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定期测定了灌淤土主要亚类-普通灌淤土、潮灌淤土和表锈灌淤土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论述了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划分普通灌淤土、潮灌淤土和表锈灌淤土三个亚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在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中,干旱土纳是其重点的研究课题之一。干旱土纲的壤质与砂砾质土壤,由于面积大、分布广,土地利用方向不同要求我们划分出来,土壤分类高级单元是制定土地规划、农业区划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砂砾质与壤质干旱土因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不同要求在高级单元中区分开一。土壤剖面特性的不同和质地的差为我们提供了区分的条件和依据。按照亚纲划分和各土类性质归并的原则,应以亚纲区分,这样干旱土纳划分为三个亚纲:高寒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灌淤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淤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人为灌溉,施肥耕作等措施形成的灌淤土层的厚度在50cm以上的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一次方案)”中,灌淤土属于人为土纲,是旱耕人为土亚纲中的一个土类。目前,国际上对人为土壤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土壤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为土纲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我国以前对水耕人为土(水稻土)的研究较多,但对旱耕人为土的研究很不够。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灌淤土是我国北方干旱区最重要的基本农田,其分布地区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在我国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对灌淤土  相似文献   

4.
(土娄)土不同发生层铬(Ⅵ)吸附特性及还原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娄)土对Cr(Ⅵ)的吸附特性、影响因素及还原容量.结果表明:①(土娄)土不同土层对Cr(Ⅵ)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粘化层>犁底层+老耕层>耕层>钙积层;土壤对Cr(Ⅵ)的吸附量与土壤中Fe2O3、粘粒含量和Ph有关;②(土娄)土中Cr(Ⅵ) 被吸附的主要形态是HCrO4-;③土壤对Cr(Ⅵ)的等温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较好描述.根据Langmuir模型求得土娄土粘化层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最高,为228.3 μg/g;④(土娄)土各土层的测定还原容量在9 323~17 318 mg/kg之间,与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娄)土各土层对Cr(Ⅵ)的有效(条件)还原容量只有其测定还原容量的1/1844-1/3586.  相似文献   

5.
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其北部为温带荒漠、半荒漠,南部为暖温带荒漠、半荒漠。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土面积大、类型多,在国际干旱土分类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干旱土作为土纲(Aridisols)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干旱土的定义是指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淡色表层和若干特有的诊断表下层与诊断特征的土壤。这一概念已为我国所接受,而列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0、首次方案)。现根据作者在新疆干旱区多年研究基  相似文献   

6.
咪鲜胺及其制剂在六种水稻土中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咪鲜胺(prochloraz)及其制剂施保克(Sportak,25%咪鲜胺乳油)在6种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施保克在水稻土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5~10 h,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咪鲜胺和施保克在6种水稻土中有机质吸附常数(KOM)的平均值分别为 2 439和2 111,表明它们易被水稻土吸附,属难移动的物质,且吸附反应自由能的变化量均小于40 kJ/mol, 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吸附常数(K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施保克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粘粒含量的影响,并呈正相关;咪鲜胺在加工成制剂后,不但在土壤中的吸附量减少了,而且Kf值也下降了近1/3。  相似文献   

7.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土娄)土剖面CO2通量进行连续1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娄)土剖面CO2通量具有明显的、较为复杂的季节变化规律,8月下旬最高,冬季最低;一般情况下观测期间耕作区(土娄)土剖面CO2通量呈现表层低-中部高-底层低的分布特征;休闲区(土娄)土剖面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剖面变化与耕作区相类似,但是在土剖面CO2通量的变化剧烈程度和复杂性方面,耕作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剖面CO2通量的主要因素,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P0.01);土壤含水量与土剖面CO2通量之间也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与土壤温度相比其属于次要地位。土壤CO2释放通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一个最适土壤含水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最适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新疆干旱土纲基层分类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研究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这里以新疆干旱土纲基层分类为例,按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因素指标,根据笔者在新疆多年土壤调查工作的经验,得出以野外观察定性的诊断特性进行新疆干旱土纲的土族,土系试划分,从分类方法到分类指标和检索进行试分类探索研究,因为直观的定性指标是微观的定量指标的综合体现,从而可以从定性到定量进行基层分类,达到土壤分类与生产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干旱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干旱土,是整个广阔的北非—亚洲干旱土带的东北部分。东起东经110°左右,向西直到中苏国界,南及昆仑山南麓,北达中蒙国界。包括新疆、甘肃、宁夏以及西藏、青海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0%左右,而人口仅占全国的1.5%。对中国干旱土的研究开始于三十年代,马溶之(1938)最先分出了漠钙土这一类型,开创了中国干旱土分类的研究。建国以后,在干旱土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考察,特别是其后开展的大面积开荒和土壤改良试验,为干旱土的分类、鉴定和利用改良积累了大量资料。并  相似文献   

