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具粘果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黑麦(AABBDDR和AABBDDRR)和1R小麦-黑麦附加系的研究,证明1BS对Ptg基因表达无抑制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染色体工程手段创造既自花结实又能诱导单倍体的异质品系的方案,为利用外源细胞质获得的大量单倍体进行小麦的单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几个具普通小麦细胞质的1B/1R易位系的研究证明,Ptg基因在普通小麦细胞质背景下也可以表达,但外显率很低。  相似文献   

2.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多方面。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被应用于杂交小麦中雄性不育体系的建立,诱导单倍体以及对小麦诸多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成为小麦品种改良中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本文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选育多种细胞质的小麦品种是一项改变小麦品种细胞质单一化的具战略意义措施。核质杂种小麦的核基因是纯合的,后代不再分离。可作品种一样连续使用,而不像杂种小麦那样只能利用F1代。核质杂种小麦NC3号、NC4号和NC37的系谱是,Aegilops sgvarrosa/中7901×3丰抗13×6,缩写为(Ae)丰抗13或(D)丰抗13。即……  相似文献   

4.
1B/1R与非1B/1R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与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光合速率及SOD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T.spelta1BS染色体导入使非1B/1R类型小麦比1B/1R类型不易产生单倍体,农艺性状中除株高具明显优势外,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抗病性也无明显差异;非1B/1R的K型不育系光合速率高于1B/1R类K型不育系;1B/1R和非1B/1R类型不育系的SOD活性的变化差异较小,均呈下降趋势,保持系差异较大。非1B/1R类型和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均为二核期到三核期。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加倍新技术小麦染色体加倍技术是小麦单倍体育种和远缘杂交的重要技术措施。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后可获得纯合二倍体,用作遗传研究或筛选优良品种。远缘杂交F1染色体加倍后,可获得异源双二倍体,创造新物种或用农艺性状好的亲本回交,选育具外缘优良基因的新种……  相似文献   

6.
魏亦勤  李红霞  刘旺清  张双喜  裘敏  王存忠 《种子》2006,25(10):78-79,82
具有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K、Ven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普通小麦的核质互作及细胞质的不良效应较低,在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上最有价值和利用前景,试验针对西北春麦区生态条件,直接引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Ven、K质113/1R易位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利用西北春麦区现主栽或新育成的春麦品种(系)作为广泛测交的测验种,应用于春性杂种小麦。结果不育系表现育性稳定,细胞质效应小,春性较春麦品种弱,生长发育快,株高较接,丰产性较差。因此,今后生产应用应转育丰产性好的春性Ven质和K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测交筛选高恢复性恢复系。  相似文献   

7.
两种不同类型K型细胞质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研究利用,分别从细胞学、单倍体发生频率和剪穗后自交结实率三方面对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非1B/1R类型)A731、A732、A733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易位系k3314A的根尖细胞含有2个随体染色体,YS型温敏不育系A732含有4个随体染色体;1B/1R型不育系K3314A有较高的单倍体频率发生,而YS型温敏不育系A731、A732、A733极少有单倍体产生;正季分蘖穗两种类型材料均不结实,1B/1R型K3314A的再生分蘖穗仍不结实,而YS型温敏型不育系A731、A732、A733的再生分蘖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交结实现象,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6.042 5%,17.355%和10.525%,表明1B/1R型不育系K3314A为稳定的非敏感型不育系,YS型不育系A731、A732、A733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育性转换由不育转换为可育,再生分蘖孕穗期(5月下旬)较正季分蘖孕穗期(4月下旬)的主要气象因子日长和气温均明显增加,说明YS型不育系A731、A732、A733的育性转换主要是由温光条件的明显改变而引起的,因而他们具有温光敏感特性.这些研究为选育优良温敏不育系,促进YS型温敏不育系在两系杂交小麦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 要: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2,4-D适宜的点药时间为6-36小时;适宜的2.4-D药液为 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0C为宜。本文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种子发芽法和室内穗上发芽法,分析比较了不同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及杂种F_1的穗发芽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对穗发芽抗性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效应,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适宜的2,4-D点药时间为6-36h;适宜的2,4-D药液为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为宜。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11.
粳稻品种中掩盖光敏核不育性的主效恢复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明华  李泽炳 《作物学报》1995,21(1):95-101
1989—1991年分析了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分别与农垦58s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F_1、F_2和BCF_1群体在武汉(30°30′N)自然长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其中,农垦58s是从农垦58群体中突变产生,农垦58s(R)是从农垦58s群体中突变后育成的稳定可育品系,1149是从农垦58s与粳稻品种农虎26杂交F_2中的低可育株选至F_10的稳定可育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粳稻品种或品系中,共有两个独立遗传的显性主效恢复基因,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互相印证;但农垦58s(R)可能不是农垦58s原位回复突变产生,而是农垦58s另一对隐性主效基因突变所致。农垦58s光敏核不育的主基因型标示为m~(ph)m~(ph)r_f~(ph)r_f~(ph),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的主基因型相应标示为m~(ph)m~(ph)r_f~(ph)r_f~(ph)、m~(ph)m~(ph)R_f~(ph1)R_f~(ph1)和m~(ph)m~(ph)R_f~(ph2)R_f~(ph2),M~(pn)与R_f~(ph1)或R_f~(ph2)为非等位基因,R_f~(ph1)和R_f~(ph2)为复等位基因。M~(ph)表现为完全显性,其表现型为可育;R_f~(ph1)和R_f~(ph2)均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其表现型为部分可育,但两者育性恢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还对农垦58s与农垦58s(R)正、反交F_1育性很低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北京果园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种群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探明北京地区主要果树的肥力水平,应用田间土壤取样方法,对苹果、梨、桃和葡萄三种不同产量品质水平(高、中、低)果园的土壤理化性状、营养水平和微生物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1.06~1.60 g.cm-3,不同树种差异不显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81.47~238.83 mmol.kg-1,苹果、桃、葡萄园显著高于梨园,同一树种的高(H)、中(M)型果园均高于低(L)型园;土壤pH在7.39~8.55间;有机质含量7.34~19.50 g.kg-1,不同树种差异不显著,同一树种的H园高于M、L园;全氮0.41~1.09 g.kg-1,苹果、桃和葡萄园显著高于梨园,同一树种H园高于M、L园;速效磷14.54~185.50 mg.kg-1,速效钾99.77~267.50 mg.kg-1,不同树种及不同类型果园间差异均不显著;有效铁、锌和硼含量分别为4.78~33.42mg.kg-1、0.97~10.54mg.kg-1、0.19~0.58mg.kg-1。四种果园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0.45×107~1.23×107cfu.g-1,苹果园最高,梨园最低;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不同树种果园土壤营养水平(Pi)顺序为苹果(0.71)>葡萄(0.58)>桃(0.54)>梨(0.31),同一树种为H>M>L。综合分析,北京果园土壤营养和微生物种群总体状况为土壤pH偏高,有机质和全氮缺乏,磷钾比偏高,有效硼不足,土壤微生物总量偏少等,为北京果园土壤改良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稻米品质3个粳稻和4个籼稻按完全双列模型设计进行杂交,配组了24个籼粳杂种一代F1,对其主要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研究。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均接近粳稻品种,与籼稻无关,无胞质效应;整精米率差异很大,但大多介于籼粳双亲之间,并且随粳稻亲本不同,其胞质效应表现不一致。外现品质中垩白度和透明度,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而垩白率多倾向于亲本的高值。  相似文献   

