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普通钩土蜂(Tiphia communis Anen et Jaynes)成虫具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镰刀形,长而尖,两侧缘有宽的纵沟,沟的两边均如刀口一样锋利;在上颚的内、外两面都有纵向的细沟,并在上颚基部与两侧缘的宽沟汇合;上颚无特化的端齿与基齿。下颚的内、外颚叶均为膜质的瓣状构造。下唇的中唇舌发达,膜质,上面有细密的横沟;侧唇舌很小。舌膜质,上面有横沟。内唇亦为膜质,形状、大小与舌相似。成虫可咬断寄主附肢或用上颚刺入寄主体内,膜质的内唇、舌和内颚叶等部分可以组成临时的通道,在吸泵作用下,把流出的寄主体液吸入消化道内。所以普通钩土蜂成虫与其幼虫一样可视为金龟子的重要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首次报道莫干山钩土蜂属昆虫3种,其中习见钩土蜂为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两种蛴螬钩土蜂的生物学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据资料报道,我国钩土蜂已达50余种,其中新种占2/3以上。山东省农区土蜂资源丰富,已报道有8种钩土蜂。另据作者调查,在丘陵花生蛴螬常发区钩土蜂为一复合种群,经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金龟臀钩土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在广州地区的生活史、取食和产卵习性以及温度和寄主龄期对其繁育和存活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日本金龟臀钩土蜂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存活率显著增加。其中,在25℃条件下,以铜绿丽金龟二龄幼虫为寄主时,日本金龟臀钩土蜂的发育历期为27.3天,存活率为69.4%;而以铜绿丽金龟三龄幼虫为寄主时发育历期为24.6天,存活率为84.3%,表明铜绿丽金龟三龄幼虫更适合日本金龟臀钩土蜂的发育和存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农业上的三种重要害虫(小麦叶蜂 Dolerus tritici Chu 黄麦叶蜂Pachynematus sp 和黄翅菜叶蜂 Athalia rosae japanensis(Rhower))成虫的咀嚼式口器,并对黄翅菜叶蜂的食性进行了描述。通过喂养观察,发现菜叶蜂成虫喜食糖,蜜等液体食物,并可舐食蚜虫蜜露。而不取食固体食物,也无捕食习性。菜叶蜂成虫取食后可延长寿命。作者等对三种叶蜂口器进行比较,并与典型咀嚼式口器的代表直翅类对比,认为:三种叶蜂虽属咀嚼式口器,但在进化过程中,其形态和食性已离直翅类较远,而与过去作者等曾做过的梨茎蜂口器很相似。可以认为叶蜂和茎蜂的口器都可能为咀嚼式向吮吸式进化(蜜蜂的嚼吸式)的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7.
对2种腐食性蚤蝇,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和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demann)的成虫口器进行解剖观察,确认2种蚤蝇口器属于典型舔吸式口器,在口缘齿形状、伪气管数量等均有明显不同,反映其取食功能差别。口器构造存在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8.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  相似文献   

