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南秦巴山地立地条件复杂,降水量对飞播成苗效果作用表现各异。在汉中和安康降水量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商州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成苗效果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连旱频发掩盖了年降水量的作用,使商州油松成苗效果与年降水量无显著性相关。冬季土壤表层结冻导致油松幼苗生理缺水使成苗效果与月降水量呈负相关。春季林木开始生长,对水分需求增加,而降水量少,成苗效果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植被和土壤类型差异导致相关度产生地域变化。造林成苗效果与3月和5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4月降水量相关不显著。暴雨和伏旱发生频次及强度是盛夏季节油松成苗效果与降水量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成苗效果与6月降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8月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因秋季多雨,土壤水分满足苗木生长,成苗效果与降水量多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年降水量,而且与当地降水量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当地降水量范围内,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拌种处理的模型值均大于对照,证明RPA拌种能提高单位降水量的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且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2.
气温是林业气候资源的重要气象指标。研究气温年际和月际变化与飞播成苗效果的关系,是科学制定飞播造林方案和合理评价RPA拌种飞播效果的前提。为此,在汉中降水量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汉中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了成苗效果与温度的关系,并通过与降水量研究对比分析,探讨了温度和降水量匹配协调作用对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飞播成苗效果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年极端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呈负相关。与降水量相同,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年均温度,也与各月的均温密切相关。秋冬季节,成苗效果除与1月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各月呈正相关;而与各月降水量呈负相关。春季,与3月和5月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4月均温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各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夏季,与6月和7月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8月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6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与8月和9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4月均温对成苗效果作用最强,5月降水量对对照成苗效果和RPA成苗量作用最大,7月降水量对RPA有苗样方频度贡献率较高。使用RPA拌种能提高飞播油松对林地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降水是主要的生态因子,对林木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利用汉中1997年飞播油松14 a调查资料,结合当地1997-2011年降水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研究树高、树高年生长量和树高生长年增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探讨RPA拌种飞播对油松利用林地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与年、3月和8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1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对照油松高年生长量与8月和11月降水量正相关显著;RPA树高年生长量与3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8月和7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1月降水量负相关显著。4月降水量与对照油松高生长年增量呈显著负相关,与RPA负相关极显著。剔除树龄因子,树高对3月、2月和11月降水反应敏感;3月、7月和9月降水量对RPA和对照树高模型贡献分别为54.2%和52.5%。RPA树高年生长量优化模型中,排除了年降水量的作用,3月、4月、8月、7月、12月、11月和1月降水量作用依次降低,贡献介于2.7%~27.2%;对照模型中,年降水量贡献47.1%,8月、3月和12月降水分别贡献29.8%、10.7%和9.7%。4月降水量对树高生长年增量作用较大,1月和12月降水也与RPA年增量相关。引入时间因子,3月降水对树高作用较大。树龄权重下,3月降水量对树高作用最大,而年降水量是影响树高年生长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在安康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分析安康日照时数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系及时域动态,并通过与降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林地水热条件对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与12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2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3月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与4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5月日照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6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7月日照负相关显著;与9月和11月日照正相关极显著,与10月日照正相关显著;与秋季月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9月和7月日照是影响成苗效果的主要日照因子,4月、11月、3月和5月均温对成苗效果作用较大,12月、2月和11月降水量是影响成苗效果和对照有苗样方频度的主要降水指标,12月、4月、11月、8月、1月和2月降水量与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有苗样方频度依次相关。在安康林地水热条件下,RPA成苗效果模型值大于对照,证明使用RPA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油松成苗量和有苗样方频度。  相似文献   

5.