10.
万胜印 《植物保护》1979,5(4):29-30
棉花红铃虫是我省棉区的主要害虫,采用常规喷雾法防治初孵幼虫,常年损失仍达10%左右,大发生年则要损失20—30%。为改进红铃虫的防治方法,我们曾分设喷雾(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液)、喷粉(6%六六六粉加混草木灰)、敌敌畏毒土熏蒸(80%敌敌畏1斤加细土50斤)和不施药四个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敌敌畏毒土熏蒸,可有效地把红铃虫消灭在产卵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可以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信息来源与最佳方案,而数据库的设计是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关键部分。以乾县试区为例,应用Visual FoxPro与ARC/INFO建立基于Windows平台的黄土高原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建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坡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利用承德市南山径流场资料对不同坡长下径流深、含沙量及侵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坡长和降雨强度都对土壤侵蚀有影响,随着坡长变化,导致土壤侵蚀量变化的两个主导因素不断变换.雨强小于0.25 mm/min时,坡面土壤侵蚀模数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大;雨强大于0.25mm/min时,随坡长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侵蚀量总是出现在22 m坡长范围内.径流深均值与侵蚀量增量随坡长变化趋势一致,含沙量均值变化与雨强关系密切.所以治理京津水源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应在22 m坡长以内采取等高植物篱等措施,既可降低工程投入,又减少坡面土壤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植被对小流域汇流及侵蚀产沙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物理概念出发对小流域产汇流及侵蚀产沙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流域内森林植被对产汇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森林植被的调节径流、防治侵蚀的功能体现在各个层面,林冠及下部枯落层可削减雨滴动能;树干及下部枯落层可削减地表径流流速;林地可改善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流量;根系可固持土壤,增加抗蚀力。  相似文献   

14.
石匣小区氮磷坡面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石匣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区特征对氮磷、泥沙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果园产生的径流中氮磷浓度最高,林地最低,而氮磷的流失量标准小区最高,林地最低;免耕种植、梯田种植、鱼鳞坑造林等耕作方式会明显减少农田土壤的侵蚀及氮磷的流失,植被覆盖明显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从而有效地控制农田氮磷污染物的流失;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度小的小区氮磷流失量明显减小;降雨量与氮磷的流失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雨季径流中氮、磷主要以颗粒态存在,径流中的泥沙量与径流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72)。  相似文献   

15.
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典型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先进的UGT水蚀测量仪,研究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典型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间隔为15min的产流量、径流含沙量和产沙量与15min雨强具有相同的增减趋势,呈三次曲线关系y=b0+b1x+b2x2+b3x3。7种雨强条件下,人类扰动撂荒地的产流量、径流含沙量和产沙量均明显大于植被自然恢复的撂荒地,覆盖度20%的撂荒地是覆盖度35%撂荒地的平均径流系数的2.35倍,径流含沙量的4.48倍,产沙量的14.06倍。相对于受到扰动的撂荒地,植被自然恢复的撂荒地水土保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Land disturbance and land restor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runoff production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e semi-arid loess regions of China.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runoff production and sediment yield during the early stage after land disturbance(ESLD) with those during restoring stage after land disturbance(RSL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importance of each one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vegetation, rainfall, soil and topography) in affecting the runoff production and sediment yiel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ESLD, topography wa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runoff production, while soi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sediment yield. During RSLD, vegetation was more important in affecting runoff production, while rainfall was more important in affecting sediment yield. In additional,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both the runoff production and the sediment yield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restoring vegetation on severely-disturbed lands, thus providing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better implementation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vegetation typ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Pinus tabulaeformis and H. rhamnoides are better plant selections for land restoration in this area, especially for relatively gentle slopes(i.e., less than 20 degrees).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半湿润偏旱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河流域半湿润偏旱区14个国家级土壤湿度站点资料为数据基础,以Su fer7.0为技术手段,分析代表站点多年平均和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区域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潮湿冲积新成土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内陆地区的潮湿冲积新成土主要位于大河两岸的河滩地,它的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为潮湿状态。受到洪水的影响,虽然盐分已具有表聚,但缺乏盐结皮层。由于不断有新的泥沙沉积物加入,土壤无明显发育,而且其性状受土壤质量地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设在山西省阳高县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5-2009年的野外实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晋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与鱼鳞坑配合的蓄水保土及土壤水分效应,并与荒坡、苜蓿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观测的5年内,柠条、沙棘、油松的蓄水保土能力随种植年限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但鱼鳞坑的蓄水能力和保土能力分别高达84.7%~96.0%和95.2%~99.7%;荒坡和苜蓿(Medicago sativa)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蓄水保土能力较差,第三年和第四年随植被盖度增加能力急剧增强,第四年蓄水能力分别达82.8%和91.2%,保土能力达97.0%和98.0%;土壤水份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区4~9月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为7.0%~19.1%,油松区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沙棘、苜蓿和柠条区,荒坡区和裸坡区变异较小,不同小区土壤水分亏缺率为23.98%~52.66%,亏缺顺序为柠条区>苜蓿区>油松区>沙棘区>荒坡区>裸坡区;林草植被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亦增加了土壤水分的变异及亏缺程度,应注意林草植被的合理选择和配置。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南部土地生产力及其与侵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PI模型对泥河沟流域土地生产力特征及其与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泥河沟流域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差异很大,总体上以林地最高,果园和草地次之,农地最低;整个流域土地生产力呈现出以村庄为中心辐射状递减(农地)和斑状交错(果园)分布特征,土地生产力随着土壤侵蚀强度增大呈现指数规律减小.农地生产力水平很低,其变化范围从0.042到0.211,平均值为0.125,仅相当于无侵蚀旱地的四分之一,且农地生产力与冬小麦产量具有密切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