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8月份,笔者接连诊断了几家鱼病,发现造成大量鲢、鳙及部分鲤鱼死亡的原因是由一种碘泡虫大量寄生引起的。笔者现将此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供广大渔民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10日,笔者在大丰一鱼塘发现一例异育银鲫成鱼鲫碘泡虫病,现将观察到的症状报告如下:患病的异育银鲫头后背部肿胀,呈瘤状突起,手摸  相似文献   

3.
<正> 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草鱼的肠组织中,其大小只有几微米,碘泡虫的多数孢子由肠组织分泌的结缔组织包围形成孢囊,比较难分离和提纯。在研究该孢子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等试验中,必须备有大量纯净的孢子.为了满足上述的需要,作者试验得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此种方法不需任何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的方法,研究了鲫(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自然感染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rotundus)后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圆形碘泡虫后,在鲫的头部、鳃和体表能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孢囊,其孢囊为典型的3层结构:外层的结缔组织、双层质膜的外质以及各个发育阶段的孢子或营养体组成的内质。病理切片可见鱼体各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鳃丝粘连、肿胀增生;肝脏发生以肝血窦为中心的透明、空泡变性;肾小管内皮脱落,肾小球萎缩;肠道粘膜层脱落,肌层细胞肿胀病变;脾脏的含铁血黄素增多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袁圣 《海洋与渔业》2013,(12):64-64
病原或病因 洪湖碘泡虫(Myxoholus honghuensis)。 临床症状 被感染的病鱼眼球突出.咽部充血肿大,解剖开咽部可见肿大部化充满白色包囊。  相似文献   

6.
异育银鲫咽碘泡虫病组织病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病是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的大丰、射阳和滨海以及周边地区,引起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批死亡的一种黏孢子虫病,咽碘泡虫只特异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咽部组织内,为了阐明该病对鱼体的损伤作用,我们对不同患病时期的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和疾病中期的病理生理进行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疾病初期病鱼咽部略有轻度充血,咽碘泡虫以营养体阶段寄生在咽部黏膜下层的组织中,并开始形成由成纤维细胞包裹的小孢囊,其他组织器官无病理损伤现象;疾病中期由于小孢囊数量增加和囊内营养体分裂增殖并逐步发育为成熟孢子后体积增大,构成的大孢囊使咽部显著膨大,包裹小孢囊的结缔组织囊壁充血,逐步萎缩而变薄,成纤维细胞核固缩坏死,咽部黏膜层中的上皮细胞淡染、核固缩坏死,味蕾失去应有的结构,鳃组织细胞在鳃小片间严重增生,肾部分区域出现细胞坏死,肾小球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滴状玻璃样变性,肝、脾、肠和前肾无病理变化现象;疾病后期小孢囊囊壁、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组织细胞进一步坏死崩解,出现孔洞,成熟孢子、坏死组织和血液一并流出孔洞,病鱼肠腔中有许多来自坏死的咽部组织细胞和成熟孢子,其他组织器官病理变化与疾病中期相似。疾病中期病鱼的病理生理分析结果表明:病鱼红细胞数量和大小、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数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分别极显著低于健康鱼(P0.01),出现贫血;病鱼红细胞脆性、白细胞数、嗜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总胆红素、肌酐、尿素和乳酸脱氢酶分别都极显著高于健康鱼(P0.01);淋巴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健康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咽碘泡虫的寄生部位鱼咽部严重膨大堵塞口咽腔并引发鳃组织增生、肾的损伤和贫血等变化,进一步发展为咽部组织坏死破裂出现孔洞流血,导致病鱼无法摄食和呼吸困难等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王苗苗  张金叶  赵元莙 《水产学报》2021,45(9):1555-1562
为了鉴定感染鲤鳃的病原并分析其鳃部严重受损的病因,本研究运用形态计量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该致病黏孢子虫寄生于鲤鳃弓,孢子壳面观呈椭圆形或近圆形,缝面观呈柠檬形,顶面观呈橄榄形;孢子长9.2~11.8μm,宽8.3~10.5μm,厚4.4μm;拥有2个大小不等的水滴形极囊,2个极囊前端略微靠拢,大极囊长3.5~4.7μm、宽2.4~3.1μm,小极囊长2.8~3.8μm、宽1.8~2.6μm,大、小极囊极丝分别缠绕5圈和3圈;部分孢子后端可以见"V"形褶皱,但未观察到囊间突起、黏液被膜和嗜碘泡。18S rDNA与已报道的鳃基碘泡虫相似度达99.69%.因此,该寄生虫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数据以及宿主信息表明,该种为鳃基碘泡虫,属中国新记录。孢囊发生在病鲤鳃部传入和传出动脉之间。由于孢囊体积增大,传入和传出动脉受到压迫而变形、堵塞;鳃丝基部也因此发生机械性断裂;部分孢囊周围结缔组织受到破坏。孢囊破裂后,孢子浸润到周围组织。