空间格局反映了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对陕西4个地市1997年飞播油松成苗期空间格局研究证明,RPA和对照区油松均呈聚集分布。其中,RPA处理油松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高,环境异质性对聚集度作用较小;而对照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低,环境异质性的影响较大。飞播造林初期,油松密度高,油松具有均匀分布的趋势;随着林木增长,油松密度降低,林内油松聚集度逐渐增强。但由于RPA促进了苗木抗逆性,有苗样方频度和苗木保存量明显提高,聚集度较低。而对照有苗样方大量减少,油松分布相对集中,聚集度增强,均匀度降低。表明RPA拌种可有效降低飞播后油松分布聚集程度,扩大油松在林地适宜生存范围,提高林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拌种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为了正确评价RPA拌种飞播造林成效,为制定科学的飞播造林技术方案和飞播林营林方案提供依据,采用ANOVA-LSD均值检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利用陕西4个地区14 a油松高生长资料,分析了RPA和对照飞播油松高生长的差异和年动态。结果表明,各地飞播油松的高生长表现为汉中>安康>淳化>商州。RPA处理区14 a生油松高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3.0±1.6)%、(26.9±2.3)%、(29.5±3.6)%和(31.7±6.3)%;RPA处理与对照间树高差异十分明显(p<0.01),且差距逐年增大;年际间高生长量均值变异较大,增益作用有波动。理论上可将飞播油松林生活周期分为幼苗生长期、个体林木生长期和群体林木生长期。其中,幼苗生长期决定飞播造林的成败,个体林木生长期决定林木能否成林。汉中、安康和淳化RPA和对照油松林的理论更新周期分别为42 a和44 a,商州的为43 a和45 a。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对油松飞播造林成苗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土壤、土层厚度、坡向、坡位为自变量,飞播造林成苗为因变量,分析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油松飞播造林成苗数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土壤、土层厚度、坡向是影响油松飞播造林成苗的主要生态因子,坡位也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综合分析最佳组合生态环境,即以植被盖度0.3—0.7,土壤为砂壤土,土层厚度在61cm以上的阴坡或半阴坡为最佳生态环境组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降水量与飞播造林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的关系,利用1997年汉中宁强县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了成苗效果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当地的年降水量,而且与当地降水量的分布密切相关。在不考虑飞播年限因素下,5月降水量是决定对照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键因子,对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模型值贡献率分别为96.9%和96.7%。而7月降水量对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处理种子飞播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作用最大,对模型值贡献率分别为71.6%和69.8%。在飞播年限协同作用下,5月降水量对对照和RPA油松成苗效果作用最强,贡献率均在95%以上。以飞播年限为权重,2月降水量与对照油松成苗效果相关性强,但5月降水量对模型值贡献率最大,分别为95.6%和96.2%。RPA成苗量与降水量关系与对照相同;而有苗样方频度与5月降水量关系紧密,其中7月降水量贡献率为63.9%,高于5月和2月的32.3%和3.8%。在当地降水量范围内,RPA模型值均大于对照,RPA拌种飞播后单位降水量的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高,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日照因子是1种主要的气候资源,决定着林地水热资源的存在状态和分配规律,进而影响飞播造林成苗效果。为此,在研究汉中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汉中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结合当地1997-2004年日照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了成苗效果与日照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与温度和降水量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了日照、温度和降水量匹配协调作用对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正相关显著。日照、温度和降水与成苗效果相关性季节变化明显,日照和温度与成苗效果相关具有同向性,与降水多反向。冬季,成苗效果与12月和2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与1月日照和均温负相关,而与各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春季,与3月和5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4月正相关极显著,而与各月降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夏季,与6月日照、均温和降水均呈负相关,其中,与均温和降水显著;与7月日照和均温负相关极显著,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8月日照、均温和降水正相关显著或者极显著。秋季,成苗效果与日照和均温正相关,与降水量负相关,但各月相关度有差异。剔除时间因子,6、8、9月和12月日照与对照成苗效果关系密切,4、5、11、12、9月和2月日照与RPA成苗效果相关性强。4月和11月均温对照成苗效果和RPA成苗量作用较大,4月均温和年极端最高温度与RPA有苗样方频度关系紧密。5月和2月降水与对照成苗效果和RPA成苗量相关性强,7、9月和12月降水对RPA有苗样方频度作用较大。