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本文对农田林网半带更新的气象效应及其对小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半带更新后的林网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防护效益的永续性。这种更新方式在生产实践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乌兰察布市的立地条件及防护林带防护效果减退的现状,进行防护林带更新,使用3种方法进行试验:半带萌芽更新、带外乔木树种更新、带外灌木更新。比较3种更新方式,因地制宜,提高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人工林内带状间伐开拓天然更新效应带,分析了赤松在不同试验地内的天然更新效果和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采伐带和保留带内更新幼苗幼树的数量分别达到5l100株/hm^2和48300株/hm^2,是对照林19300株/hm^2的2.6倍和2.5倍.(2)更新种群中属于更新层的苗木占主体,采伐带占78%,保留带占89%,对比林占83%.进入演替层的幼树以采伐带最多,达11500株/hm^2,是保留带和对照林的2.1倍和3.6倍.(3)采伐带内更新苗的苗高跨度在0~500cm之间,保留带为0~300cm,对照林为0~450cm,各试验地都以0~10cm苗高范围内的幼苗数量最多.(4)赤松更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三种试验地内更新种群的分布都遵循负二项分布,其中保留带和采伐带内的更新种群还同时遵循奈曼分布.说明带状采伐有利于促进赤松天然更新和幼苗生长,为延边地区赤松林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人工林内带状间伐开拓天然更新效应带,分析了赤松在不同试验地内的天然更新种群的结构与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更新种群个体数量按年龄分布的曲线呈偏态分布,峰值偏左,在7年生苗木达到最高。采伐后更新的赤松幼苗,地径和苗高生长在4年生以后对环境条件的差异产生显著反应,7年生最为剧烈,不同样地中以采伐带内同龄幼苗生长分化最为严重。带状采伐对伐前更新苗木的高生长也有很大促进作用。更新苗木死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更新特点及采育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林区不同地区和林型的天然更新特点及采育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天然更新能力很强,具有大量结实和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更新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生态环境的制约。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特点是以伐前更新为主,阔叶树比重增多,幼树分布不均匀,需人工补植。现行的“一次采育伐”是不合理的,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加大等带间隔皆伐的比重,在迹地上人工更新,在依靠天然更新的伐区应以二次渐伐为主。优先发展人工更新,以人工更新和促进天然更新,二者结合的原则恢复森林是适合大兴安岭林区具体情况的。  相似文献   

6.
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历时28年。先后采用带内、带侧、带间、原带皆伐四种更新方式,筛选出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三种较为理想的更新树种。对于不超过10年营造的杨树林带,通过问伐采用带内更新,超过10年的采用带侧更新;对于已开始衰老,但尚能起防护作用的宽林带可采用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对于成过熟林带,或防护作用甚微的残破林带,“小老树”,可采用原带皆伐更新;对于大网格林带可采用带间更新。带内更新应选择3年生的耐荫树种红皮云杉。带侧更新、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应选择4年生的红皮云杉,或4年生换床的樟子松。带间更新应选择速生的落叶松、樟子松搭配。  相似文献   

7.
天山西部林区云杉雪枯病发生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杉雪枯病(Lophophacidium hyperboreum Lagerb.)发生规律的调查,得知该病害在半阳坡发生严重,提出了重点防治应在更新地内的半阳坡。  相似文献   

