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作与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河北平山县退耕区核桃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取根器取样,研究间作对核桃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根系主要集中在10~60 cm;在水平方向上,89.7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10 cm。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20~70 cm;在水平方向上,95.1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10 cm;间作物黄芩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 0~50 cm,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100~150 cm处,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宜湖北省黄冈市采用的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开展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3行)种植模式与常规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单作,收益达8150元/hm2,较常规玉米、大豆单作种植,间作模式分别增收2116、3670元/hm2,分别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对白浆土培肥及玉米增产的优势作用,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140、175、200、225 kg/hm~2),研究了玉米"二比空"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对玉米产量及白浆土全氮、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模式下,随施氮水平增加,玉米产量逐渐增加。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在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比玉米单作更有优势。在玉米单作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白浆土全氮含量峰值出现的时期由成熟期提早至抽雄期,有机质含量由消耗转为积累,在供试最大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白浆土碱解氮含量的损失程度也最大。玉米间作紫花苜蓿条件下,白浆土全氮含量的峰值则出现在抽雄期;与拔节期相比,玉米收获后,除施氮量为200 kg/hm~2时白浆土有机质含量降低12.0%外,其余施氮量均可使白浆土有机质含量增加;施氮量为175 kg/hm~2时更有利于降低碱解氮的损失;施氮量较低时(140 kg/hm~2),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促进白浆土全氮含量的消耗,而施氮量提高后,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相应地降低白浆土全氮含量的损失。在施氮量为140、175、200 kg/hm~2时,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够减小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白浆土有机质含量的降幅,而在更高施氮量(225 kg/hm~2)下,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使抽雄期白浆土有机质含量较拔节期提升13.9%。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在各个生育时期,无论单作还是间作紫花苜蓿处理白浆土中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速效钾含量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规律;在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下,施氮200、225 kg/hm~2可使白浆土有效磷含量得以累积;在玉米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下,施氮175 kg/hm~2可极大地促进白浆土速效钾含量的消耗,施氮量降至140 kg/hm~2则可使速效钾含量得到最大程度累积。综上,相同施氮水平,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在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比玉米单作更有优势;较高施氮水平可有效降低玉米间作紫花苜蓿下白浆土全氮含量的损失,同时增加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此模式下,施氮175 kg/hm~2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碱解氮的损失、促进速效钾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玉米霜霉病是一种重要病害,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常造成玉米生产的重大损失。笔者从玉米霜霉病抗性的遗传表现、抗性基因的QTL定位、QTL效应及QTL与环境的互作、抗性的分子标记及抗性遗传多态性变异等方面对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就加强玉米霜霉病抗性基因克隆、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建立等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钾素吸收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在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不分隔及单作处理下,吸钾量、根系活力以及地上部生物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分隔的玉米吸钾量、根系活力及地上部生物量较其他相应处理差异显著。不分隔的玉米吸钾量分别较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单作的玉米增加了40.3%5、0.2%和46.0%,塑料膜分隔的大豆吸钾量显著高于不分隔处理的大豆。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素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作物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吸磷量、玉米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玉米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明显比相应单作分别增加31.64%、31.46%、47.04%。而间作大豆吸磷量、地上部生物学产量较相应单作降低8.18%、10.99%,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三种施氮水平上对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未施肥大豆相比,三种不同施肥水平上间作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能力均有所降低,氮肥水平越高,下降越严重;间作条件下,大豆固氮活性的降低大于根瘤数和根瘤重,同样肥力水平下,玉米间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而与单作玉米的后茬产量差异不大。与休闲地相比,无论大豆单作还是间作,其后茬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种植大豆不是培肥地力而是消耗土壤肥力。间作大豆对玉米无促进作用,反而使玉米产量下降,对玉米植株含氮量影响不大。间作后作物总产量降低,但蛋白质产量和经济收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单作和间作大豆茎叶性状的消长及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耐荫和不耐荫大豆品种为材料,用t测验对单作和间作大豆之间的茎叶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性状间的相关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不耐荫品种的柄角,节长的增加和节径,柄径及比叶鲜,干重的减少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柄长和单叶面积有所增加和扩大,致使植株松散,叶片大薄而披垂,主茎纤细,节间长,植株易徒长和倒伏,表现不耐荫特性。耐荫大豆适宜间作和密植,叶柄的长和粗、叶片的长宽和面积等五性状之间,因此,耐荫  相似文献   

9.
