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及其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明确不同氮肥生理利用率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差异,为小麦高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小麦节氮增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从16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显著的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和低氮低效型品种西农509、豫农202。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类品种在N0(CK),N120(120 kg·hm-2)和N225(225 kg·hm-2)3个供氮水平下各小麦品种的产量、叶片GS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NO3-及全氮含量等氮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氮肥生理利用率、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等均表现为低氮高效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显著高于低氮低效品种西农509、豫农202。增加供氮量,两类品种的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GS活性等氮代谢同化物指标均增加,而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但两类品种对供氮水平响应不同,与N0相比,增加供氮量,低氮低效品种西农509、豫农202地上部及籽粒氮积累量、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的增幅均高于低氮高效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但是,产量的增幅却显著低于低氮高效品种;氮肥生理利用率的降幅则以低氮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氮低效品种。【结论】低氮高效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相对于低氮低效品种西农509、豫农202具有更高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GS活性,从而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使整个氮代谢过程利用效率提高,获得更高产量。低氮高效品种耐低氮能力较强,增产潜力较大;低氮低效品种对氮肥反应较为敏感,但是其氮素分配利用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3.
小麦组织氮的积累与分配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7个澳大利亚小麦品种的组织氮研究表明:品种间组织氮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叶片、茎秆和植株氮积累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初期、灌浆初期和灌浆末期;花期前氮素主要积累在叶片中,花期后籽粒成为氮素最主要的贮藏器官。植株氮积累(g/m^2)与干物质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果糖积累、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及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植株氮含量(g.kg^-1)与其干物质积累、果糖含量和籽粒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籽粒 相似文献
4.
施氮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矮抗58和郑麦36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小麦叶片和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开花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花后14 d达到高峰,且倒1叶>倒2叶>倒3叶;子粒的GS活性趋势和叶片一致,但子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一直下降趋势.在氮素调控作用下,当施氮量在225 kg.hm-2时能够显著增加2个品种叶片和子粒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矮抗58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不能显著提高,但是却能使郑麦366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2个品种产量均达到最大,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是8 673.39和8 359.60 kg.hm-2.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2个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且郑麦366高于矮抗58. 相似文献
5.
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旗叶、籽粒氮代谢主要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分析,阐明其源、库氮形态以及相关酶活性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高、中、低蛋白质含量的小麦品种各2个,研究籽粒形成期硝态氮、氨态氮与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形成期蛋白质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蛋白质积累量呈现为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蛋白含量品种>低蛋白含量品种。随籽粒发育,3种类型品种籽粒硝态氮含量逐渐下降,成熟时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蛋白含量品种>低蛋白含量品种。籽粒、旗叶氨态氮含量与籽粒硝态氮含量呈类似变化趋势,成熟时氨态氮含量因品种而异。旗叶NR活性随籽粒成熟而降低,低蛋白含量品种NR活性低于高、中蛋白含量品种。旗叶和籽粒GS活性均随籽粒的成熟而下降,中、高蛋白含量品种趋势相似,而低蛋白含量品种籽粒和旗叶GS活性变化趋势不同,籽粒成熟时旗叶仍保持较高的GS活性,而籽粒GS活性则降至很低。【结论】籽粒硝态氮含量与旗叶NR活性和籽粒GS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氨态氮含量与旗叶NR、GS和籽粒GS活性的相关性均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蛋白含量品种由源(叶)向库(籽粒)供给硝态氮的能力强于中、低蛋白含量品种。但低蛋白含量品种对硝态氮的利用更为充分。高蛋白含量品种较高的旗叶NR活性和较高的籽粒GS活性使其氮素同化能力高于中、低蛋白含量品种,这为籽粒蛋白质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常规栽培及自然感病方法,对两个抗锈病能力具有明显差异的小麦品系不同生育时期碳氮代谢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锈病的侵染明显降低了两个小麦品系旗叶中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氮素同化关键酶的活性,减少了蛋白质的积累量,造成氮素代谢失调:两个小麦品系使旗叶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受抑制、可溶性糖含量减少,限制了小麦的碳素代谢能力;导致两个小麦品系旗叶中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加剧,加速了功能叶的早衰.抗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系在锈病胁迫下多项相关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氮素,副区为小麦品种,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区域性氮高效小麦品种的生理生物学差异。结果表明,5个区域性小麦品种中鄂麦14、鄂麦18和郑麦9023为氮高效应中响应型,鄂麦23和洛麦1号为氮低效应中响应型。它们的氮效应与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相一致;氮胁迫有否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不同时期小麦功能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成单峰变化,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根系形态学指标不尽相同,施氮能显著提高小麦功能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但氮高效应型小麦品种的根系活力较氮低效应型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条件下,以矮抗58和郑麦36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小麦叶片和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开花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花后14 d达到高峰,且倒1叶>倒2叶>倒3叶;子粒的GS活性趋势和叶片一致,但子粒的游离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9.