引进时间因子,成苗效果与月均温模型关系不变;5月日照和降水成为影响成苗效果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选择陕西汉中市、安康市、商州市和淳化县播区1997年飞播油松为对象,1998年-2003年10月,在各播区的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处理区和对照区随机抽取50块1 m×2 m样方调查苗木数量,以有苗样方频度、成苗量和增益指数为指标,采用ANOVA-LSD均值检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分析RPA和对照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差异和动态,评价成苗效果,衡量RPA增益效果。按国标判定,RPA处理区第1年有苗样方频度全优,5年后均不合格;对照区第1年,汉中试验区4优、1良,安康试验区3优、2良,商州试验区1优、4良,淳化试验区1优、2良、2合格,3年后均不合格。飞播后第1年RPA和对照的苗木保存量均评定为优;第5年,RPA为优,而对照区汉中试验区的判定为合格,安康、商州和淳化试验区的为不合格。有苗样方频度和和苗木保存量与飞播年限关系均符合Inverse-模型,且RPA模型值明显大于对照;飞播后第1年至第3年有苗样方频度和和苗木保存量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85.0%,不宜进行飞播造林成效评估。RPA对有苗样方增益作用淳化最高,地区整体差异极显著(p=0.005);而对有效苗增益作用相对稳定,地区差异不显著(p=0.395)。  相似文献   

11.
油松中龄林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间伐保留密度(3 900、3 000、2 250株·hm-2和1 800株·hm-2)的4类林分油松林木的生长特征及树干形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伐保留密度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林木胸径增大,且保留密度为1 800株·hm-2时,可以显著促进胸径的增大。林木单株材积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林分蓄积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保留密度对树高的影响较弱;保留密度对林木树干形质的影响也不同,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林木尖削度、径高比、通直度、分枝数及分枝基径均增大,分叉率先降低后上升,活枝下高随保留密度的减小而降低。方差分析表明,除树高和林分蓄积外,间伐保留密度对油松中龄林林木生长及树干形质均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尝试利用生长过程表分析间伐对林分生长与收获的影响,探究抚育间伐后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为森林抚育经营和碳汇造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一条积极的思路。研究选取有5个间伐试验区组设计基础的陕北桥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结合生长过程表,通过生物学模型链接,初步构建了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和碳储量预估模型的人工林抚育间伐方案评估体系。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明显促进林分生长并显著降低林分的枯损率,抚育间伐的影响效果在间伐后5~12 a比前4 a更为显著。在间伐后5~12 a间,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初级生产力恢复到相似水平。抚育间伐后,林分碳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间伐后林分密度的下降,对于单木和林分碳储量的影响并不相同。间伐林分的单木碳储量会明显高于未间伐林分,而间伐林分的乔木层碳储量在12 a后仍低于未间伐林分。分别以蓄积、经济材和碳固存为目标,得到的最佳经营方案都不同。通过各方案收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最优方案以满足林分经营的多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油松兼容性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市一类连续清查数据161块油松林分2期固定样地,建立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模型,利用组合预测法把油松单木水平模型和林分水平模型组合起来,用最优加权法计算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权重系数,最后用3项数学指标MADRMSER2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的单木水平、林分水平和组合水平模型的预测效果均较好,经过分析比较,组合预测法预测油松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的精度高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预测的精度。组合预测法所建立的模型结合了单木水平、林分水平模型的优点,提高了油松林分生长预测模型的兼容性,保障了油松林分生长模型预测结果的一致性,也可以用来预测下一期油松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宁夏地区油松天然次生林(贺兰山、罗山)和人工林(六盘山)为研究对象,对其0~4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土壤特性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油松林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大小关系表现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死细根生物量呈相反规律。除表层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外,3个地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大小关系均表现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全C、全N和全P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罗山> 贺兰山>六盘山。相关分析表明,该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相关性更大,人工林则与土壤养分如全N、全P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