8.
欧建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54-6756
为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营建成效,在福建明溪进行采伐林隙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隙对更新层闽楠的树高、地径、冠幅和高径比有着显著性以上的影响。在促进更新层闽楠生长方面,带状间伐林隙更新效果最好,均匀间伐林隙更新次之,直接套种最差。不同施肥处理对更新层闽楠的树高、地径、冠幅和高径比有着显著性以上的影响。在促进更新层闽楠生长方面,带肥造林最好,追肥次之,不施肥(空白对照)最差。研究表明选择带状间伐林隙更新,采用大容器苗造林和带肥造林是林下闽楠更新层培育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凉山半细毛羊、山谷型藏绵羊为研究对象,以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TG法和CBG法获得染色体G-带和C-带,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羊的G-带核型基本一致;以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G-带核型为基础所作的G-带核型模式图共有275条带,其中阳性带129条;两品种羊C-带核型在分布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人工林内带状间伐开拓天然更新效应带 ,分析了赤松在不同试验地内的天然更新种群的结构与生长状况 .结果表明 :更新种群个体数量按年龄分布的曲线呈偏态分布 ,峰值偏左 ,在7年生苗木达到最高 .采伐后更新的赤松幼苗 ,地径和苗高生长在 4年生以后对环境条件的差异产生显著反应 ,7年生最为剧烈 ,不同样地中以采伐带内同龄幼苗生长分化最为严重 .带状采伐对伐前更新苗木的高生长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更新苗木死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7年生以下阶段 .因此 ,改善林地内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更新幼苗的保存率 ,促进更新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在三江平原低质次生林,应用效应带方式进行改造,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开拓效应带,营造红松人工更新层改造低质次生林,不同位置的幼树生长已呈现明显的差异:6m宽效应带上栽植的3行红松功树中,中间行幼苗在高生长、地径生长等各指标上都呈现明显优势;其次是西行和东行,以保留带内栽植的红松幼树生长相对最差。效应带是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油茶大树嫁接成活率低,品种更新成本高等问题。[方法]对不同嫁接时间、不同嫁接方法、不同砧木粗度、接穗不同成熟度嫁接进行研究。[结果]砧木用直径4~6 cm的大枝,接穗用当年抽生的半木质化绿枝带一叶,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皮下腹接,9月补接,嫁接成活率达94%以上。[结论]用该研究成果可在1年内品种更新嫁接成功,降低低产园品种更新改造成本。  相似文献   

13.
次生蒙古栎林抚育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a对次生蒙古栎林进行抚育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次生蒙古栎林采取带状皆伐和带状疏伐相结合的抚育改造经营方向是可行的,皆伐带及疏伐带带宽均以10m为宜,疏伐带簇状更新红松,红皮云杉,皆伐带则单株或簇状更新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杉均可,疏伐带二次疏伐抚育时间15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红松人工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红松是我国东北区域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及小兴安岭林区的一个天然优势树种。 自建国以来,对于红松占主导的优势林分,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采伐与更新,以便找出既能生产大量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又能很快的把红松林更新起来,不断的扩大森林资源,使森林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作业。但在历经二十多年的过程中,在小兴安岭林区的带岭看来,凡是更新起来比较又快又好的是人工植苗更新,又慢又少的是天然更新;在迹地类型上,皆伐迹地的人工林又是非常优于择伐迹地更新后的天然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效应带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三江平原低质次生林,应用效应带方式进行改造,并对其效果进行7分析.通过开拓效应带,营造红松人工更新层改造低质次生林,不同位置的幼树生长已呈现明显的差异:6m宽效应带上栽植的3行红松幼树中,中间行幼苗在高生长、地径生长等各指标上都呈现明显优势;其次是西行和东行,以保留带内栽植的红松幼树生长相对最差.效应带是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定义在R~n上的具有快速振荡项的非自治带可乘白噪音的随机p-Laplace方程吸引子的上半连续性.借助解的尾部估计,证明了定义在无界域上的该系统的拉回渐进紧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带白噪音的随机耗散Camassa-Holm方程解的一致估计,以及该解产生的随机动力系统在H10空间中存在随机吸引子,证明了吸引子的上半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带乘法扰动的随机Boussinesq方程组解的渐近行为,证明由方程组所生成的随机动力系统在平方可积空间上的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和上半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以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人工更新的7年生落叶松和水曲柳混交林带对对象,研究了不同坡位对叶松与水曲柳带状混交相互关系的影响。由于坡位不同,各项生态因子发生变异致使落松对水曲柳影响表现不一致。在早期,落叶松与水曲柳之间朱接触以前,水曲柳地上的生长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落叶松对水曲柳生长的首先表面在根系上,然后反映到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20.
民勤退化人工梭梭种群雨养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民勤人工梭梭种群更新、平茬矮化和林地结皮改造试验,探讨梭梭种群雨养恢复关键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民勤人工梭梭种群以半固定沙丘、沙地上更新较好,更新苗平均密度为1 130~2 280株.hm-2,但当年生幼苗保存率低,为20.6%~53.3%,这主要受降水和风蚀环境的限制;人工梭梭全平茬处理明显促进了梭梭枝条生长和萌发,平茬后当年高生长量平均58.9 cm,新枝平均长度27.0 cm,二次枝萌发数平均16.9个,分别为半平茬梭梭的1.1倍、1.6倍和1.3倍;梭梭林地结皮的穴状破坏加速了降水水分入渗过程,降水入渗深度可达70 cm,结皮带状和片状处理对降水产生一定的截留,降水在50~70 cm之间入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