研究表明,鳃基碘泡虫的孢囊压迫主血管,破坏鳃丝,致使鳃丝血流不畅、供血不足,进而导致鳃呼吸功能丧失,是病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供的鳃基碘泡虫的形态、分子和病理数据可为水产养殖中鳃基碘泡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喉孢子病”的重要病原, 每年导致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隐性感染异育银鲫母本人工受精、实验室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 采用单管半巢式 PCR、荧光定量 PCR 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进行亲本、卵和幼鱼等环节的检测分析, 探究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是否存在经卵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 34 尾异育银鲫母本(A1~A22, B1~B12)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率达 50%~75%, 其中, 卵和伪鳃检出率高于卵巢组织样品; 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在隐性感染母本的卵巢、伪鳃、肾、脾组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前孢子生成阶段营养体; 实验室条件下阳性母本所产的卵经孵化和培育出的幼鱼 15 dph 和 30 dph 样品可以检出阳性(A1、A18、B8 和 B9);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 15 dph 幼鱼在伪鳃、鳃和肾脏组织检测出阳性信号。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存在经鱼卵传播途径;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疾病制定防控措施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粘孢子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已有很多文献记载。但新近培育出的建鲤感染椭圆碘泡虫的病例,目前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93年9月在兰州市青城联营渔场进行鱼病调查中,首次发现一例该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鉴定三棱碘泡虫的有效性,补充其生物学特征,实验利用现代粘孢子虫整合分类学方法,包括形态特征、寄生特性(宿主特征和寄生部位)及分子特征,对其进行重新描述,证实其分类有效性,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三棱碘泡虫专性寄生于草鱼鳃丝间,未在其他器官(肝脏、肾脏、肠道等)检获孢子。包囊呈乳白色,长椭圆形,长(2.4±0.3)(2.1~2.7) mm,宽(0.8±0.1)(0.6~0.9) mm。成熟孢子壳面观呈卵圆形,孢子后端未见"V"形褶皱,孢子外包裹有一层透明的圆形黏液膜,缝面观呈纺锤形,孢子缝面可见三条平行而突出的脊线;孢质均匀,孢子后端具有一个大嗜碘泡;成熟孢子长(10.3±0.4)(9.4~11.0)μm,宽(9.5±0.5)(8.7~10.9)μm,厚(7.4±0.5)(6.4~8.0)μm;两极囊等大,梨形,极丝7~8圈;组织病理显示,病灶鳃组织未出现严重炎症反应。BLAST比对发现,三棱碘泡虫与隐杆碘泡虫小核糖体RNA序列相似性最高(89.58%),但远低于种内序列相似性。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三棱碘泡虫先与寄生于鲤科鱼类的隐杆碘泡虫形成姊妹关系,再与寄生于胭脂鱼科鱼类鳃的诺布尔碘泡虫、微小碘泡虫及毕斯塔斯碘泡虫形成独立的鳃寄生碘泡虫分枝,表明宿主亲缘关系与组织趋向性在鱼类组织寄生碘泡科粘孢子虫系统演化历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本研究补充了三棱碘泡虫包囊形态结构、组织趋向性及分子数据,证实了其分类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异育银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常会导致池塘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因此,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洪湖碘泡虫18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组特异性引物,通过外引物组和单条内引物组合及条件优化,建立了洪湖碘泡虫单管半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临床应用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只有洪湖碘泡虫扩增为阳性,瓶囊碘泡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及异育银鲫肌肉样品等均为阴性;最低检测灵敏度极限为4.2 copy/μL;对疫区养殖池塘健康异育银鲫的卵巢、肾脏及脾脏组织样品检测发现洪湖碘泡虫阳性率分别为40%、32%和8%,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PCR。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应用于洪湖碘泡虫的早期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洪湖碘泡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快速检测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的方法,本研究根据洪湖碘泡虫ITS-5.8S r DNA基因序列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引物Mh F/R,建立PCR检测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特异性试验、灵敏性试验与临床检测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洪湖碘泡虫相应的基因片段,长度为479 bp,而对试验中其他9种粘孢子虫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最低能检测0.1 pg的虫体基因组DNA。通过临床样品检测,PCR方法比显微镜检测的检出率提高了19.5%。结果表明,该PCR方法特异、灵敏,适用于洪湖碘泡虫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米氏碘泡虫(Myxobolus miyairii Kudo, 1919)不同寄生部位和不同地理分布的株系差异和遗传分化情况。【方法】基于形态特征、组织向性、地理分布、18S rDNA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对米氏碘泡虫各株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米氏碘泡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米氏碘泡虫重庆株系1(鲶鳃腔膜寄生),重庆株系2(鲶肠寄生)和江西株系(鲶肠寄生)间相似度为98.6%~99.9%,遗传距离为0.000~0.01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米氏碘泡虫重庆株系2先与江西株系聚支,其形成的进化支再与重庆株系1形成姐妹群关系。