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生素E调控PSE猪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姜斌  韩友文 《饲料工业》1999,20(5):11-13
PSE猪肉是一种劣质肉,其对养猪业及加工业危害较大,国内外学者都在研究其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维生素E调控PSE猪肉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猪肉品质与其它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经济性状一般分为繁殖、生长、胴体和肉质等四类性状。以前的育种计划,繁殖、生长和胴体性状是人们的改良重点,但随着猪生长和胴体性能的不断提高,肉质有变劣的趋势,尤其在瘦肉率(量)特别高的品种上,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季海峰,2000)。综观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对肉质提  相似文献   

3.
对猪肉品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这些影响因素包括 :遗传、营养、饲养管理、肉猪屠宰前、屠宰以及屠宰后的处理方式等。着重讨论了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对猪肉实用品质 (肉色、风味、系水力 )的影响 ,并从遗传、营养以及饲养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提高猪肉品质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猪肉品质及其影响因素(I)——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猪肉品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这些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营养、饲养管理、肉猪屠宰前、屠宰以及屠宰后的处理方式等。着重讨论了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对猪肉实用品质(肉色、风味、系水力)的影响,并从遗传、营养以及饲养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提高猪肉品质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动物福利的好坏与动物产品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味追求提高动物产品产量的生产中,动物的生活环境质量降低,动物福利恶化,严重影响到动物产品的质量.本文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探讨动物福利与PSE猪肉产生的关系,提出了预防PSE猪肉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微 《中国猪业》2011,6(11):39-40
肌肉的组织结构对猪肉风味品质有重要的影响,肌纤维粗细、肌纤维密度、肌节长度、肌纤维类型与猪肉嫩度、系水力、劣质肉有显著的相关,结缔组织含量直接影响猪肉的嫩度和系水力,含量适宜而分布均匀的脂肪能产生理想的口感。  相似文献   

7.
莱芜猪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优良地方种质资源,曾被《中国猪品种志》称之为“目前国内发现的肌间脂肪含量最高、肉质最好的猪种”。经过多年的保纯选育,表现出了鲜明的肉质特性,其雪花猪肉美誉国内外。本文就莱芜猪的肉质特性和雪花猪肉的形成因素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分光光度法与肉眼评分评定猪肉肉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挑选不同品种猪24头,宰后取其眼肌(背最长肌)。用肉眼评分法给出各个肉样的评分。然后,分别将每个肉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12h、24 h和48 h的色素含量。分析不同品种猪宰后同一时间的肉色差别和同一品种猪宰后不同时间肉色变化,并比较肉眼评分法与分光光度法的准确程度。试验结果表明:长白纯公猪的评分和色素总含量最小。约克纯公猪的评分最大。其余各品种猪肉肉色差异不大。在宰后12 h和48 h各品种猪的肉色差异显著(P〈0.05),宰后24 h长白纯公猪、约克纯公猪、约克纯母猪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并和其他品种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其余几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杜约杂母猪、长白纯母猪和约克纯公猪在宰后12 h和48 h的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24 h差异显著(P〈0.05)。长白纯公猪宰后12 h和24 h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48 h差异显著(P〈0.05)。长大杂公猪和约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不显著(P〉0.05)。大长杂母猪和杜洛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高,安全的、无抗的、口感鲜美的猪肉成为消费者青睐的重点。因此如何生产出安全的,鲜美的猪肉成为现代养猪业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就维生素及类维生素对猪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分光光度法与肉眼评分法评定猪肉肉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选不同品种猪24头,宰后取其眼肌(背最长肌)。用肉眼评分法给出各个肉样的评分。然后,分别将每个肉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12h、24h和48h的色素含量。分析不同品种猪宰后同一时间的肉色差别和同一品种猪宰后不同时间肉色变化,并比较肉眼评分法与分光光度法的准确程度。结果表明,长白纯公猪的评分和色素总含量最小。约克纯公猪的评分最大。其余各品种猪肉肉色差异不大。在宰后12h和48h各品种猪的肉色差异显著(P<0.05),宰后24h长白纯公猪、约克纯公猪、约克纯母猪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并和其他品种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其余几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杜约杂母猪、长白纯母猪和约克纯公猪在宰后12h和48h的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24h差异显著(P<0.05)。长白纯公猪宰后12h和24h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48h差异显著(P<0.05)。长大杂公猪和约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不显著(P>0.05)。大长杂母猪和杜洛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1鲜猪肉新鲜猪肉是屠宰加工,卫生检验合格的未经冷冻的肉。感官检验为外表面有层微干或微湿的薄膜,呈淡红色,有光泽,切面稍潮湿而无粘性,具有鲜猪肉正常的气味,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脂肪呈白色,具有光泽,有时呈肌肉红色,柔软而富有弹性,肉汤透明、芳香,汤表面聚集大量油滴,油脂的气味和滋味鲜美。次鲜猪肉表面有一层风干或潮湿的薄膜,呈暗灰色,无光泽,切面的色泽比新鲜的肉暗,有粘性,肉汁混浊,在肉的表层能嗅到轻微的氨味、酸味或酸霉味,但肉的深层却没有这些气味,肉质比新鲜肉柔软,弹性小,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不能完全复原,脂肪呈灰色,无光泽,容易粘手,有时略带油脂酸败味和蛤喇味,肉汤混浊,汤表面浮油滴较少,没有鲜香的滋味,常略有轻微的油脂酸败和霉变气味及味道。变质猪肉表面薄膜极度干燥或粘手,呈灰色或淡绿色、发粘并有霉变现象,切面也呈暗灰色或淡绿色,很粘,肉汁严重混浊。腐败变质的肉,不论在肉的表层还是深层均有腐臭气味。由于自身被严重分解,组织失去原有的弹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用指头按压后凹陷不能复原,有时手指还可以把肉刺穿,脂肪表面污秽,有粘液,常霉变,呈淡绿色,脂肪组织很软,具有油脂酸败气味,肉汤极混浊,汤内漂浮着絮状的烂肉片,汤表面几乎无油滴,具有浓厚的油脂酸败味或腐败臭味。  相似文献   

