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51—1953年用108夫品种进行了授粉方法数量及脱落子房的胚珠的胚胎学等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植株的混合花粉多量授粉时,在花柱内的花粉管发芽数较限量授粉和对照(自然授粉)的为多。2、采用限量授粉方法时,花粉管在胚珠的百分数较之混合花粉多量授粉和对照为少。3、混合花粉多量授粉照例对受精有良好的影响。而限量授粉则引起子房的大量脱落。4、花粉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受精作用。在试验  相似文献   

2.
一、杂交方法比较试验有性杂交育种是当前国内外茶树育种的主要途径。在杂交授粉方法上,各单位采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去雄套袋;有的不去雄,只套袋;还有的采用既不去雄,也不套袋的人工蕾白期授粉。在授粉时间上,绝大多数是去雄后即授粉套袋;但也有的认为柱头在茶花开放前未成熟,开放了的茶花即使去雄也不保险,所以采取先天去雄,第二天授粉。近年来,我们在杂交授粉方法和授粉时  相似文献   

3.
不同授粉方式的花粉密度分布与结实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空中花粉捕捉法测定了风机、竹竿、绳索等3种不同人工辅助授粉方式的田间花粉密度空间分布状态,并取样调查了其母本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风机授粉的田间花粉密度在母本穗层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均比竹竿、绳索授粉的均匀,母本异交结实率比竹竿授粉提高15.3%。本试验认为,采用风机授粉是今后人工辅助授粉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提高制种产量的有效授粉方式。  相似文献   

4.
保天祥  宋刚 《杂粮作物》2000,20(6):21-24
以成单19、SAU971和SC664为参试品种,在四川省喜德县海拔1700m的孙水河谷冲积土壤上进行试验,采用营养土软盘育苗,定向移栽,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化肥深施,防治病虫鼠害,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等配套技术措施。产量达15000kg/hm^2以上的有成单19和SAU971两个品种,其中成单19经有关专家验收达15235.5kg/hm^2,突破了原四川省高产记录(15157.5kg/hm^2,成单14)。  相似文献   

5.
实践证明:竹竿授粉较绳索授粉显著增产。那么,竹竿授粉采用哪种方式为好?根据一期父本制种采用大双行的特点和总结大面积杂交制种授粉的经验,我们认为应大力推广双向短竹竿授粉技术: (一)双向短竹竿授粉技术要点 1.工具:两根粗约2厘米,长约1.5米左右笔直光滑的竹竿。 2.方式:授粉者两手各握住竹竿中部,站在两行父本(大双行)中间,竹竿置于两行父本茎竿中上部,两手向两边用力推l走一步推一下。 3.时间和次数:在父本开花高峰时进行授粉,每天2~3次。 (二)调整与双向短竹竿授粉技术配套的群体结构 由于双向迈竹竿授粉技术能够同时向两个方向授粉…  相似文献   

6.
徐关印  刘海清  刘子英 《玉米科学》2006,14(Z1):121-122
针对玉米制种田对母本授粉不利的具体情况,采用人工摇动父本株授粉、人工采集父本花粉授粉、人工剪短母本苞叶、人工剪短母本花丝等方法,可明显提高母本的结实率,提高制种产量。这些方法简单有效实用,在玉米制种基地推广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单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杂交水稻制种授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6,(6):19-23
2012—2015年采用单旋翼农用无人机分别在湖南、海南、广东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对10个杂交组合父母本大行比制种,在不同自然风速条件下辅助授粉,通过田间花粉密度观测、母本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考查研究授粉效果。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6∶(40~60),单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的结实率和产量可达到甚至高于人工辅助授粉,说明单旋翼农用无人机可用于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促进制种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蜜蜂为设施栽培苦瓜授粉,以人工授粉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蜜蜂授粉座果率低于人工授粉;蜜蜂授粉能显著提高果实的VC含量;能提高果实的长度、横径和果肉厚,显著提高单瓜重,但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通过改进苦瓜设施栽培管理措施,蜜蜂授粉技术可作为苦瓜设施栽培的综合配套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东试早柚进行了授粉试验。结果表明:东试早柚异花授粉座果率明显高于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可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可食率、果汁率、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总糖含量,降低有机酸的含量,但是种子数量有所增加,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从好到差依次为: 东试早×ktk处理、东试早×泰农处理>东试早自然授粉处理>东试早网袋处理。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与假稻属间远缘杂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幼胚培养和延续授粉的方法,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高杂交成胚率和结实率,使水 与假稻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成功,常规授粉法的成功率为3.36%,延续授粉 成功率为8.56%,比常规授粉法的成胚率提高5.205并能获得饱满,结实率为0.86%,采用幼胚培养得F1绿苗31株,成苗率为18.235。  相似文献   

