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方水稻》2007,(5):I0002-I0003
2007年8月18日~21日,在北方稻作科技协会、《北方水稻》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方水稻发展论坛”期间,隆重召开了“全国优质粳稻优良食味品评”。参评品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初选,最终筛选出20个优质粳稻品种入选参评。来自中国、日本水稻育种、品评专家17人及会议代表7人共计24人参加品评。  相似文献   

2.
《北方水稻》2011,(5):4-5
<正>2011年8月21日,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的北方稻作科技协会联合日本佐竹公司,组织来自中国及日本的19位水稻专家在北京对全国20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进行了品评。  相似文献   

3.
北方稻作协会组织24位专业品评员,对来自我国粳稻产区的28个粳稻品种(品系)进行品评,评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7个。从品评结果分析来看,参评粳稻品种(品系)整体食味水平普遍较高,表明我国优良食味粳稻研究成果显著。同时,专业品评员能够科学、公正、可靠地评价粳稻食味,品评结果得到参评单位的一致认可,所以应大力加强品评员队伍建设,以促进我国优良食味水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8日,北方稻作科技协会组织专家对全国20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进行品评。水稻食味育种专家、品评专家17人及列席品评代表10人进行品评标准的讨论、制定及品评。品评方法参考日本食味品评标准,结合中国食味品评经验制定。品评结果收到比较满意效果,并引发众多思考:我国优良食味粳稻研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应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品评高度;充分发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发展协会,提升协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30位国内外知名稻米食味品评专家及水稻育种专家,对来自我国粳稻产区的25个粳稻品种进行品评。对参评样品进行现场随机编号,品评专家现场评分,品评结束后当场解密编号,公布品评结果。评选出特等奖8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个。品评结果得到专家及参评单位的一致认可。从品评结果及后续发展来看,水稻食味品评作用巨大;我国水稻食味研究遍地开花,后续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层出不穷;水稻食味研究将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米》2019,(3):32-32
正4月12—13日,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下,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会在海南三亚召开。全国共有62个优质籼稻品种和41个粳稻品种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任鉴评专家组组长,陈温福院士为粳稻组组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北方稻作协会主办,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北京东孚久恒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中日粳稻优良食味品评暨品评员复核"于2018年7月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我国己进入消费主导生产的新时期,在供给侧改革的指引下,水稻食味研究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协会以  相似文献   

8.
由国内外21位水稻专家对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的16个粳稻参评样品进行品评。品评会整个过程双重密码操作,当场公布品评结果,解密编号,使结果公开透明,更具有权威性、客观性。最后评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个。并比较了2007年~2013年4次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参评样品的平均食味值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食味品质已成为水稻育种的重点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2018年1月20-21日,组织全国74个品评人员,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云南、贵州、新疆及天津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27个粳稻主栽品种进行食味品评,结果表明:参评品种食味值在80分以上有5个,70分以上15个,占参评品种50%以上,我国粳稻主栽品种食味水平较优;不当的因素会影响米的优良食味发挥,要重视综合因素对食味的影响;首次对基准米进行绝对赋分,品评结果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0.
2016年3月15~16日,由中国北方稻作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日本佐竹公司承办的"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选育及食味品鉴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广岛举行。来自中日双方的25位品评专家对两国的9个优良粳稻品种进行品评打分,品评按照日本感官评价试验方法进行,经过两次重复品评,最后评选出"最优秀奖"5个,"优秀奖"4个。  相似文献   

11.
<正>由北方稻作协会和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全国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评及品评员考核会议于2017年3月5-6日在沈阳金城宾馆召开。本次品评共组织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主栽品种及日本越光米、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提供一米样计32个样品进行品评,品评结果表明,我国粳稻主栽品种中较高食昧水平品种多些、面积也稍大;食昧特优的品种及面积明显高于食昧特低的品种;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北都有分布,地域差异不明显。品评同时,对在2016年10月参加吉林培训合格的66位人员进行了品评员考核,优秀品评员队伍的建立,使今后品评工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由北方稻作协会主办,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协办的"2017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会"于2017年7月14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参加本次品评的有本协会专业品评员24人(包括4位专家组人员),另有粳稻食味研究及鉴评工作专家9人、日本专家6人及其他参会人  相似文献   

13.
~~2007全国优质粳稻食味品评获奖品种展示~~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7月18-21日,由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和北方稻作科技协会主办,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北京东孚久恒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六届粳稻发展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及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粳稻产区的200多位科技、种业、米业、农场工作者及5位日本水稻品种、储藏加工、流通等流域的专家参加了会议。论坛主题为"提升稻米品质·食味适应供给结构改革"。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研究员致欢迎辞,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所长李振宇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5.
金秋赏稻     
永泉 《北方水稻》2007,(4):I0001-I0001
<正>拂去盛夏炎热,迎来飒爽初秋。轻风幽幽,稻香郁郁,金秋时节赏稻忙。"全国优质粳稻优良食味品评"即将寸8月18日在沈阳拉开帷幕。使我们此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全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35家单位热烈响应知倾情支持,20几位国内外品评专家不辞辛苦的忙于品评方案的制定,稻米的评价与推荐,才使我们成功地策划并筛选出我国20个优良粳稻品种参加品评。大力开展我国优良食味粳稻研究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在这次组织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过程的价值可能远胜亏人们对结果的关注,至此,从心底蓦然升起莫名的感动和无尽的喜悦。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农业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宁夏优质大米推介暨新闻发布会"7月13日在北京举行,近80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100多位记者和中国粮油集团控股公司、中储粮总公司、三河粮业公司以及20多省市区大米经销商的代表参加。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带队参加了此次推介会并致辞;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授予宁夏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中国北方稻作科技协会秘书长孙雅君女士宣布2009年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结果,宁夏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宁粳43号"品种,以86.1分的高分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与鱼台县人民政府联合,在鱼台县召开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暨品牌建设高层论坛",并同时进行了优良食味粳稻品鉴会。来自国内外优质稻米研发及相关领域的17位专家对12个粳稻品种进行食味品评,其中越光综合得分87.86,列第1位,津稻919综合得分87.36,列第2位,稻花香综合得分85.93,列第3位。  相似文献   

18.
盘锦北方稻作协会组织专业品评员25人,对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品系)进行品评.基准米品种为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通禾899,通禾899同时作为暗对照、日本新泻越光米作为比对参与品评.评选出特等奖4名、一等奖7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名.从品评过程及结果来看,我国优良食...  相似文献   

19.
由国内外19位水稻专家对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的20个粳稻参评样品进行了品评。品评活动采取现场加密,现场评分,现场录入,现场统计,现场解密的方法。评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5个。同时分别分析了蛋白质含量、米饭食味计评分与感官食味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感官食味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由国家农业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宁夏优质大米推介暨新闻发布会"7月13日在北京举行,近80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100多位记者和中国粮油集团控股公司、中储粮总公司、三河粮业公司以及20多省市区大米经销商的代表参加。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带队参加了此次推介会并致辞;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授予宁夏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中国北方稻作科技协会秘书长孙雅君女士宣布2009年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结果,宁夏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宁粳43号"品种,以86.1分的高分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