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拉萨半干旱河谷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藏川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含量的影响,为拉萨半干旱河谷科学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09在拉萨达孜县章多乡半干旱河谷造林地,选择覆石头、覆膜、覆秸秆、覆鸡蛋筐和使用保水剂措施下种植的藏川杨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未采用任何措施的造林地为对照,对不同造林措施下土壤的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酶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造林措施下,林地不同土层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含量和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林地,其中增幅最高处理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较对照增加24.4%,45.1%,226.3%和181.5%,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分别较对照增加34.4%,194%,1 655%和658.5%,但在不同土层中未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不同造林措施下,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林地,增幅最高处理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79.8%,375.3%和111.5%,各处理土壤中的微生物均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结论】采用不同的造林措施进行藏川杨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微生物数量增加及酶含量增强。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拉萨半干旱河谷采取覆鸡蛋筐和使用保水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泛应用的缝植法造林方式也存在窝根和深度不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造林质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探索了5项技术措施,包括植苗前准备合理工具植苗锹;苗木蘸浆要合格;认准地径特征和规律;植苗中采用五步缝植法植苗技术;施工管理方面从培育人做起,坚持“四勤”工作方法。这5项技术措施应用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造林中,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长期以来干旱地区杨树春季造林质量不高问题,进行了春季不同时间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1)在干旱地区,随着春季造林时间的后移,其林分的成活率、保存率、萌蘖率、1级木和林木生长量递减,并且树冠结构的各项指标和叶量分布指数及叶面积指数也随之递减,而萌蘖度(P值)和3级木递增;(2)在干旱地区春季造林时间以4月1日~15日为宜;(3)在干旱地区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适宜的土壤含水率应在17%以上;(4)环境因子与萌蘖率、保存率和成活紧密相关的排序依次为气温、地温、甘蒸发量、土壤含水率;萌蘖率与树冠各项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排序为叶量分布指数、叶片数、枝条数、树冠长度、冠幅、枝下高、叶面积.  相似文献   

4.
不同集材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常见集材方式(拖拉机、索道和滑道)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拖拉机集材严重改变了土壤的硬度、容重和通透性,使伐区有机质含量下降10.4%;②索道集材的主沟内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3.7%和3.614%,主沟外变化很小;③各类滑道对土壤的影响以塑料滑道最小,土滑道最大。为了减少集材作业对土壤的侵害,文章提出一些减少土壤侵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林业资源对于环境的改善及生态的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林业生产十分重视,加大营林造林的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了营林造林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于影响营林造林质量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若要提高造林质量,造林整地是基础,苗木要保鲜,栽植要精细,浇水是关键,幼林抚育要跟上,责任制度作保障。  相似文献   