【结论】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米氏碘泡虫并没有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而是依据寄生部位形成肠寄生支系和鳃腔膜寄生支系。宿主种类相同的条件下,较之于地理隔离,寄生部位差异对于米氏碘泡虫种群分化的影响更大。【意义】本文米氏碘泡虫各株系的比较研究及其结果,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该寄生虫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利用现行主流分类衍征,重新对荆州碘泡虫(Myxobolus kinchowensis)进行了详细描述,其分类特征如下:包囊圆形,寄生于鲫肌肉与肾脏,肌肉包囊大小(126.7±1.8)μm,肾脏包囊直径为94.2μm;两寄生部位各形态参数无显著差异,成熟孢子正面观呈梨形,缝面观呈纺锤形,含一大一小两梨形极囊;无明显囊间突起,孢子后端无褶皱,无粘液膜。组织病理显示在两寄生部位均未引起严重的炎性反应,且感染强度不高,推测该种对宿主无显著影响。基于18S r DNA进化分析发现荆州碘泡虫与寄生在肌肉部位的碘泡虫属种类聚为一个大枝,然后该大枝又根据地理位置远近分为北美枝、欧洲枝以及亚洲枝。通过形态比较研究以及分子分析可确定荆州碘泡虫为有效种,其寄主为鲫,寄生部位为肌纤维间和肾小囊。此外,两组织差异明显的寄生部位出现说明荆州碘泡虫相应的放射孢子虫在宿主鲫体内存在不同的发育与移行途径,而肌肉可能为其常规寄生部位,肾脏为其异常寄生部位,这种寄生部位的转移与宿主转变可能是粘孢子虫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福州地区开展金鱼病害监测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金鱼(Carassius auratus)咽部的粘孢子虫.为了明确虫株,本文以该粘孢子虫为研究对象,使用18S rDNA和ITS-5.8S 基因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分析.结果表明,虫株形态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相似,18...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采集曾发生过喉孢子虫病养殖池塘的 2 龄健康异育银鲫的鳃(丝)、伪鳃、中肾、头肾、 肌肉、脾脏、肝脏、卵巢、血液等 9 个组织器官, 采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分析了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率和相对感染强度。结果显示, 所采集的 30 尾异育银鲫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但鱼体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为 100%, 均为隐性感染个体; 各组织器官间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 除肌肉未检出外, 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伪鳃(100.0%)、卵巢 (83.3%)、鳃(73.3%)、脾脏(70.0%)、中肾(36.7%)、头肾(23.3%)、肝脏(10.0%)、血液(6.7%)、肌肉(0)。不同组织器官的相对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伪鳃(14.4349±70.0529)、卵巢(0.9556±1.5627)、脾脏(0.3644±0.7854)、鳃 (0.3339±0.2682)、头肾(0.2722±0.3761)、中肾(0.0379±0.1055)、肝脏(0.0019±0.0022)、血液(0.0012±0.0011)。研究表明, 洪湖碘泡虫可系统感染异育银鲫多个组织器官, 其中, 伪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 可以作为该病早期检测和疫病监测的首选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PCR检测结果发现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 % ~ 88.2 %;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 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对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引起池养异育银鲫大批死亡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等方面分析研究,发现该粘孢子虫主要特点是:孢子梨形,部分孢子后部外周包围有透明无色的膜状鞘和壳瓣底部内侧呈现1~6个"V"形缺刻,两个极囊大小不等,孢子前端内侧两个极囊间有一个细长的囊间突起,胚质中无嗜碘泡,孢囊大小10~25 mm,孢子长16.82±0.43(16.03~17.69)μm,孢子宽10.26±0.43(9.12~10.88)μm,孢子厚8.09±0.29(7.50~8.75)μm,孢子长宽比1.64±0.09(1.50~1.93);大极囊长8.66±0.25(8.25~9.16)μm、宽3.65±0.25(3.01~4.19)μm,小极囊长8.35±0.28(7.60~8.85)μm、宽3.58±0.23(3.09~4.11)μm,囊间突起长1.80±0.12(1.59~2.00)μm。特异性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口咽腔上颚的咽组织内、具有寄主和寄生在咽部的专一性,PCR扩增得到1 576 bp的18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Q726700。该粘孢子虫与相近的其它粘孢子虫比较,孢子长分别与白鲟碘泡虫(Myxobolus psephurusi)和扭曲碘泡虫(M.twistus)无显著差异(P>0.05),与M.ampullicapsulatus、M.wulii和鳙碘泡虫(M.aristichthydis)分别有显著差异(P<0.05);孢子宽和厚、极囊长和宽分别与M.ampullicapsulatus、M.wulii、白鲟碘孢虫(M.psephurusi)、鳙碘泡虫(M.twistus)和扭曲碘孢虫(M.aristichthydis)有显著差异(P<0.05);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显示,与M.ampullicapsulatus在同一个分支中,亲缘关系最近。从孢子形态学、寄主的特异性、寄生部位的专一性以及18SrDNA序列等特点综合比较分析,表明该粘孢子虫为一新种,命名为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 n.sp.。  相似文献   

20.
杨坤  翟凯旋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产学报》2022,46(6):1085-1093
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