氮素代谢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氮素对小麦光合作用、氮素循环、籽粒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并认为,在育种中应选育高效吸收和利用氮素的双高效基因型品种,同时采用合理的氮肥运畴。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潜力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的差异,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烟农1212、济麦22和济麦229为材料,研究3个品种群体动态变化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以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越冬期至拔节期小麦群体总茎数表现为济麦22、济麦229烟农1212,开花期和成熟期群体总茎数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分蘖成穗率表现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②越冬期至拔节期烟农1212和济麦22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济麦229;开花期和成熟期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③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④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穗粒数表现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千粒重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烟农1212的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0 893.44 kg·hm~(-2)。烟农1212品种无效分蘖少,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强,收获指数高,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基因型小麦灌浆和抗倒伏性能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对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灌浆过程和茎秆抗倒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质量呈"S"型曲线增长,经Logistic方程模拟,灌浆特性的参数存在差异。粒质量主要由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渐增期持续时间决定,与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期持续时间关系不显著。渐增期增长有利于扩大库容,利于粒质量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和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倒伏指数可反映其抗倒伏性强弱。西农121的倒伏指数最小为0.507,与其他基因型相比差异显著。倒伏指数与基部第2节关系密切,基部第2节机械强度越大、壁越厚、充实度越高,倒伏指数就越小,茎秆抗倒性就越强;适当降低株高可以降低植株的重心高度,增强植株抗倒能力。综合分析说明,西农121、农大1108籽粒灌浆速度较快,粒质量较高,产量表现好,抗倒伏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分供应对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水分供应对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调控作用,以‘普冰151’‘晋麦47’和‘普冰9946’为试验材料,田间模拟旱作栽培(W0)、少雨年(W1)、平雨年(W2)和多雨年(W3)环境,研究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开花前后植株不同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异同。结果表明,与W0相比,小麦营养器官在W1、W2和W3环境下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以及花后转运氮素量均高于W0(除W2环境下的‘晋麦47’),小麦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比W0提高2.4%~22.9%、9.5%~10.5%和16.2%~30.2%,水分供应促进小麦营养器官花前积累氮素在花后再分配至籽粒。W1环境下‘晋麦47’营养器官氮素的平均转运效率显著高于W0;而‘普冰151’和‘普冰9946’在W1环境下显著小于W0。说明水分增加对小麦氮素转运能力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与W0相比,‘普冰151’和‘普冰9946’产量在水分处理条件下显著增加,但水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晋麦47’则表现为W3较W0减产但不显著,W2产量显著高于W0;水分供应主要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灌水处理水平: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拔节期+孕穗期灌2水(W2),每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研究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叶绿素(Chl)含量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并计算,然后转化为干重表示方法;全氮(N)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采用活体法;蛋白质积累动态先测定籽粒氮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灌水处理水平: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拔节期+孕穗期灌2水(W2),每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研究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叶绿素(Chl)含量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并计算,然后转化为干重表示方法;全氮(N)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采用活体法;蛋白质积累动态先测定籽粒氮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6.
17.
yexiwen@yahoo.com.cn 《勤云标准版测试》2006,(5)
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营养研究的现状,从氮素营养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群体质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氮素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氮素营养研究的进展,并概述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素营养机理和调控措施,进而表明了氮素在小麦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pH值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确定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而能够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质量改善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ZHU Yun-ji WANG Chen-yang GUO Tian-cai Cui Jin-mei XIA Guo-jun LIU Wan-dai WANG Yong-hua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2,1(10):1156-1161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wheat growth stage on the floret development,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th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winter whea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the pistil-stamen primordium formation stage and the tetrad formation stage of wheat growth prolonged the duration of floret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balance growth of floret and reduced the floret decadence number, thus increased th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the middle and in the late stages of wheat development increased the photosynthetic ability of the plant leaves in the later stage, and also lengthened the peak of grain filling stage, thus enhanced the grain weight and yield of wheat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代谢特征及GS酶活性与氮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麦49-198、漯麦18(低氮高效型,LH)和西农509、矮抗58(低氮低效型,LL)4个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个不同施氮水平(0、120、225 kg/hm2N)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转运特征,并分析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氮代谢指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H型品种的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均高于LL型品种,且氮素分配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而减小;LL型品种的营养器官氮素分配比例较LH型品种高,且氮素分配比例总体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总体上功能叶和穗下节中GS活性表现为LH型LL型,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体上不同施氮量处理功能叶和穗下节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氮效率品种的功能叶和穗下节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LH型LL型;功能叶和穗下节中GS活性与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在开花后7 d时相关性达到最高。花后7 d时的GS活性可作为小麦营养诊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