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受施肥的影响,而施肥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当前一些地区农民还沿用传统的施肥方法,在施肥初期能够起到增产的作用,但是长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小麦品质,导致土壤性能下降。为此,应用和推广新型的施肥技术,能够实现减肥增效的目的,保证小麦增产稳产,提高小麦品质,改善土壤性能。文章以小麦需肥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了化肥使用过量产生的影响和小麦施肥遵循的原则,重点论述了新型小麦施肥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丰产田中,观察到叶色出现“青、黄”节奏变化:由“青”转“黄”,再由“黄”转“青”,“显黄”出现在拔节期。叶色变化决定于当时植株上层叶片的生理年龄与生理状况。此种有节奏的叶色变化与产量形成有密切联系。返青期的“青”,在于增加物质积累,巩固分蘖,增加成穗率;拔节期的“黄”,促进物质向新生器官调配,协调植株各部器官的生长;孕穗期的“青”,对巩固大穗有利。增施腊肥为苏南地区控制小麦叶色出现正常“青、黄”节奏变化的主要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3.
光照强度和小麦籽粒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夏镇澳  王祝华 《作物学报》1964,3(2):159-168
花前遮光引起小花大量退化,不孕性增加,减低了结实率。花后遮光主要影响籽粒的生长,灌浆不足或停滞。每穗结实粒数的下降以籽粒生长初期遮光影响最大。每穗粒重的下降以籽粒生长中期遮光影响较为显著。开花后,光照强度减弱,籽粒胚乳的淀粉粒数下降,胚的重量和盾状体的大小也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在江南地带,地下水位高,春季阴雨绵绵湿度大,赤霉病严重地影响着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一般年份减产一成左右,重发年份减产50%以上。在近8年内湖北省就有1984,1987,1989年和1991年4年是赤霉病重发年,造成一些低湖地区小麦严重减产和欠收。其病粒中产生的毒质,人和家畜吃了会引起急性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晕现象。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是  相似文献   

5.
赵彬 《种子科技》2023,(7):121-123
小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受施肥管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施肥方式开始不断出现,使得施肥质量提高。受传统种植方式和种植理念影响,有些农民仍使用传统的施肥方法,虽然具有增产的效果,但是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小麦品质,造成土壤性能下降。为此,应重视小麦施肥技术研究,保证小麦稳产。文章以小麦的施肥特点和施肥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技术,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大方县小麦平衡施肥进行研究,得出小麦平衡施肥及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与有机肥和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的施肥是直线关系,与尿素施用呈典型的曲线关系。施用有机肥与磷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施用要适量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毕节地区小麦平衡施肥进行研究,得出小麦平衡施肥的参数及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直线关系,而与化肥的施用量各县表现不同,大方县小麦产量与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的施用量呈直线关系,毕节市、黔西县施用量呈曲线关系,各试验点小麦与尿素施用量是典型的曲线向下关系。施用有机肥与磷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施用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8.
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小麦需肥规律、施肥原则 1.1 小麦的需肥规律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的变化,小麦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内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及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不同.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数量是因地力基础、产量水平、品种特性、土壤质地而异的.  相似文献   

9.
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小麦平衡施肥技术,是依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比例和相应的科学施肥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到田间取土样测定土壤中养分含量,经过对上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小麦需要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适量、均衡、适时供应作物所需各种营养元素,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伊成霞 《种子科技》2023,(16):108-110
小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其产量和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小麦施肥技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小麦施肥技术实现了创新,但是有些地区的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沿用传统的施肥方法,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为此,应不断创新和完善小麦施肥技术,实现小麦减肥增效,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推动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文章以小麦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小麦的施肥特点和施肥原则,论述了具体的施肥技术,以期为小麦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甘薯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各生育阶段内碳氮代谢与养分运转的生理过程。讨论了甘薯的叶层结构、净同化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与叶面积的关系。初步拟出认为适宜的叶面积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间杂种一代的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间的优势差异较大,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强,次为单株秆重、谷秆比。单株粒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每穗实粒数的提高,与双亲平均值关系极微。杂种一代的株高、全生育期、单株最高茎数、单株有效茎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与双亲平均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湖南省多年多点的棉花苗情定点观察与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及多种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棉花产量与苗情性状及气候条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定量关系,找出影响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并根据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苗情预测预报,从而提出有效的促控指标,为指挥棉花生产,作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喷雾对小麦光合作用与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小麦籽粒灌浆期用水喷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产量的结果.光合速率的提高与叶片气孔阻力降低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华北地区小麦灌浆期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午睡”现象,这种现象与中午前后颇低的空气湿度和较高的空气温度引起的大气饱和差增加有很大关系,并且表明用少量喷水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和作物水分状况,减轻光合作用“午睡”现象,提高光合速率,进而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对晋南盆地小麦产量结构及其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中、低产水平下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与产量的关系.三者的合理组成以及它们在形成产量时的相对贡献,对制定晋南盆地小麦栽培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廷安  朱湄  李春兰 《作物学报》1982,8(4):255-260
对辐射诱发的小麦矮秆突变系进行了遗传分析,鉴定出这些矮秆突变系主要受1~2个主要的隐性矮秆基因所控制,而且这些隐性矮秆基因并未带有不良的基因多效性,即胚芽鞘相应地缩短而影响出苗率,说明辐射诱变方法可以创造自然界所缺少的矮源。  相似文献   

17.
大豆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用红外线 CO2分析仪测定了大豆各生育期及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的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其高峰出现在始花期和结荚鼓粒期。大豆品种(系)间光合速率变异幅度为11~40毫克 CO2/分米~2·小时,平均23.1毫克 CO2/分米~2·小时,变异系数为28%全距  相似文献   

18.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冬小麦吸收利用氮肥的规律及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从小麦——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的角度出发,评价了“土壤氮”和“肥料氮”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了氮素肥料的经济施用及合理运筹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任颐  臧存芳 《种子》1990,(3):20-26
棉花良种产质量的形成除生态气候条件外与株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联产承包、讲究综合效益的情况下,中等密度逐渐取代过密过稀群体,中壮株型(高度适中、植株健壮、根系强盛)逐渐取代高大株型和矮小株型,经济施肥和适促适控逐渐取代大肥大水和多促多控,为大多数良种繁殖地区所接受,并充分显示良好的经济效果。本文就不同株型对棉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连续2年的研究,旨在探讨一定密度条件下不同株型农艺、经济性状的比较及其相关,最佳株型产量的合理结构,各生育阶段的发展动态,株型塑造的最佳选择等,为良种繁殖和优化株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