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得到的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TELLA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未来10年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和未利用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的趋势,但其变动幅度将逐渐趋向平稳.  相似文献   

2.
黄雄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41-10542
系统地介绍了应用Landsat TM影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并以城步南山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1999和2005年SPOT4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源,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11年和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11个景观指数分析1999-2017年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演变情况。结果显示,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05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面积和空间精度分别为93.13%和87.57%,具有较高可靠度;1999-2005年各用地类型的相互转化较为复杂;2005-2011年,红树林和养殖区增长最为显著;1999-2017年间,斑块数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减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减弱,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但景观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下降。研究表明CA-Markov模型是模拟与预测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力工具,能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借助GeoSOS平台,采用2004、2006年的土地利用、道路、镇政府点、高程数据,利用基于Lo-gistic—CA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CA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与实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相差不大,具有较高精度.在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情景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情景2种管理情景下,未来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城市建设用地将持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威胁较小,但对非基本农田之外的耕地或农田占用较多.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趋势模拟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要加强理论的综合和创新及研究尺度的选择和综合。  相似文献   

6.
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以地处滇西高原区的弥渡县为实例,运用GIS技术,对弥渡县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和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进而分析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模型,以便深入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机制,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该研究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的景观指数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模型,其中重点介绍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同时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了鄱阳湖湿地区新建县1996-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库,结合统计数据,运用马尔科夫与GM(1,1)2种预测方法对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吻合度较高,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为耕地持续减少,林地持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加速增长,江滩湖滩减少速度放慢;湿地区域相对较稳定.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数据,文中还进一步分析了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地理位置与土地政策对土地变化趋势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鄱阳湖湿地的管理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演变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特征,其模拟预测的精度受到空间转换规则及数量预测约束的影响。针对经典数量预测马尔科夫模型存在忽视社会发展阶段性速率不同及灰色模型对随机波动性大的数据拟合效果较弱等不足,构建了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以双鸭山市为案例区进行实例验证,结果显示,考虑社会因素影响的灰色-马尔科夫改进模型,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等因素对土地变化的综合作用,预测趋势更加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用地规律,同时解决了社会经济类指标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难以空间化表达的问题;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能够发挥马尔科夫链处理数据波动的优点,降低传统灰色模型将土地随机变动数据视为干扰数据剔除进而产生的误差,有效提高数量预测模型的精度。进一步通过模拟验证表明,相比于传统马尔科夫模型,灰色-马尔科夫改进模型2020年模拟结果FoM精度提高了20.07%,证实通过数量预测方面的改进对于提升模拟精度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推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基本概况研究萧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ENVI 4.7遥感软件对萧县不同时期的TM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等遥感信息,分析并计算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植被、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五种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理解现行财税制度、地方政府偏好和城市产业用地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以2002年前后三大主要税种增幅的变化趋势为自然实证,验证地方政府偏好与财税制度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说明地方政府产业用地供地倾向。最后得出财税制度影响城市产业用地利用变化的结论。从长远来看,把握并利用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旭 《甘肃农业》2020,(4):106-107,118
本文以甘肃省疏勒河周边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依据,结合收集数据信息研究,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单一土地利用情况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此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及人类文明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理解现行财税制度、地方政府偏好和城市产业用地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以2002年前后三大主要税种增幅的变化趋势为自然实证,验证地方政府偏好与财税制度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说明地方政府产业用地供地倾向。最后得出财税制度影响城市产业用地利用变化的结论。从长远来看,把握并利用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五陵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指导。在五陵原土地覆被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应用1964,1988,2005,2010年4期遥感影像,分析近40 a间五陵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园地、城乡建设用地、道路的范围在扩大,耕地、水体、未利用土地的范围在缩小,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园地与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大量耕地转变为园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结合五陵原社会经济资料对其变化驱动因素加以分析,认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形式改变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付小艳  陈婕  王占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3-2054,2077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定量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岩溶山区不同地貌形态的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促进岩溶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麻江县1992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比较分析了低山丘陵、中山峡谷、岩溶槽谷3种地貌形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1各地貌类型区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数量变化较大,而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较小,其中以低山丘陵的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与中山峡谷的耕地数量变动最为突出;2低山丘陵以林地与草地的相互转化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中山峡谷以耕地、林地、草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岩溶槽谷以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为主;3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多分布在各地貌区坡度较大地带,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多分布在地势低缓处。【结论】岩溶山区复杂的地貌形态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突出,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是其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景观格局动态的两个主要因素。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自然植被的分布,进而产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驱动力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将使得景观格局的变化更为复杂。该文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并从定量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变化的角度,回顾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模型研究进展,最后分析和展望了当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关研究的不确定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景观格局变化对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范双云  邓楚雄  胡倞  陈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91-9092,9094
以长沙市中心区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1991、1998、2004年3期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建设用地增加90.00%,林地增加9.25%,水域减小19.16%,耕地减小25.89%,未利用地减小0.91%。  相似文献   

20.
以滹沱河流域山区段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05、2010年Landsat E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 OLI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应用Logistic方法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2020、202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整个研究区以草地为主,而且面积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41.31%下降至41.07%;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快且增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由1.33%增至1.84%后又降至1.64%;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而未利用地和水域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2)2020、2025年耕地面积较2010-2015年有持续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由0.01%上升到0.05%,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速率下降,林地、草地面积继续减少,林地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会出现小幅上升趋势。林业部门应加强对林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废弃工矿用地及村庄的整理复垦力度,补充耕地和林、草地数量,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的综合治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