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施河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河北省天然林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及特殊地理环境位置以及实施河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意义重大,新疆阿勒泰地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上己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针对阿勒泰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意义重大,新疆阿勒泰地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上己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针对阿勒泰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达到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成果的目的,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各国有林场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以来,山西省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区总面积10.33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其中林地管护总面积达到5.17万km2,占到工程区总面积的50%。工程实施期间,共投入资金达95亿元。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 a年来取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稳步增加管护经费、继续巩固脱贫成效和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森林管护科技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长远计划工程,天保工程一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环境恶化、保护生态多样性、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011年正式实施的天保工程二期,不只是一期工程的延续,更是从资源保护、运行管理、森林抚育、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综合治理。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介绍该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的实施情况,并对其资源保护与管理进行介绍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实现我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林业资源情况,需采取强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高林中空地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对策来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安康市启动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营格局被打破,安康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作出了建设绿色安康和大力发展“药、水、游”三大产业的战略决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品,促进了森林资源恢复,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了安康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9,1999年的TM和2007年SPOT5遥感影像,运用RS和GIS技术对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甲斯孔林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1989-1999年),研究区轻度侵蚀区和强度侵蚀区面积不断增加,说明土壤状况整体上处于恶化趋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1998-2007年),强度侵蚀区面积下降,中度侵蚀区面积上升,表明水土保持状况趋于好转,土壤状况恶化趋势得到反转,但改善幅度不够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促进植被恢复和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6大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实现圈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的重大战略决策。鉴于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林业建设一项涉及面广、庞大复杂.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这项宏伟工程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山育林能快速、经济地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 形成的植被群落稳定, 是深远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 实施封山育林, 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 采取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 加快封山育林成林速度, 提高封山育林质量, 促进山区生态产业发展.本文总结提出了河北省封山育林中应用的自然封育、飞封结合、封造结合、封改结合、封保结合等主要山区生态建设模式, 并分析了封山育林效益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增加投入、落实政策等加快封山育林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吕明权  王晓龙  张怀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60-64,69,2
冀北山区作为京津的水源区对于保障下游的水资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京津水源区东北沟流域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降雨数据和参与式农户调查获得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输水的现状,对近年来冀北山区生态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下游输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沟流域生态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过二十余年的自然封禁,林地占了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发生土壤侵蚀的频率和强度都明显减少了,这方面的变化是有利于为下游生态输水;但降雨量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增加,植被对降雨和径流的拦截,下游输水能力下降。加之,水源区的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所处区域的重要地位。大量的化肥投入诱发的面源污染不利于该区域为下游的生态输水,而为上游提供生态补偿可协调上下游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5年河北省土地利用数据,及可能影响河北省林地变化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河北省林地的空间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林地的空间变化特征。结合河北省2000-2015年可能影响林地变化的经济指标数据,在R语言中利用msgps程序包实现了Adaptive-Lasso变量选择模型,选取了影响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5年,河北省林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转入量大于林地输出量,且与草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与河北省林地变化显著相关的重要解释变量中,年末总人口、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与林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性,第一产业、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农村人口数与林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性,其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财政收入为主导因素,且河北省的林地变化不仅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相关,也与河北省的独特地理位置相关。该研究为河北省制定并实施林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该方法同时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林地驱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然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而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短板"、产业转移的核心承载和生态建设的主要战场,亟需明确国土作为开发建设自然适宜"底盘"、政策约束"底线"和建设需求"底数"。该文基于国土开发强度的一般概念,探索提出狭义国土开发强度,即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与自然条件适宜建设国土面积的比例,其阈值即为区域内生态与耕保政策红线约束下的理论最大开发建设规模占自然条件适宜建设国土面积的比例。该文以河北省为例,测算了省域狭义国土开发强度的现状值、情景值和阈值,并提出预期修正下狭义开发强度阈值反馈调整。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狭义国土开发强度现状值(2016年)为26.79%;在充分保障区域自身发展和产业转移对国土开发建设诉求下的情景值(2030年)为29.34%;全省狭义开发强度阈值为52.32%,现状值与情景值临近阈值系数分别为0.56和0.51。河北省可根据三数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明晰自然条件适宜开发建设底盘、明确生态与耕地保护底线、明了区域发展对国土开发建设的需求底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的统筹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开发强度差别化管控,进而为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空间用途管制策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河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利用河北省(含北京和天津)17个站点1957-2006年逐日降水、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分析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50a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7-2006年河北省暴雨日数、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都在减少,而且干燥事件的频率在增加,但其线性增加趋势并不明显;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东西差异。极端高温事件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冬季变暖的趋势比较显著;低温日数有显著减少趋势,但高温日数有一个微弱的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河北省具有干暖化倾向,农业生产应采取相应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河北省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河北省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引入地貌类型空间尺度,将河北省划分为8个主要地貌类型区,应用生态补偿优先级模型,对河北省108个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及生态补偿优先级进行测算,并从整体、地貌类型区、县3个空间尺度分析了河北省生态补偿的优先领域。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补偿优先级总体较高,平均生态补偿优先级为0.221。空间上呈由北至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山地丘陵区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大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中,沿海平原的生态补偿优先级高于内陆平原地区。不同县、市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差异明显,因此生态补偿优先级也存在差异,有需要迫切补偿的围场、丰宁、黄骅、唐海、乐亭等地区,同时也存在应率先支付生态补偿的内陆平原县。将结果与经济补偿强度模型进行比较,既实现了河北省各地区生态补偿的迫切度的量化,又反映出河北省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恢复效果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恢复效果是研究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利用传统生态学方法对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像元二分法对工程第1阶段实施前后的植被盖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整个京津风沙源区植被平均覆盖度上升,植被盖度低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盖度高的土地面积逐渐增加,区内土地具有良好的植被恢复潜力与趋势。证明经过5年的努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植被恢复已取得一定治理效果。调查结果可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2阶段提供基础数据及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冀北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13,18和28a)和人工落叶松林(9,13,15和30a)地上植被层(林冠层、凋落物)的水文调控功能,为评估两种森林类型的转化对该地区水文过程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和测定分析法对林分的生物量、凋落物及其持水量的进行测算。[结果](1)不同林龄的人工落叶松林地上植被层的降水截留量均大于天然次生杨桦林,且差异显著。(2)两种林分类型不同地上植被层的截留量均表现为:凋落物林冠层灌木层。(3)幼、中龄人工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量明显大于同龄的天然次生杨桦林,而近熟林,由抚育间伐导致的林分密度下降使得人工落叶松林低于天然次生杨桦林。(4)在各个林龄上,人工落叶松林的凋落物持水量均显著大于天然次生杨桦林,其中13a落叶松为35.36±6.50t/hm2,13a杨桦林为15.79±4.85t/hm2。[结论]冀北山地大面积的人工落叶松林地上植被层具有良好的水文调控功能,其水文调控功能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的天然次生杨桦林,对人工林的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地上植被层的水文调控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现状分析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的现状,探讨其成因机理并进行类型划分,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恢复及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完善现有盐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方法]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的成因机理;依据低效林的立地条件、生长特点和形成原因等因素,划分其主要类型并探讨每种类型的改造技术。[结果]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盐碱地防护林由于受自然诱发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及其共同作用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林分形成了低效林;低效林可划分为6种主要类型,针对每种类型的低效林改造,应采取不同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结论]低效林改造技术涉及低效林成因分析、类型划分和改造方式选择等一系列环节,在实施低效林改造的实践中应把握好每一环节,因地(林)制宜进行实施;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防护林是生态公益林的实际,亦应处理好技术与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