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采用改良的育种方法,结合人工春化加代、分离和抗耐病性鉴定,育成了高产、抗寒、耐病、耐盐碱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下同)优质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中双二号。其抗耐菌核病性与当前生产面积最大的普通油菜品种中油821相当,是当前国内外首报的强抗(耐)病双低优质品种。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元月审定并命名。同年,被农业部和国家科委列为我国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2.
杂23是利用雄性不育与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资源杂交、转育测交筛选和连续回交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2000多hm2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利用引进双低春油菜品种马努从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测交,并用亲本与完全不育的后代连续回交4代,获得稳定的PolimaC—MS105A和保持系105B;2001年用双低恢复系ZD4R(带有波里马不育细胞质)作母本与抗菌核病性较强的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98—1079杂交,获得F1,2002年以F1为供体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2003年获得67个DH系;  相似文献   

4.
油菜抗菌核病材料宁RS-1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RS-1由甘蓝型油菜军农1号、3-67、Midas、Wesroona及花椰菜和白菜型油菜灌县花叶等亲本复合杂交育成。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宁RS-1对油菜菌核病的相对抗病效果RRA和RRB分别为57.4%和55.7%,达到中抗水平;人工接种鉴定为低抗。利用宁RS-1为亲本,育成了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以及宁杂花叶等双低抗病杂交油菜新组合,在各级产量鉴定试验中均表现良好。宁RS-1还被用于油菜菌核病抗性遗传与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5.
适应机械收获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和回交方法育成的.种子含油量42.64%.芥酸含量0.68%,硫苷含量26.46μmol/g.该品种抗落粒性强,适合于机械收获.上海市油菜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46.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21.8%,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2009-2012年,利用菌核病田间人工病圃对当年参加全国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区试)的品种(系、组合)进行了菌核病抗性鉴定,以中油821为抗病对照,将参加区试的品种分为抗、感病两种类型,高、中、低抗和高、中、低感六个等级.本文对其中91份综合性状较好、连续两年参加了区试的材料(建议报审的材料)进行了菌核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91份材料中抗(耐)性品种仅有31份,并且全部表现为低抗;按参试区域,长江上、中、下游及黄淮组和早熟组的参试品种中抗(耐)性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37.5%、50%、28.57%和0;按类型,参试的10份常规双低类型材料中抗(耐)病品种有4份;81份杂交双低油菜品种中抗性品种所占比例仅为33.33%.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我国亟需加快油菜抗病育种的进程,培育更多适应性广、抗性强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利用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等栽培措施对控制油菜菌核病的作用。结果表明,品种 播期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不显著,选用抗(耐)病性品种和适当晚播可有效控制或避开油菜菌核病发生。合理密植可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8.
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中,采用复合回交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杂交工作量,压缩育种试验规模,提高选择效率,有利于解决黄籽、双低与抗性、丰产性、含油量、株型结构等性状间的矛盾。以204A×737,H2A×204B,3231A×613B,81008A×W5B等为基础材料,经4年以上的多亲本回交选育,已育成了系列黄籽双低两型系,所配黄籽双低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王华  代凤 《作物研究》1999,13(1):23-26
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中,采用复合回交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杂交工作量,压缩育种试验规模,提高选择效率,有利于解决黄籽、双低与抗性、丰产性、含油量、株型结构等性状间的矛盾,以204A×737,H2A×204B,3231A×613B,81008A×W-5B等为基础材料,经4年以上的多亲本回交选育、已敢系列黄籽双低两型系,所配黄籽双低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要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针对油菜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高产、优质二项育种目标,加强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在以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为主的育种途径上,开拓了油菜温敏雄性核不育新的利用方法,同时也进行了显性核不育的“三系”转育及利用研究,对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材料的选择,突出了抗(耐)病性和千粒重的改良,成功地育成了一批经济性状、育性性状,抗逆性状较好的育种材料,强优杂交组合的选育也取得明显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北等无霜期短的低温地区,处于农作物分布的边缘地带,一直只能种植当地形成的特早熟白菜型品种。要解决这类产区的品种优质问题,必需就地选育具有地方品种抗性的双低品种。 我们在白菜型早熟耐寒双低品种的选育方面,主要抓亲本选配、早熟性选择、耐寒性鉴定和品质筛选四个环节。早熟性选择以采摘早花角果为主,抗寒性鉴定在产区综合灾害性环境中进行。在生态亲本与品质亲本恰当组配的基础上,通过回交调整遗传成分,利用现代分析方法,筛选育成了一批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忍耐短暂零下温度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品系。把产区育种过程中选择压的运用,具体化为“在早熟群体中选双低,在双低群体内选早熟”这种两头挤的方式,驾驭着育种材料朝育种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于田间以种植感病品种病粒为感染行,并以田间采集的菌孢子进行接种的方法,对1984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和1988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与5个回交组合的F_1、F_2、F_3和B_1代抗感病性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大豆霜霉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F_1代抗病性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按3:1分离F_3代出现抗病系和抗病分离系,两类系的比例为1:2。F_1代与感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抗病与感病单株分离比例为1:1。F_1代与抗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切片分析了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在不同感病程度的甘蓝型油莱品种(系)上菌核病菌的侵染和扩展特性包括附着胞类型、病菌在组织内的扩展以及寄主的能动反应诸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4.
