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鳗鱼的出血性开口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鳗鱼的出血性开口病鳗鱼的开口病一般是由一种属于甲壳类的锚头蚤寄生在鳗的口腔内而引起的病害,因此也叫铁锚虫病。锚头蚤一般都寄生在大鳗的口腔内,体重不足100克的鳗很少感染此病.因锚头蚤引起的开口病业者都是比较熟知的。本文介绍的是近几年来浙闽粤等地露天鳗...  相似文献   

2.
3.
在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狂游病”的大量死亡。本病特点突发性强,传染速度快,引起死亡率高(70-100%),本文报道对典型病鳗的超微结构的病原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4.
5.
梁英  关瑞章  黄文树 《水产学报》2013,37(8):1236-1243
为分离日本鳗鲡脾脏中的抗菌肽,实验采用10 ku和3 ku切向流中空纤维柱对脾脏醋酸粗提物进行分级分离,并结合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对小于10 ku和小于3 ku 2部分样品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2种分子量截留纤维柱超滤获得了大于10 ku、小于10 ku和小于3 ku 3部分样品。小于10 ku和小于3 ku蛋白样品抗菌活性较大于10 ku样品强。对小于10 ku样品经阳离子交换层析以及采用pH 9缓冲液进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分离纯化,获得一个抗菌肽,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1 391.82 u;对小于3 ku样品经阳离子交换层析并采用pH 9和pH 2两种缓冲液进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分离纯化,获得一个抗菌肽,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839.19 u。研究表明,日本鳗鲡脾脏中起抗菌活性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小分子蛋白。  相似文献   

6.
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的细胞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玉环 《水产学报》1998,22(3):230-233
实验选用4种鱼类传代细胞,对首次发现的鳗鲡“狂游病”的病原-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进行了细胞分离与培养。本研究在鲤上皮乳头状瘤细胞中复制了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粒子,并经病毒细胞培养物的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法检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7.
鳗鲡(Anguilla japonica)胚胎发育与水温和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实验结果表明,鳗鲡胚胎发育与水温和盐度关系密切,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y=246.775e^-0.082x。其合适水温范围是20-26℃,临界水温上限30℃,下限16℃;胚胎发育的合适盐度范围是15-35‰,临界盐度上限40-45‰,下限5-10‰。胚胎孵化率与盐度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y=36.93+0.23x-0.19x^2。  相似文献   

8.
王国良  路正 《淡水渔业》1994,24(4):32-33
鳗鲡鳃肾炎的初步研究王国良,路正(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315013)鳗鲡养殖业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但在鳗鲡养殖中遇到的疾病种类逐渐增多,发病率和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1987年起,我们开展了鳗鲡病害研究课题。在鳗鲡常见病...  相似文献   

9.
鳗鲡烂尾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日本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复多次触碰食物,然后张开下颌咬食,证实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的摄食方式是触碰后咬食。  相似文献   

11.
12.
日本鳗鲡的精子在低子或等于精浆渗透压的溶液不中运动,在一定渗透压范围内,超过精浆渗透压的溶液可激活精子。精子激活或抑制参透压调节,与激活液是否电解质无关。鳗鲡精子在KCl溶液中运动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14.
众所周知,鳃是鱼类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尤如高等动物的肺脏一样,是生命活动的要害部门。鳃的组织构造纤细而脆弱,且因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故极容易受各种病原体如细菌、霉菌及寄生虫等的侵害。有些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引起全身性败血病;有些进入于其它亲和性内脏器官增殖而造成危害;还有许多病原体则以鳃部为主要寄生器官,破坏鳃组织,造成严重死亡。笔者对福建省莆田市若干养鳗场,自 1998年 6月至 2000年 8月间,共发生的 190多次类型不同、轻重不一的病例,进行解剖镜检和药物治疗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  相似文献   

15.
鳗鲡疱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葛均青  杨金先  龚晖  林天龙 《水产学报》2014,38(9):1579-1583
为获知鳗鲡"脱粘败血病"与病毒的关系,实验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发病的欧洲鳗鲡内脏器官组织匀浆液中纯化了病毒粒子,负染后利用电镜观察;进一步用EO细胞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然后,提取病毒DNA,利用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接种匀浆上清液的EO细胞出现细胞融合的病变效应;分离病毒的病毒粒子具囊膜,大小约为200 nm;从感染病毒的细胞上清液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表明,该序列与鳗鲡疱疹病毒欧洲株(AngHV-1)的序列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利用EO细胞分离了一株鳗鲡病毒,经形态观察和DNA分析,确认该病毒为鳗鲡疱疹病毒,命名为AngHV-FJ。该研究为深入开展鳗鲡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鳗鲡"脱粘败血病"的防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养殖鳗鲡红头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2月—1996年10月,对欧洲鳗鲡红头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观察了病理组织变化。结果认为病原菌鲁氏不动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动力的双杆状菌,接触酶阳性,氧化酶、旷V—P反应、MR反应、吲哚反应、H_2S产生阴性、对四环素、强力霉素、妥布霉素敏感。主要病变为头部水肿、出血、鳃丝水肿、溃烂,肝脏细胞实质性坏死,形成坏死结疖、肾小管上皮层分解,血细胞浸润形成溃疡灶、脾脏充血、肿大、细胞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非离子态氨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毒性试验得出,非离子态氨对美洲鳗鲡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6,5.1,4.5mgl^-1,安全浓度为0.45mgl^-1。同时表明当非离子态氨浓度达1.0mgl^-1以上时,毒性明显;小于1.0mgl^-1时,美洲鳗鲡无急性中毒性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19.
20.
Clark和Soriano曾报导了一些有趣的工作。他们描述了IHN病毒及两种其它鱼类的病毒(SVC和VHS)在非鱼类细胞培养物中的复制现象。这些病毒能在人体两倍体细胞株WI—38,在BHK/21以及一种或多种爬行类动物的细胞系中杂制,并产生CPE。SVS和VHS病毒在BHK/21细胞中复制的最适温度与在变温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物中测得的结果相一致。作者们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