14.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新资源食品中的硒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食品中硒的测定方法;检测新资源食品芝麻叶、野生四叶参、野生菜葛根、野生葛花及桑蚕蛹中的硒含量。用1mg·mL-1硝酸镍为基体改进剂,加入体积分数为0.1%TritonX-100和0.5%硝酸(1∶1),以改善样液的表面张力。用HITACHIZ-5000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全自动进样方法进行硒含量测定。石墨炉采用光控升温方式,硒的灰化温度按程序升温方式进行,程序升温分为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该方法的测定限为18.6μg/L,精密度为3.26% ̄9.29%(RSD),加标回收率为92.1% ̄108.8%。该方法具有测定简便、快速和准确等特点,可作为食品中硒含量测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类型的水稻不育系进行了幼穗培养, 在红源A、 包源A和W6154s中, 共获得了10例雄 性不育变异株, 水稻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 典败、 圆败和染败四种类型。 发现了不育 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现象。 对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有CMS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测交和回交, 有的变异株其 恢保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天然酚类化合物百里香酚、和厚朴酚与化学合成杀菌剂百菌清、啶酰菌胺混配的增效作用,筛选出能够防治灰霉病的混剂,本研究将百里香酚、和厚朴酚分别与百菌清、啶酰菌胺以不同比例混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并将Bliss法、Mansour法和孙云沛法结合,以优化筛选方案,评价混剂的联合毒力。实验结果表明:将Bliss法、Mansour法和孙云沛法结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筛选工作量,且准确率较高;百里香酚和百菌清以质量比5:1、2:3、1:5和1:10比例混配,和厚朴酚和百菌清以质量比10:1、5:1、3:2、2:3和1:10比例混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和厚朴酚和百菌清以10:1比例混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明显,其CTC值为309.15,以1:10比例混配时抑菌活性最高,其对B. cinereaEC50为0.29 mg/L,高于杀菌剂百菌清。因此,将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是筛选杀菌剂混剂配方的合理方案,天然酚类化合物百里香酚、和厚朴酚与百菌清以合理比例混配所得混剂具有防治灰霉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筛选到2个矮秆突变体s1-46和s1-96。突变体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分别为野生型的44.7%和55.9%,且叶片直立,穗粒数减少,籽粒变短。暗处理时,野生型的中胚轴伸长,但突变体的不伸长,说明突变性状与油菜素内酯(BR)相关。外源活性BR处理后,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叶夹角均变大,根长均变短,表明突变基因与BR的生物合成相关。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通过与籼稻品种Dular杂交构建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40.9 kb范围内。测序表明,该基因与参与BR生物合成的D2基因等位,其中s1-46第305位的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成亮氨酸,而s1-96第370位的甘氨酸突变成谷氨酸。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古蓬和水浪两个种源区的马尾松天然林中共85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个多态性引物,对这85个马尾松个体进行PCR-ISSR扩增,其中古蓬47个样品三个组共检测到19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177个,水浪38个样品两个组共检测到168个多态位点。对两个种源马尾松采用POPgene 32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古蓬马尾松天然林群体内,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4.35%,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278,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2765;而水浪种源的马尾松群体内,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4.38 %,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190,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3510;表明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古蓬马尾松组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481,水浪的为0.0363。表明马尾松的主要变异存在于组间,古蓬3个组的基因流为9.8877。水浪两个组的基因流为13.2643,表明基因流不是引起马尾松组间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粳稻品种4502与广亲和品种间杂种F1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勇  杨振玉 《作物学报》1998,24(5):590-594
利用9个籼、粳稻品种,7个广亲和品种,配制单交F1、回交及三交组合,研究了粳稻品种4502与广亲和品种间F1不育性的遗传。根据与品种4502杂交F1的亲和性,可将参试的广亲和品种分为两组,I组是4502亲和的品种,如Dular和02428;Ⅱ组是与4502不亲和的品种,如热研1号、Moroberekan和CPSLO17。回交和三交组合的育性分离表明,4502和Ⅱ组广亲和品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受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