料吸附剂、合成材料吸附剂、改性材料吸附剂及生物材料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及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开发高效、廉价的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剂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凹凸棒土吸附剂吸附单宁酸的吸附过程和机理,采用拟一级速率方程和拟二级速率方程,研究其吸附动力学;根据van't Hoff方程,研究其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符合拟二级速率方程;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常数和初始吸附速率均先增加后减小,单宁酸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则吸附速率常数和初始吸附速率均减小;凹凸棒土吸附剂对单宁酸的吸附...  相似文献   

4.
张敏 《技术与市场》2007,(10):24-24
本项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基础研究延伸出来的应用研究成果.南开大学科研人员在"氢键吸附剂的合成、结构和吸附性能研究"中,合成出了三类氢键吸附树脂,包括ADS-15,ADS-17,ADS-F8等高分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以硅藻土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考查了吸附剂浓度、离子初始浓度、吸附质溶液温度、吸附质溶液初始pH值、时间等因素对硅藻土吸附模拟废水中Mn2+的影响.研究表明,硅藻土对Mn2+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4.0486 mg·g-1,效果较好,可被用于去除重金属锰.适当增加吸附剂用量、离子初始浓度、控制吸附温度(<50)、pH值(<6)、延长吸附时间都能提高硅藻土对Mn2+的吸附效果.Langmuir吸附等温式相比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更好的描述硅藻土对Mn2+的吸附过程.硅藻土吸附M2+的吸附动力学则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6.
以纤维素为原料,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ETAC)、丙烯酰胺(AM)、 2-丙烯酰胺基-2-甲基-1-丙烷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一步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得到两性纤维素基共聚物(CO-AC)吸附剂。采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FT-IR)仪对CO-AC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季胺基、酰胺基和磺酸基等活性基团成功被引入到纤维素分子链中。以CO-AC对NH+4和H2PO-4的去除率和平衡吸附量为考核指标,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纤维素葡萄糖单元与AMPS、AM和META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3时,制备的吸附剂吸附效果最佳。在50 mL质量浓度为150 mg/L的NH+4和H2PO-4溶液中,当CO-AC添加量为100 mg, pH值为7时,对NH+4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的两步法预处理对杨木酶水解和木质素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未处理原料中木质素为29.05%,其酶水解得率仅为15.24%;蒸汽爆破一步法预处理后物料中木质素为34.88%,酸性基团仅为10.16 mmol/kg,酶水解得率为56.88%,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几乎没有脱除,因此未能回收作为吸附剂使用。碱性氧化-蒸汽爆破和碱性磺化-蒸汽爆破两步法预处理后物料中木质素减少至21.06%和17.68%,酸性基团增加至101.34和107.69 mmol/kg,酶水解得率由一步法的56.88%提高至74.38%和81.09%,两步法预处理脱除了原料中50%左右的木质素,经回收可作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使用,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8.73和142.86 mg/g。分析表明:碱性磺化-蒸汽爆破两步法预处理既可大量脱除木质素,增强纤维素酶水解,又可对木质素进行改性,提高木质素对重金属离子Pb(Ⅱ)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利用碱酸复合改性凹凸棒石(ATP),经成型处置制备了一种新型ZrATP复合吸附材料,考察了其对水中磷酸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成型的Zr—ATP复合吸附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静态除磷实验,除磷效率达99%,吸附容量达7.7mg/g,是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富营养化修复剂。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利用碱酸复合改性凹凸棒石(ATP),经成型处置制备了一种新型Zr-ATP复合吸附材料,考察了其对水中磷酸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成型的Zr-ATP复合吸附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静态除磷实验,除磷效率达99%,吸附容量达7.7mg/g,是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富营养化修复剂。  相似文献   

10.
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孔分布对天然气脱附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比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研究了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吸附剂孔分布对天然气脱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吸附剂的中孔(2 nm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储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价廉易得、易被微生物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第二次污染等特点,长期以来对其开发利用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纤维素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其作为金属离子吸附剂、特殊用途吸附剂等的结构性能特点,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由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利用多孔炭材料作为其高效吸附材料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系统综述了近年来用于CO2吸附的5种多孔炭材料,即煤/石油焦基活性炭、生物质多孔炭、炭气凝胶、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物和碳纳米材料,以及多孔炭材料主要的4种制备方法(高温炭化与活化法、水热炭化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并重点讨论其结构与CO2吸附性能的关系;随后对多孔炭材料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吸附CO2的机理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多孔炭材料吸附CO2发展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交联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魔芋葡甘聚糖颗粒(KGG)在醇水溶液中合成了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微球(CMKGG),进而合成了交联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微球(CCMKGG),讨论了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应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确定了碱用量为魔芋葡甘聚糖(KGM)量的20%,氯乙酸用量为KGM量的10倍,温度55℃,反应8h制得的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程度较好。交联产物具有较好的交换容量。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该颗粒为蜂窝状多孔微球,粒度均匀。经测试其阳离子交换容量为0.9538mmol/g,不溶于水,对酸、碱稳定。  相似文献   

14.
交联魔芋葡甘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交联魔芋葡甘聚糖球(CKGG)的制备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在30%乙醇水溶液中碱用量与魔芋摩尔比1:2,环氧氯丙烷用量与魔芋摩尔比1:1,温度45℃,反应时间6h制得的CKGG具有较好的交换容量。该种颗粒为蜂窝状多孔微球,色泽好,粒度均匀,阳离子交换容量为0.2114mmol/g,不溶于水、酸和碱。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低温条件下(4-10℃),不同种类的吸附剂对真空包装的板栗仁保鲜效果。通过测定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水分含量、色度、硬度、淀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3号吸附剂保鲜效果最佳,与空白相比可推迟25d左右发生胀袋,颜色保持良好,延缓水分散失、硬度下降,对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抑制,贮藏30d时淀粉含量比对照高0.076g/g。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中木质素储量丰富,但由于木质素的化学反应活性较低而限制了其开发利用;而壳聚糖的反应活性较高,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利用木质素复合壳聚糖制备新型生物质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及利用价值。文中介绍了使用木质素壳聚糖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吸附材料、微胶囊材料和其他材料等,并对木质素壳聚糖复合制备木材胶粘剂等环保型材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开发壳聚糖木质素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Mannich反应将黑荆树单宁固定在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表面,成功地制备出一种新型固化单宁大孔吸附树脂(MARIT),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适宜的合成条件.苯酚在MARIT上的平衡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了等量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等量吸附焓在8.95~13.41 kJ/mol之间,推测吸附过程为氢键吸附.比较MARIT对苯酚的水溶液和环己烷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及对溶液中苯酚、间苯二酚和邻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进一步讨论了MARIT对苯酚吸附时的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甲醛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笔者选取中密度纤维板作为甲醛释放源,固定板材数量3块,通过配置暴露面积使24h测试液中的甲醛质量在(2.0±0.3)mg范围内,测试96h内7种甲醛吸附材料的初始吸附率与单位吸附量,结果表明初始吸附率与单位吸附量均呈正态分布,可以显著区分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笔者以人造板作为甲醛释放源,更符合吸附材料实际使用条件,为评价其吸附性能提供一种新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