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外源DNA导入小麦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 ,将不同种属的单子叶植物总DNA分别导入普通小麦 ,调查其后代产生的变异 ,对D2 代株高、穗粒数、千粒重 3个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处理小麦种苗和颖花及其诱导变异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DNA种苗浸渍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颖花滴注对结实率的影响以及外源DNA导入受体诱导变异的效果。结果表明,外源DNA浸种对发芽生根有不良的影响。浸种时DNA稀释液的浓度不应大于0.1×ssc。DNA液颖花滴注可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外源DNA导受体后产生了具有目的性状的变异(如粒色、芒长、不育性等)和非供体性状的变异(如株带蜡质、抽穗迟等)。而且大麦DNA导入小麦后,成功地获得了高抗白粉病变异株。  相似文献   

3.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能稳定遗传的材料.减压渗透法操作简单,转化率高,为谷类作物导入外源DNA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高粱DNA导入"周麦16"选育新的冬小麦变异种质系。[方法]将高粱"抗5"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品种"周麦16",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稳定的变异种质系,并对得到的稳定变异株系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将高粱"抗5"DNA导入"周麦16",其后代在株高、叶片蜡质层、芒型、穗型、旗叶、成熟期等几个方面发生大量变异。通过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得到稳定的变异种质系D16-1、D16-4等,对"周麦16"、D16-1、D16-4、高粱"抗5"基因组DNA的引物xgwm6、xgwm148、xgwm295、xgwm328、xgwm257检测出了较丰富的多态性DNA片段,其中xgwm6、xgwm257检出了高粱"抗5"DNA特有而"周麦16"没有的特异带型,进一步说明了D16-1、D16-4是由高粱"抗5"DNA片段嵌入"周麦16"基因组DNA变异而来。[结论]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可实现小麦远缘、超远缘遗传物质的转移,极大地丰富了小麦遗传的物质基础,为创造新的突破性的种质资源材料开辟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通过花粉管通道将玉米自交系13A的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沈109中,结果表明,D1和D2代的生育期、株高、穗位、株型等性状都发生了变异,总变异率为17.98%,并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验证.讨论了后代变异、变异率和该项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野生稻等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将野生稻等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导入效果,结果表明:茎注射法导入的D0代结实率高,且种子饱满:花粉管通道法和复合导入法导入的结实率低,且种子发育较差而不饱满。在D1代复合导入法的群体中出现了3.7%的穗型变异,茎注射法导入的群体中出现了19.2%的高度不育穗。说明外源DNA导入在D1代就可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花粉管通道将燕麦总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春4号小麦,对导入后代中筛选到的部分变异品系进行幼穗分化发育特性观察发现,小麦幼穗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营养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异品系的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与宁春4号小麦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单棱期变异品系持续时间短于受体;二棱期和雌雄蕊分化期变异品系的持续时间长于受体;药隔期各变异品系持续时间不一致.幼穗分化的特点显示变异品系具有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可能.方差分析表明,变异品系与受体在穗长、结实小穗数和主穗粒数上均有差异.幼穗分化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可能与燕麦DNA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8.
授粉后外源DNA(基因)导入技术是实现作物基因转移的分子育种新途径。我们采用这一技术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感病小麦品种(以二棱大麦品种80S—111为供体,小麦花培品种花76为受体)后产生多种变异类型。本文主要通过对后代5个抗白粉病稳定的株系的抗性表现、与已知基因的比较、籽粒氨基酸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小麦的耐逆性,采用穗茎注射法将反义PLDγ基因导入小麦品种LK906中.通过卡那霉素筛选获得了91株抗性植株.提取抗性植株叶片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有42株扩增出430 bp目的条带,PCR-Southern杂交也证实其为阳性.RT-PCR检测发现,反义PLDγ基因在10株植株已经表达.同时试验发现,转基因小麦的耐盐性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从分子水平及性状表现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转入受体小麦中且能够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播期麦套玉米与单作玉米在生物学性状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共生期间,不同播期单作玉米的展开叶数、次生根数、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均高于麦套玉米,可见叶、种子根、株高不尽一致;麦套玉米由于小麦的遮阴,比同期播种的单作玉米生育期推迟,叶片总数、果穗叶位减少,穗位高、株高降低。麦套玉米适时套种时间应在小麦收获时,玉米苗在3叶展开期前后(在山东省玉米品种郑单958适宜套种时间为5月21~26日),麦收后立即中耕灭茬,适时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能够达到单作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3种植物DNA提取法中多糖类物质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DNA提取过程中去除多糖的有效方法,以丁香属3种植物为材料,用3种DNA提取方法(普通CTAB法、氯苯法和高盐法)提取丁香属植物基因组DNA。对提取的DNA质量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检测,并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DNA提取过程中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多糖去除率相近且都比较高。高盐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小且操作简单,是最适合该属植物的DNA提取方法。该方法采用了专门的去除多糖的步骤,为DNA提取过程中多糖的去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赤星病烤烟CV87的总DNA导入感病烤烟NC89,对其D_1代植株进行了田间生长性状、抗病性和烟叶品质的检测。结果显示,柱头滴加(DZ)、切柱头滴加(QD)和子房注射(ZZ)等3种导入方法得到的D_1代植株在株高、株型、叶型、生育期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变异率分别是19.10%,20%和18.20%。3类植侏中分别有9.10%,10%和6.40%的个体获得了对赤星病的抗性。在这些植株中,筛选出DZ9811和QD9812在抗病性和烟叶品质上为优良植株。  相似文献   

13.
