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用麦粒保藏黑木耳菌种进行活性试验,1981年保藏19株,1984年保藏11株。2006年4月对2批保藏菌种测活。结果表明:1981年保藏19株菌种有2株成活,1984年保藏11株菌种有9株成活。成活的菌种经再次转接培养,菌丝的生长状况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了保护剂、预处理等因素对液氮冷冻保藏黑木耳菌种的影响,同时比较了液氮冷冻保藏、低温冰箱冷冻保藏、普通冰箱保藏和石蜡油覆盖保藏等4种方法对黑木耳菌种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甘油为保护剂,按照1℃.min-1的降温速度降至-50℃后进行液氮冷冻保藏是较好的保藏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袋栽黑木耳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加快菌种生产速度、提高菌种质量和降低成本,我们对黑木耳液体菌种的制备条件、方法、效果等有关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液体菌种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黑木耳液体菌种最佳生产配方和最适生产条件。结果表明:黑木耳深层发酵培养液碳源以葡萄糖为最好;氮源以8%麸皮汁为最好,其次为0.10%~0.15%的蛋白胨;微量元素含量为0.1%~0.3%的KH2PO4,0.1%~0.15%MgSO4;pH值5.0~6.0;摇瓶装量50~70ml/250ml三角瓶:摇床转数140r/min。培养基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麦麸汁8%,KH2PO4 0.1%,MgSO4 0.15%,土豆汁20%,VB1 0.1%。  相似文献   

5.
对黑木耳液体菌种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液体摇瓶培养的菌种接种块大小应不大于2.5 mm×2.5 mm,培养温度为24℃~28℃,装液量约为60%,摇床转速为140 r·min-1~160 r·min-1,液体发酵菌种制备适宜的通气量为1.0∶0.8~1.0∶1.0,培养时间为6 d~7 d。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条件的优化,显著缩短了制种周期,提高了菌种品质,对于液体菌种工厂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对黑木耳固体菌种向液体菌种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丽萍  韩向宁  赵红兵 《蔬菜》2014,(12):77-78
液体菌种代料栽培黑木耳可满足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从季节安排、品种选择、制袋、耳棚建造、出耳管理等环节介绍了液体菌种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六株黑木耳两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黑龙江省常用六株黑木耳菌种的胞内、胞外酯酶 (EST)及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黑木耳菌株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 ,同一菌株的胞内、胞外同工酶在酶含量和酶带数也存在差异。此差异性可以用来进行菌种鉴定。  相似文献   

8.
9.
食用菌菌种蒸馏水保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引芳  王镭 《食用菌》1992,14(3):15-16
食用菌菌种保存最简便,应用最广泛的是继代培养保存法(Subculturing),菌体定期反复移植适当的培养基,再放置冰箱保存.在反复移植培养中,菌种的遗传特性易发生改变,并易招致污染的危险.液氮超低温保存(Cryogenic freezing with liquid nitrogen)为食用菌菌种长期保存最有效的方法,但需特殊的设备和颇贵的液氮费用.Castellani(1939年)最先报道了病原真菌蒸馏水保存技术,此后蒸馏水保存技术(Preservation in distilled water)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 2 0 0 2年 8月中旬至 11月上旬 ,进行了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及应用效果的研究 ,现将利用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地栽黑木耳的对比试验过程及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种 黑木耳 998斜面母种及黑木耳 998液体专用母种 ,由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液体菌种研究室提供。1 2 固体二级种的生产 用 5 0 0mL酒瓶盛装 ,瓶装干料 175g。培养基配方为 :杂木屑 83%、红糖1%、麦麸 15 %、石膏 1%。用斜面母种每支接 6瓶。接种后置 2 5℃的条件下培养 ,2 4h可见种块萌发 ,长满全瓶需 35d。1 3 液体菌种的生产 用COY -Ⅰ型液体菌种培养…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液体菌种的制备条件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丽君  王芳  张玉萍 《食用菌》2009,31(6):25-26
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黑木耳液体菌种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其适宜的培养基为麸皮10%,葡萄糖2%,玉米粉2%,KH2PO4 0.2%、MgSO4 0.1%,蛋白胨0.1%,VB1 10mg/L;适宜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装量150mL,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min,接种量10%。栽培试验表明,使用液体菌种做中间种既能缩短原种和栽培种制种周期,也能缩短黑木耳栽培周期,并能提高黑木耳产量。  相似文献   