11.
旱地玉米施用有机肥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玉涛 《玉米科学》2003,11(2):086-088
7年定位研究在旱地土壤进行.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增强保水性能,改善土壤结构;连年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玉米根茬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施用化肥配施有机肥并根茬还田,对增强旱地土壤供肥、保水能力、提高玉米产量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总结2004~2014年间课题组在吉林省开展的田间试验及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肥效和校验试验资料,按土壤养分(播前耕层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10叶期0~9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对土壤进行分级,进一步结合目标产量,初步建立以根层硝态氮调控为核心的总量控制、分期实时实地精确监控的玉米氮肥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磷、钾肥恒量监控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为吉林省玉米合理科学施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洪军  彭畅  李强  朱平 《玉米科学》2010,18(6):106-109
利用多年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资料,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耕层养分供应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生产力的贡献优于相应化肥单施。单施氮肥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为68.9%,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单施氮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氮肥与有机肥配施(M2N)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94%,单施化肥(NPK)处理土壤生产力贡献率较平缓,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优于单施化肥。多年不合理施肥,N、P、K养分的供应能力逐年降低,尤其以N素最为明显。化肥配施有机肥比单施化肥能更好地提高土壤养分可持续指数。  相似文献   

15.
钾肥对砂质潮土夏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砂质潮土上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与钾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夏玉米产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钾素积累量均增加,要保持土壤速效钾平衡,钾肥用量应达150kg/hm2以上。相同施钾水平下,分次施钾的增产增收效应、钾肥当季回收率均显著高于一次基施肥处理。从钾肥的增产增收效应、钾肥当季回收率、土壤钾素平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施钾量225kg/hm2分次施用时效果最好,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可增产1026kg/hm2,钾肥当季回收率为45.9%,并实现土壤速效钾的盈余。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适合河南省花生产区磷与有机肥合理的配施比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磷用量(45、90和135 kg/hm2)与有机肥用量(0.75、1.50和2.25 t/hm2)配施对花生产量及磷素吸收、土壤Hedley各磷素形态含量与分配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磷用量下,与2.25 t/hm2有机肥用量相比,0.75和1.50 t/hm2有机肥用量下,花生产量显著提高8.2%~11.8%,地上部干物质重显著降低17.1%~64.3%;相同有机肥用量下,增施磷肥显著增加花生地上部生物量,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花生不同部位磷含量对磷与有机肥配施的响应表现为,中高量有机肥和磷肥处理分别显著高于低量有机肥和磷肥处理,而中量和高量有机肥、磷肥处理间差异因植株部位不同而异。土壤不同磷组分对磷与有机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活性磷组分(H2O-P和NaHCO3-Pi)和中等稳定性磷组分(NaOH-Pi和NaOH-Po)含量随磷肥与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稳定性磷组分(HCl-P和Residual-P)随磷肥与有机肥用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有机肥和磷肥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不同,增加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但增施磷肥抑制土壤磷酸酶活性。综合而言,磷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花生各部位磷素含量、土壤活性磷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过量施用有机肥和磷肥均可造成花生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还不利于提高花生体内磷含量。本试验条件下在施用45 kg/hm2磷肥基础上配施0.75~1.5 t/hm2的有机饼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花生系统磷素营养,促进花生产量提高,可在豫南砂姜黑土花生种植区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吉林省东、中、西3个区域51个县(市)的3 060个农户的实证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投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量为245~655 kg/hm2,其中东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1.0%、29.4%和34.6%;中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8.9%、21.9%和39.2%;西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41.7%、62.1%和74.3%。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区域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1、41.9和38.9 kg/kg,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10.0、108.1和94.4 kg/kg,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02.5、103.4和83.0 kg/kg。吉林省氮、磷、钾肥在减肥增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作物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河南小麦/玉米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于2010-2012年在高、中和低三种土壤供钾水平的试验点,研究了施钾量及施钾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上施用钾肥,玉米分别增产4.76%~12.49%、7.56%~16.08%和7.01%~22.61%;小麦分别增产6.87%~13.87%、11.19%~18.57%和18.71%~27.49%。在不同供钾水平土壤上小麦钾肥利用效率均高于玉米,钾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高钾点>中钾点>低钾点,高钾点钾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低钾点的农学效率较高;当施钾量为90、135 kg·hm-2时,小麦和玉米均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施钾量为45 kg·hm-2时,玉米以底施较好,小麦以追施较好。低钾和中钾点在施钾量大于45 kg·hm-2时,基本就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高钾点则在施钾量大于90 kg·hm-2时土壤钾素才有盈余。综合来看,高、中和低钾点适宜的钾肥用量分别在45、90、135 kg·hm-2左右,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氨化作用的变化,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分析了长期施肥对黑垆土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连作下,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其中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效果更明显。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最多(7.53×108个·g~(-1)),是不施肥处理(CK)的189.2倍,氨化作用强度最高(1.49mg·kg~(-1)),较CK增加55.0%;其次为单施有机肥、氮肥配施有机肥和磷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其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均显著高于CK。在苜蓿连作下,与CK相比,单施磷肥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均明显降低,降幅分别为99.5%和49.7%。因此,黄土高原黑垆土区小麦连作时,长期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土壤有机氮的转化作用,增强其供氮能力;苜蓿连作时,长期单施磷肥可减弱土壤有机氮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郑单958、先玉335、郑单538、豫单606这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西平县试验基地,通过2015、2016年的大田试验探讨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河南省砂姜黑土区玉米丰产高效精准施肥问题。研究表明,各玉米品种之间因基因型差异,对养分的肥效特性不同,进而造成玉米产量的差异。根据各品种的肥效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因种施肥,郑单958和先玉335主要以钾肥为主,豫单606主要以补充氮肥为主,郑单538主要以磷肥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