12.
猪肉品质特征形成的机理及营养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肉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价格的高低。猪从活体动物到猪肉产品的转化涉及一系列组织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过程,该过程的结果决定了猪肉的品质(特别是感官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猪肉产量与消费量居世界第一的养猪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正在从满足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人们对肉类品质与风味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必须利用优良的地方猪种,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的优点,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途径,提高猪肉品质风味,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验证了木醋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重、瘦肉率、眼肌面积、脂肪率、膘厚及肉色、大理石纹和熟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增加了眼肌面积和降低了背膘厚度,提高猪肉中有益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猪的肉质优劣,对食用的口感和风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猪的产肉性能,加之高集约化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伴随着肉质变劣的发生。目前对此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常用的肉质指标PH值、色值、系水力、肌肉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滴水损失、品尝评定和风味等,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氟烷基因型PCR测定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宰后成熟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及宰后成熟过程中基因表达规律与猪肉品质变化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阐释鲜肉成熟过程中肉品质变化的机理。【方法】以4℃条件下贮藏的大白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贮藏0、1、2、4、6、8和10 d时肉品质变化状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宰后猪背最长肌中单磷酸腺苷脱氨酶3(AMPD3)、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2(MYBPC2)、肌球蛋白轻链3(MYL3)、左旋氨基酸转运体(SLC7A8)和原肌球蛋白3(TPM3)等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肉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大白猪宰后背最长肌pH在2 d时达到极限值6.5,显著低于4、10 d(P<0.05);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贮藏损失在10 d时达到最高值12.52%,显著高于0.5~6 d(P<0.05);剪切力在宰后成熟1~10 d显著低于0~1 d(P<0.05);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随成熟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8~10 d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宰后肌肉组织中基因的转录丰度仍然存在,AMPD3基因...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对于生猪屠宰致晕方法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较少。该文选用60头品种、年龄、性别相同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体重100 kg±5 kg,)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用电压90 V、110 V、130 V,电流2.4~2.8A,在头部进行电击昏后屠宰。结果表明,90 V、110 V电击昏组放血量占活体重量比显著高于130 V电击组。取背最长肌测定各项肉质指标,结果显示:宰后0.75 h,采用130 V和110 V电压电击昏组的猪肉p H值与90 V电压组差异显著(p0.05),其它时间点不同电压电击组差异不显著;击昏电压对宰后背最长肌的色泽(L*和a*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生产中建议击昏电压采用110 V,以最大程度实现猪肉品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18.
翟峰  张勇 《江西饲料》2007,(3):15-19
猪肉的感官品质受遗传、营养、饲养和屠宰加工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外关于肉品质的研究报道较多,尤其是在关于营养对肉品质的影响研究方面较活跃。国内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仅就近年来从能量、脂肪、蛋白质与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及其他一些添加剂等几个方面对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认识营养与猪肉品质的关系和通过营养途径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2):108-10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猪的肉质性状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但遗传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不同的品种、基因、性别以及不同屠宰体重都会对猪肉品质产生影响,文章就近几年国内外对肉质性状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各种遗传因素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优质猪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11头长大二元杂交猪肉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猪肉品质的几项指标,它们包括:肉色、肌肉大理石纹、肌肉pH值、系水力、嫩度、滴水损失、熟肉率、风味。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之间都存在多种相关性,肌肉肉色、pH值﹑系水力、大理石纹是极其关键的指标,它们与肌肉的肉色、风味、熟肉率、嫩度、滴水损失、肌肉大理石纹存在相关,且为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