聚乙二醇模拟干旱条件下玉米和高粱的生理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PEG6000(聚乙二醇)处理2d的玉米和高粱植株叶片的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等5个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粱和玉米植株叶片的质膜透性都随PEG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但在相同浓度PEG处理下玉米质膜透性高于高粱;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亦随PEG处理浓度的增大而递增,但总体玉米高于高粱;POD活性随着PEG6000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高粱的先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高粱的抗旱性比玉米的更强.  相似文献   

10.
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钾素养分吸收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玉米、辣椒单、间作盆栽对比试验,测定土体土、根际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植株全钾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并对单、间作条件下玉米和辣椒钾素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含钾量和生物学产量,而间作辣椒地上部分含钾量与单作无显著差异,生物学产量低于单作。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物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生物学产量增加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氮素养分吸收量比相应单作提高57.53%,生物学产量提高47.02%. 而大豆的吸氮量只比相应单作降低1.21%,生物学产量降低14.56%.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密度下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喷灌条件下花生玉米间作的水肥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喷灌条件下花生玉米间套种植模式中的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的主要耗水阶段是开花至结荚期,玉米是抽雄至成熟期;从全生育期来看,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干旱条件下抗蒸腾剂对玉米的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在干旱条件下就4种抗蒸腾剂[Fulvic Acid)、PMA(Phenylmercuric Acetate)、NF(Nu Film)和VG(Vapor Gard)]对两个玉米品种(丹玉13和中单120)的生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A致使玉米耔粒产量提高15.35%,FA 的增产幅度为6.93%~11.60%。增产原因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NF 和VG 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叶面喷施FA 和PMA 能明显提高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水势、硝酸还原酶和超氧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大气孔阻力,降低蒸腾速率,明显减小气孔开度,推迟气孔最大开度出现的时间,缩短气孔开放的时问,并减少开张的气孔数目。NF和VG 的效果不如FA 和PMA 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认真做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的相关实验课题,探索我县玉米间套作生产过程中的最佳间套作方式,我站今年在抓好玉米增产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了玉米间作花生和黄豆效益比较试验。通过玉米间作花生或大豆的合理搭配,使各作物可以分别吸收利用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营养,各取所需,互为补偿,把土地的增产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利用玉米、花生、大豆抗逆性的不同还有抗灾稳产,以丰补歉的作用,达到平衡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玉米单作及与大豆混作中氮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15N同位素示踪稀释法研究了玉米单作及与大豆混作的氮来源,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来自土壤氮占87.20%~92.88%,来自肥料氮仅占7.2%~12.8%;与大豆混作时,玉米来自土壤和肥料氮分别比单作降低了13.14%~21.77%和14.04%~26.96%;玉米从大豆固氮产物中获得氮13.72%~22.14%.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接种高效根瘤菌后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拌种对大豆株高、植株干重和结荚高度等农艺性状影响较小,但增加了大豆根瘤菌数、根瘤干重、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各处理大豆单株产量和亩产差异显著。根瘤菌拌种比不拌种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拌种后在苗期追施一定量氮肥对提高大豆产量效果更显著,但氮肥施用过多使大豆营养生长过剩反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养分的高效利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增加38.73%和23.4%,增产显著。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作物,间作作物根际中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单作分别增加2.3倍、94.58%、53.38%、22.45%。有利于土壤中复杂态氮磷化合物转化为可给态的无机化合物,加速氮磷的分解和转移,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整个间作系统有明显的地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花生间作作物光合生理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花生间作是解决花生连作、缓解粮油争地矛盾、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围绕间作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从光合速率、光合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荧光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方面梳理论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阐明玉米花生间作通过高效利用光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益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东部位于3个气候带(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站、封丘站、鹰潭站)设置水热变化梯度下的土壤置换试验,利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水热条件和施肥对玉米抽雄期的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条件、作物和施肥共同影响了红壤中微牛物群落的碳源代谢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表示).施肥处理(NPK)红壤中AWCD值大小顺序为:封丘>海伦>鹰潭,不施肥(CK)处理为:封丘>鹰潭>海伦站.在3种气候条件下,施用NPK肥均提高了红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的总体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热条件下,施肥处理的红壤中微生物群落代谢指纹变化较小,但不施肥处理出现显著变化;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物质及3种含氮化合物(L-苯基丙氨酸、L-天冬酰氨酸和苯乙基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