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为鉴别品种,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将水稻条斑病菌接种在水稻剑叶上,根据病菌与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类型差异,将供试的75株条斑病菌菌株区分为13个小种群.大多数水稻条斑病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云南、贵州、四川3省菌株小种组成的比较表明:以小种C9为目前3省的共同优势种群;云南省小种组成多样,所有的小种均有分布,贵州小种类型有6、9、11、13,四川小种类型有3、4、6、7、9、11、12、13,小种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3个水稻主栽品种,于水稻孕穗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T型胞质(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如G新A等)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目前推广的13个主栽品种中,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个粳稻品种表现为高抗,5个籼型品种和1个粳品种高感条斑病。根据调查,在病区种植高抗品种完全可以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在多个生育期对多个强致病力细菌性条斑病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材料,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可靠抗源材料.[方法]以1100份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以高感病品种金刚30为感病对照,以5株强致病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为接种对象,采用针刺法进行多生育期、多个强致病力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重复接种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初筛获得14份抗病材料,占全部材料的1.27%.复筛获得9份具有中抗级别以上的材料,占全部材料的0.82%,其中有3份材料(RL6、RL9和RL14)在水稻的3个生育期对多株水稻细条病菌菌株具有抗性,尤其是RL6表现出对多菌株的广谱抗性,且抗性水平高;6份材料(RL2、RL4、RL5、RL8、RL11和RL12)在单个生育期对单株水稻细条病菌菌株具有抗性.[结论]获得3份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多生育期广谱抗性的材料,可作为重要的抗源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其中RL6可作为优质抗源优先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获得6份在特定生育期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抗性的材料,可作为候选抗源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4.
在历年测定的基础上,选择了从国内各地收集的28个水稻条斑病菌株,用针刺法接种在一套有鉴别力的水稻品种上,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条斑病菌株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反应大多表现弱互作模式,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品种IRBB5、IRBB7、IRBB3、IRBB21和JG30上致病力的差异,可区分成5种反应模式,分别为RRRRS、RRRSS、RRSSS、RSSRS、RSSSS.  相似文献   

5.
就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的接种方法、接种菌液浓度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抗性变异对品种抗性影响等诸方面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接种法和以病斑绝对长度作为病情记载标准、比用喷雾接种法以病部面积占全叶面积百分率作为病情记载标准较为准确。针刺接种法可以测定水稻品种对病菌的抗扩展能力;针刺接种的菌液浓度以9×10~8/mL个菌体为适宜。水稻品种对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随生育期的推进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选用 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 ,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 13个水稻主栽品种 ,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 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 ,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 (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 ,T型胞质 (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 (如G新A等 )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 ,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 ,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有关TALE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将改变水稻抗性品种培育策略。为此,本文对稻黄单胞菌-水稻互作系统中已知TALE效应蛋白与水稻中的已知或未知抗(感)病基因(R或S)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并就tale基因进化及对应水稻R或S基因发掘进行了分析。另外,文中还对以TALE为基础发展而来的TALEN技术遗传修饰水稻感病基因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利用TALEN技术可将高产优质但感病的水稻品种(材料)转变为高产优质兼广谱抗病的水稻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稻区采集病样、分离病原菌的基础上,获得形态差异明显的20株水稻叶褐条斑病菌,利用ITS序列鉴定其均为Nigrospora oryzae,由此推断Nigrospora oryzae为当地主要的水稻黑孢菌种群。此外,依据水稻叶褐条斑病的生物学特征,摸索了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该研究结果为抗水稻叶褐条斑病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抗病性是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果,病原菌系的分化研究是抗病资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前提。研究以水稻品种金刚30、IR24、IRBB21、IRBB14、IRBB5、IRBB4、五山丝苗等为鉴别品种,对来自广东地区7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分化测试,并开展了部分广东主栽品种对广东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菌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测试菌株可分为19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18(SSSSRSS)和C5(SRRRRRS),分别占25%、23.61%;强致病性菌系菌株C17(SSSRSSS)、C18(SSSSRSS)、C19(SSSSSSS)占测试菌株的27.78%,主要分布在广州、惠州、阳春、茂名、新会、广宁、雷州地区。测试18个广东主栽品种中,除新银占对测试的优势菌系C18(SSSSRSS)表现中感,其余的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严重危害水稻产量,但目前仍未发现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主要从抗性基因与抗病品种的筛选以及抗性品种的培育方面阐述了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的遗传育种研究。从生防菌的发现与利用以及抑菌活性物质的筛选综述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防治;介绍该病的化学防治,并在最后介绍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