针对Noni含有大量的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设计其DNA的提取方法,得到的Noni基因组DNA纯度高、完整性好。对5个Noni品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品种(库克、泰国、马来西亚)和国内品种(西沙、三亚)各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将高粱的DNA导入水稻品种内,子代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异,经过多代选育,获得了遗传稳定的材料。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供体、受体和稳定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稳定材料出现了杂合酶带和1条受体所没有的酶带,该酶带同供体父本上的带相似。结果表明,稳定材料获得了高粱的遗传物质,并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5.
大豆自花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花生为DNA供体,以大豆为DNA受体。在大豆白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大豆多种变异类型.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大豆自花授粉后外源DNA的导入技术,并提出液滴法和注射法的具体操作细则。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一种较为理想的杨树基因组DNA的提纯方法,根据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经验,优化了Clark利用CTAB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加入了一系列的去除蛋白、酚类物质,利用MgCl2沉淀DNA,通过与三种常规的提纯方法进行比较,经紫外检测和电泳检测,结果表明优化的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是较为理想的杨树基因组DNA的提纯方法。能满足RAPD及其他分子生特学研究的需要。在试验中还利用该方法提纯了五个品种的杨树基因组DNA,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引物S174作用下成功地进行了PCR扩增及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5种提取方法对甘蔗汁中DNA提取的效果。[方法]以甘蔗种茎中获得的蔗汁为材料,采用2种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柱式法和磁珠法、SDS法、CTAB法及简化提取法5种方法提取DNA,对比所提取的DNA浓度、纯度及后续PCR扩增的影响。[结果]以SDS法提取获得的蔗汁DNA浓度最高,平均可达377.50 ng/m L。而柱式法的试剂盒,提取的DNA浓度最低,PCR检测没有能够获得特异的目标条带,不适合用于蔗汁DNA的直接提取。虽然简化法提取的DNA浓度较低,但是能够满足PCR扩增的要求,由于不涉及氯仿等有害物质,操作简单,适用于对DNA质量要求不高时的快速提取。[结论]SDS法最适合用于蔗汁中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8.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以DNA片断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目的基因或带有目的性状供体遗传物质(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水稻植株,创造大量的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和新品种。由于简单、易行、不受受体植物种类的限制,已被越多的育种者所接受,在水稻的抗病、米质、丰产性上等各方面广为应用。介绍了外源DNA导入方法、外源基因导入类型、后代遗传变异特点及影响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因素,优点、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任志龙  韩文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876-17877
[目的]改进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总DNA的CTAB提取法。[方法]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通过提取试验研究了利用改进CTAB法从植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的效果。[结果]提取DNA的凝胶电泳图谱上呈现出清晰、整齐的条带且拖带较少,说明所提DNA的纯度较高,质量较好。利用改进CTAB法提取的DNA进行trnS-trnG扩增的产量高,说明提取的DNA可用于测序等后续分析。用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多对特异性ISSR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表明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多态性谱带,且带型清晰,易区分,说明利用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ISSR分子标记检测的效果良好。[结论]改进CTAB法可有效消除次生物质对DNA的干扰,提取的基因组DNA可用于叶绿体trnS-trnG测序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