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生态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着程教学内容落后于学科的发展、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程考核缺少科学性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紧密融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改变。基于"互联网+"背景,探索了"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构建教学共同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三是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四是利用网络后台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有75%的学生能够主动上台分享他们的学术观点,演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期末试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提高了对"森林生态学"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对热点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2.
"林火生态学"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消防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少综合实践教学等问题。近年来,"林火生态学"课程教研组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林火生态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在理论教学方面,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实践教学方面,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引导学生开展基础和创新实验。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强化综合实习训练。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协调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的"生态学"课程为例,分析了"生态学"课程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从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运用视频、书籍等资料辅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对"生态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改革实践,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了浓厚的生态学学习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植物逆境生理生态"课程是林学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与林业实际生产密切相关。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课时少、实践环节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结合甘肃农业大学林学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国内外有关植物逆境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现代植物逆境生理生态的研究方法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二是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三是构建课程教学团队,由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任课教师开展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解决林木生产和林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课程知识体系,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湿地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内容丰富、研究进展迅速和实践应用广泛的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湿地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馈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植物发育生物学"是植物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少适合的教材、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教材、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3方面探讨了"植物发育生物学"课程优化措施:首先应选择适合林业院校的教材;其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第三,应改进考核方式。经过课程优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林业院校开设"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与优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了启发式、课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了单一的考核形式,初步建成了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体系,实现了以应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知识解决森林病理学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地方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是介于生态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景观生态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风景园林、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地理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定位不明晰、实践教学缺乏、考核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措施: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其次要实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第四,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改革,提高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态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自然科学,对解决宏观森林生态学的微观机制问题,探索林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的"分子生态学"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的途径。"分子生态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实验教学环节;二是教学学时偏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课程改革应该首先增设实验课程,并安排充足的学时;其次,按照本科人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第三,加强教材建设,以满足林业院校教学的需要;第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组织、实施和评估教育的一种范式。对大学的课程教学而言,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适用于教学规模较小、具有一定限制性和准入条件的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湖北民族大学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课程考核与评价等5个方面,对"普通生态学"课程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设计与实践。一是明确了"普通生态学"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为: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能够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生态恢复、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包括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生态学概述)、生态系统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6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即围绕预设主题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课堂讨论,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等3个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重点讲解相结合、将线上学习和考核与线下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构建由12个环节构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评价机制。最后,以OBE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评价基础上,根据学习成果达成度,反思学生学习成果未达成或不理想的原因;并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进行再构建,以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打造一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湿地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培养湿地领域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当前,"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课程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二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性。基于此,提出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在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预设专题研讨环节,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其次,在加强实习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设课程实验的展示与汇报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最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锻炼平台。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形式4个方面阐述了"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积极思考,从而推动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针对"植物生态学"课程传统的"课堂授课+课后练习"教学模式产生的诸多弊端,结合"植物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多媒体知识资源,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开展该课程教学活动。通过课前教学视频以及课堂上对重要知识点的探讨和讲解,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态学问题;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调动学生课前和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4.
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培养具有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脱节、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核心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应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案例式教学,增加专题讲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考核方式应采取期末笔试结合自主学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与作业完成情况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要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完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能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应明确学科定位,契合专业特色和国家生态建设需求。具体的教学改革举措包括:(1)优化和夯实理论教学,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推进生态学类课程特色教材建设。(2)强化和整合实践教学,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3)促进生态学类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改革,夯实了学生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增强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园林专业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也是农林、师范等院校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时数减少、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探讨了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首先通过引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开展在线互动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其次,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优化实验项目,采用全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景观类课程的发展历经"植物造景""花卉应用""花卉应用设计""种植设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更迭。目前,植物景观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合、与"园林设计"课程衔接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优化的途径:首先,明确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其次,细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第三,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衔接。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优化后,课程教学内容的架构和教学方法的组织逐步走向成熟,教学研究的发展开始专注于模块化建设,有利地推动了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树木学"是林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野外实习时间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从网络教学、室内与室外联合教学、植物识别比赛3个方面丰富"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其次,在强化植物分类学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树木的认知能力;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野外实习时间。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树木分类的实战技能得到提升,"树木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传统的以掌握施工图编制技能为终极教学目标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风景园林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组基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观提出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同质化"、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授课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课程教学研究组提出从以下方面入手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一是明确以培养具备"大工程观"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色;二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由认知性实践、启发性实践、参与体验性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尤为重要。针对"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的差异,教师应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性地运用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法及创建实验短课等多种启发式和交互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辅助运用现代化互联网科技手段,以及革新课程的考核模式等探索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