该品种是用高产多抗(耐)非优质油菜品种中油821为母本和高产多抗(耐)双低晚熟品种中双2号为父本在隔离区内自然选择受粉,并结合人工接种病害鉴定和多代自交、定向选育而成。中双4号具有双低、高产、多抗(耐)、熟期适宜、适应性广等优良遗传特性,是继中双2号后的一个强抗(耐)菌核病的双低良种,克服了优质高产、抗(耐)病、早熟的突出矛盾。该品种已成为长江上、中游区重点推广双低良种,1993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5.
高产双低油菜杂交种杂9706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系"杂交油菜杂97060具优质、高产、抗寒、抗病等突出特点,其不育系不育率稳定在98%以上,恢复系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在河南省优质杂交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 551.5kg/hm2,比第一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28.4%,比第二对照种非优质高产杂交种秦油2号增产13.1%,均达极显著水平.杂97060高抗病毒病,抗(耐)菌核病,抗寒性强.芥酸接近于零(未检出),硫甙含量26.80μmol/g,含油量43.84%.综合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育种攻关要求,适宜出口创汇和国内综合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末,双低甘蓝型油菜和双低白菜型油菜在国内外相继问世并推广应用。然而,双低芥菜型油菜在国内外尚属空白,至今未见报道。加拿大油菜育种家H·K·Love和G·Rakow等用只含3—丁烯基硫甙的印度芥菜与含低硫甙Branowski基因的白菜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并与芥菜型亲本回交,于1988年获得低硫材料。1989年,我们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选育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低芥菜型油菜新品种。1选育经过新油9号品种是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  相似文献   

17.
选育甘蓝型春油菜波里马不育胞质三系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青海春油菜生态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单,双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绝大部分能正常生长适时成熟,这些品种资源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测交和连续回交,大部分半冬性品种的回交后彻底不育,而春性品种的后代出现微粉。半冬性品种转有的不育系或恢复系与春性品种转育的恢复纱或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优势明显。今后春油菜区在马不育胞质三系杂种的选育,应用长江中游双低半冬性品种(系)转育的不育系与加拿大和欧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甘蓝型高产双低杂交油菜F1及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杂种与不育系,恢复系的酶谱类型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F1的酶谱不仅兼有父母的互补酶带,还具有各自的杂种酶带,为双低杂交油菜早期快速筛选优势组合和鉴定杂种真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摘     
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遗传 用一个抗性品种和两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小种2号遗传。温室条件下进行接种试验,F_1对该病的反应与亲本相同表明,抗性呈显性,由核基因控制。F_1植株同抗性亲本回交,对该病的反应与抗性亲本相同,F_1植株同感病亲本回交,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率为1:1。F_2植株的分离比率为3:1。本研究结果揭示,芥菜型油菜对白锈病小种2号的抗性为单基因遗传,可通过早期世代回交将抗性转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以第一轮和第二轮全国单、双低冬油菜区域试验的材料和育种经验为依据。论述了杂交育种是单、双低油菜育种的主要途径,并分述了正确选用亲本,采用回交、复交和加强选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