7.
8.
基于核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新安  王云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355-4357
针对传统主成分分析处理非线性问题的不足,采用基于核主成分-聚类分析的评价方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并分类。先利用核主成分分析剔除原始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和信息重叠的指标,再利用得到的主成分代替原来的评价指标,对土壤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客观,可为土壤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工程造林方面的技术已经逐步趋向成熟,同时,为了保护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工程造林的技术与质量层面做出一定的改善。本文就目前东北地区工程造林的质量问题做出了研究与探讨,以提高工程造林的整体质量并落实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影响国有林区造林质量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通过分析影响国有林区造林质量的因素,提出只有针对影响造林质量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才能使国有林区的造林质量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域森林抚育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及速效钾6项土壤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0种林分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林分的pH值和主要养分指标分别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上升与下降,且表土层与其它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pH值介于4.71与6.35之间,而各营养指标的最大值至少约为最小值的4倍; 2)各土层pH值、有机质+氮和磷钾3种主成分得分最低的分别是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侧柏林;3)各土层综合得分排在前2名的都是灌木和白蜡林,而最低的分别是表土层的黄栌林和其余土层的樟子松林;4) 林分土壤质量优劣为:白蜡林>灌木林>糠椴林>栓皮栎林>华北落叶松林>侧柏林>油松林>黄栌林>五角枫林>樟子松林。其中,油松、五角枫和黄栌林的总体质量低且各养分都较缺乏,樟子松林的有机质和氮较缺乏,而侧柏和栓皮栎林磷钾较缺乏。因子分析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可用于土壤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比较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土壤肥力质量,探索更加合理的配肥模式,为核桃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共设置5种配肥模式: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T1);3)化肥配施有机肥(T2);4)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T3);5)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T4)。在核桃成熟期,对不同配肥模式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0~60 cm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T4处理的土壤全N、全P含量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硝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最高,分别是CK处理的1.60、1.31、1.49、1.27倍(P<0.05);在50~6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硝态N含量最高,较T4处理高了29.67%(P<0.05);在10~2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铵态N含量最高,是CK处理的1.43倍(P<0.05);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30~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EC值最高,是CK处理的1.11倍(P<0.05)。2)在5~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N、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在0~5、5~1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得分为正,且高于下层;T4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的整体养分水平,防止N素损失及P、K的固定,具有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森林多功能经营背景下,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评价可以帮助林场确定视觉景观高质量区域,以保护视觉景观,避免其与森林经营之间的冲突。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对象,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DEM等数据,基于GIS的空间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森林视觉景观质量(FVLQ)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可视性、风景质量和视觉吸收能力3个一级指标,以及视觉几率、距离区、独特性、自然性、多样性、坡度、坡向、高程、植被丰富度、与水体的距离10个二级指标,并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制图。结果表明,塞罕坝森林视觉景观质量(FVLQ)高、中、低区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1%、36.5%、59.4%;高FVLQ区域在坝上高原不仅集中分布在景点及其周边、游憩道路两侧,还包括一些远离道路和景点的区域,如头道沟至七道沟区域;在坝下山地则分散分布;总体上高FVLQ区域的面积随着与景点和游憩道路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研究建立了景观尺度上的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确定以视觉景观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多功能经营区域边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林业资源是珍贵和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脆弱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和污染问题的加 剧,林业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更加凸显。林业资源依赖于每一棵树木的良 好生长。只有从根本上重视营林造林,才能提高我国林业资源的总体面积和成林率。当前我国造林 营林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本文以营林造林中的不同方式方法应用为研 究课题,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该项工作基本状态以及存在问题和不足,对造林营林工作中应用科学化 现代化的造林方法提出了思考建议,旨在为推动我国营林造林工作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为居民小区景观林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内14个居民小区为研究样地,以150个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林内景观质量的平均胸径、林下灌草覆盖度等17个指标构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特征指数,建立林内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居民小区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主要取决于林木个体大小指数、景观色彩指数、景观垂直结构指数、景观近自然指数、林木个体空间指数和景观林木密度指数等林内景观特征指数。清晰的树木冠形和干形、整齐的林相、强烈的林分色彩对比、高比例的多季相树种和较高的林分自然程度均有利于提升林内景观质量。以林内景观美景度为因变量,林内景观特征指数为自变量建立美景度与林内景观质量指数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模型拟合度较好,适用于居民小区四季景观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科学地营建高质量的居民小区景观林过程中,应注重彩色植物和多季相树种的使用。增加景观林的层次丰富性,通过控制密度和树种组成营建近自然的林分是建设高质量居民小区景观林。  相似文献   

16.
宁夏泾源县2009年造林主要是以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工程及苗木产业的建设为主。对造林质量评价和分析、主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以矸石山立地条件下树龄为10 a的刺槐、火炬树、白榆、中国沙棘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植被( CK)共5种恢复模式下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测定的14个土壤属性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选取敏感性指标,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继而用TOPSIS法对不同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改良效果进行多目标评价。 PCA分析剔除了Pb、Cd和脲酶等3个指标,建立了包括Cu、Cr、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pH、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O层厚度以及直径<2 mm粒级含量等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 TOPSI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对矸石山土壤质量改良均有显著效果,其Fi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白榆(0.70)、刺槐(0.62)、火炬(0.60)、中国沙棘(0.55)、CK(0.23)。  相似文献   

18.
漆树林5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树种配置对漆树纯林改造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陕西平利县漆树5种不同种植模式(漆树纯林、漆茶、漆玉、漆针、漆竹混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模式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并基于RDA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综合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5种模式土壤pH值、持水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海拔差异以及林下枯落层厚度不同所造成;有机质、水解N、有效P、全K含量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林龄和人为整地有关;5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0.5,其中漆茶混交林最高,为0.71,说明漆茶混交具有较强的土壤改良能力。漆茶配置模式既能提高漆树品质,又能改良土壤,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秦巴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改进营造林成效人工调查方法和现有遥感监测方法的局限,研究不同分辨率、不同地域条件、不同造林年限的营造林成效遥感监测效果。选取南、北方各1个具代表性的行政县为研究区,以生长1~5 a的营造林小班为对象,采用涵盖中、高分辨率的5种遥感影像,从不同分辨率的适用性、不同造林年限的保存状况监测、NDVI成林状况监测、造林前地类监督分类4个方面对营造林成效进行监测,并通过地面调查验证监测精度。结果表明:1)宜采用与营造林小班面积相适应的分辨率进行遥感监测,建议营造林小班平均面积<2 hm2的地区选取2 m或更高分辨率。2)相较于北方,南方营造林保存状况随造林年限增加上升较快,遥感监测保存率易偏高。3)NDVI成林状况遥感监测总精度达87.5%,北方精度高于南方3.2%,原因是南方易受到杂草杂灌的干扰。4)造林前地类监督分类总精度达72.7%,北方高于南方14.3%,原因是北方地类完整单一,易于识别。5)营造林成效采用遥感监测,成本仅为人工调查的40.2%。营造林成效遥感监测在监测效果和精度上能够满足调查需要,监测成本也较人工调查有很大优势,可作为营造林成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