12.
草菇菌种保藏效果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4株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 Fr.)Sing.]保藏菌种的肉眼和显微观察,按菌落和菌丝形态,将其分为气生型(正常)和匍匐型(不正常)两大基本类型。气生型又分为正常生长型和缓慢生长型两类。本实验观察到,所有气生型菌株的菌丝都粗而直,在PDAY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都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并出菇;而所有在PDAY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的都不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或生长缓慢细弱,或仅在表面生长),且不能出菇。所有匍匐型菌株的菌丝都细而多弯曲,在PDAY培养基和废棉上都生长缓慢,甚至不能生长,均不能出菇。凝胶电泳表明,与气生型菌株相比,匍匐型菌株多1-2条酯酶同工酶带,而缺少一条活性极强的可溶性蛋白带。实验结果表明,(1) 菌落形态特征可能是鉴定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第一特征,气生菌丝的有无可以作为菌株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2) 菌丝形态,包括粗细、曲直、分枝等是区别草菇菌种保藏后正常与否的微观特征;(3) 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带是鉴别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可利用的生化标志。上述特征和标志都与草菇菌种的商业性状,如发菌、出菇等,有明显的关系。对于这些生化标志尚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菌种保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食用菌菌种在生产和研究中的重要性,菌种保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主要的保藏方法有继代培养保藏法、矿油保藏法、蒸馏水保藏法、液氮保藏法和冷冻干燥保藏法等,本文对这些保藏方法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菌种冷冻保藏新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普通冰箱冷冻室对麦粒菌种进行冷冻保藏,其中用生石灰干燥的参试菌种成活率达到100%,干燥方法和冷冻方法均简便易行,因此具有普遍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木耳接种固体菌种从接种到菌丝长满需45~55天,而接种液体菌种只需25~30天,液体菌种应用于工厂化规模生产,不仅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可降低生产成本。根据技术集成试验结果提出安全高效的黑木耳液体菌种制备工艺,包括液体专用母种制作、摇瓶种制作、发酵罐液体菌种生产等,提出菌种质量检测与分析评价标准,并分析优势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个茯苓菌种斜面保藏、木屑管保藏和液体石蜡保藏效果比较表明,液体石蜡保藏法保藏时间可达4年以上,木屑管保藏法可达3年左右,斜面低温保藏法1年左右。3种方法保藏的茯苓8号菌种人工栽培,均能正常长出茯苓菌核。研究认为短期保藏茯苓菌种可选用斜面低温保藏法,长期保藏可选择液体石蜡保藏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黑木耳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最佳培养条件,以黑木耳品种"黑山"为材料开展研究.采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天数和摇床转速对黑木耳液体菌种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黑木耳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5 g·L-1、豆粕2 g·L-1、磷酸二氢钾0...  相似文献   

18.
对香菇、猴头菇、杏鲍菇和白灵菇四种食用菌的包埋菌种4℃低温保藏一年,对保藏后的菌株进行菌丝恢复培养,对生长速度、栽培料发菌吃料情况、液体菌种纤维素酶和漆酶对比观察,以传统试管保藏法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包埋法保藏的菌种,菌丝活力较为旺盛,菌种活力没有明显的衰退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付绍春 《食用菌》2009,31(5):31-31
介绍一种松口蘑菌种的保藏方法,保藏松口蘑菌株1年以上,可保持松口蘑菌株的活力,经转管活化的松口蘑菌丝的生长速度是传统保藏方法的3倍。此方法操作简便,是值得在菌根菌类菌种保藏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5个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栽培菌株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黑木耳栽培过程中4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胞外酶活性不同,但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着黑木耳子实体的生长发育,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纤维素酶(FPase)的活性逐渐增强,并在子实体成熟时最高,子实体采收后活性迅速下降;漆酶(LAC)、多酚氧化酶(POD)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较高,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酶活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