9.
梨茎蜂(Janus piri Okamotto et Maramatsu)是梨树的重要害虫,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成虫产卵为害春稍,受害重的梨园,断稍累累,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关于食性,过去认为成虫取食花蜜和露水,对糖蜜和糖酒醋液无趋性。关于食性与口器构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有报导,我们对此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2种尺蛾成虫口器感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茶银尺蠖和灰茶尺蠖2种尺蛾成虫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结构,探讨其取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对2种尺蛾雌、雄成虫口器及感器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种尺蛾雌、雄成虫口器形态均无明显差异。茶银尺蠖口器感器具有3类6个亚型,即毛形感器3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和栓锥形感器;灰茶尺蠖口器感器具有3类5个亚型,即毛形感器2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和栓锥形感器。2种尺蛾口器感器均具有3类,在结构和分布上十分类似,但形态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很好地理解印度谷螟成虫取食适应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口器的超微形态及感器种类和分布。印度谷螟成虫口器与其他螟蛾口器相似,由小的上唇,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形成的喙,3节的下唇须组成。口器感器主要分布于喙管上,共有4种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大量分布于整个喙管;栓锥形感器仅位于喙的端部;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的外表面端部区域和食道内侧,纵向排列。雌雄虫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栓锥形感器雌虫较雄虫数量多,锥形感器在食道内雌虫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和测定在高温下的存活率,研究了钩纹皮蠹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耐受最高温度,描述了钩纹皮蠹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的外部形态,发现成虫的抗高温能力最强,其耐受最高温度高达46℃,其次为蛹44℃,幼虫43℃,卵最弱,只有33℃。此研究旨为以后研究钩纹皮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蚁蛉幼虫俗称蚁狮,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对信阳地区钩臀蚁蛉幼虫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进行研究,为钩臀蚁蛉的人工饲养奠定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开发其药用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了解棕榈藤材性能、提高我国棕榈藤材高附加值和加工利用水平,选择高地钩叶藤为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该藤2 m处的节间和节部的纤维形态特征及组织比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节间与节部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径腔比、壁腔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 154.50 μm和1 573.22 μm、17.34 μm和18.11 μm、1.48 μm和5.33 μm、6.98 μm和7.78 μm、124.51和86.69、2.30和2.48、2.33和2.59;节间和节部的纤维、筛管、导管、薄壁细胞组织比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89%和10.77%、4.50%和4.78%、12.09%和12.67%、74.52%和71.81%。经F检验,节间与节部的纤维长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在显著性水平0.01下差异极显著,而纤维径腔比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节间的纤维形态特征优于节部。  相似文献   

15.
白鲢仔稚鱼食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池塘培育的鲢仔稚鱼食性可分为浮游动物的浮游植物为主的二个阶段。食性的转化取决于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发育分化。全长15mm左右为食性转化阶段。全长27.9 ̄32.2mm,食性接近成鱼。口宽、口高与全长的关系分别为:MW=-401.99+92.62L、MH=-221.62+49.66L;肠长/全长与全长的关系为:K=-0.1248+0.0713L;第1例外侧锶耙数与全长的关系为:GN=-67.44+8.。  相似文献   

16.
迁徒蚱蜢经口器摄入感染球孢白僵菌的时间与剂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5):491-498
  相似文献   

17.
鱼类食性与消化系统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南方大口鲶、黄鱼桑鱼、黄鳝、草鱼、鲫鱼、白鲢等不同食性鱼类的消化系统可测量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对食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消化液的pH值,描述了肠粘膜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高地钩叶藤与钩叶藤组织比量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棕榈藤资源,以高地钩叶藤和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各组织比量在径向和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和钩叶藤薄壁组织、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纤维及筛管比量分别为59.6%和50.2%、15.9%和16.4%、19.6%和28.9%、4.9%和4.5%,其中薄壁组织比量高地钩叶藤比钩叶藤高18.7%,纤维比量低32.2%,经F检验差异在0.05、0.01水平上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径向由外向内,薄壁组织比量呈增大趋势,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纤维比量和筛管比量呈减小趋势。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高地钩叶藤薄壁组织比量、钩叶藤筛管比量先增大后减小,钩叶藤薄壁组织比量、高地钩叶藤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不断增加,高地钩叶藤和钩叶藤纤维比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可食性蛋白膜的形成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食性蛋白膜对氧气、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屏障作用并具有较强的机械特性,由于蛋白质的亲水性,其对水蒸气的屏障作用较弱。文章就可食性蛋白膜的形成过程、影响膜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玉米象Sitophilus zeomais Motschulsky、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inensis成虫的磷化氢阈限浓度及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虫种或同一虫种不同品系的磷化氢阈限浓度不尽相同,对应的LD50和LD99值均不同,谷蠹河郑州品系成虫的磷化氢阈限浓度为0.0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