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强添纲  景鹏  康晓琼 《森林工程》2007,23(3):73-76,84
以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特性和现状人口为基础,采用曲线估计的方法建立了交通生成预测模型。利用辽宁省锦州市、盘锦市和辽阳市的交通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规划年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变化所带来的各种交通需求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广为接受,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通过分析低碳城市的概念、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关系,基于低碳排放的发展观出发,合理编制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从而有效建设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3.
卫星遥感技术在山西中阳县退耕还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遥感技术 ,对中阳县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主要包括数字图像的特征提取 ,有监分类 ,土地利用图的生成 ,计算统计数据 ,以便为退耕还林 (草 )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区位优势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与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区位优势度评价在城乡体系规划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网格思想,建立统一的空间分析评价基础模型,提出以交通网络密度优势度、距交通线路距离优势度、经济影响力优势度作为区位优势度基本指标的评价模型,经济影响力优势度指标是以各城镇GDP数据来计算的,较以往模型中的行政地理区位影响指标更具有合理性。模型计算的每一类指标都可以量化比较,可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发展潜力进行量化评价与对比分析。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实现了环渤海地区区位优势度的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三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类用途土地的性状,按其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类型的不同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和利用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土地合理利用以及二者矛盾基础上的一系列问题。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依赖于政府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采用“自上而下”方式进行实施和展开,其结果是没有真正反映基层当事者的需求和意见,导致很多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发挥有效的预期功能。而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则不然,它集中了基层当事者、规划专家、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知识、技能、智慧和经验,充分考虑了各方的利益诉  相似文献   

8.
张燕  严凌 《森林工程》2014,30(5):122-127
多中心组团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着重分析组团式城市的交通特征,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组团式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模拟,利用其擅长研究动态、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点,针对目前组团式城市预测中主要采用的回归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存在的缺陷,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全面地考虑各种主要因素对组团式城市交通生成预测的影响,运行软件(VENSIM)来模拟、分析,将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城市组团中心数目、人口、经济发展四者的动态关系纳入其中,为组团式城市规模赋予一个特征值。较好地解决影响组团式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所产生的误差问题。最后,选定浙江省永嘉县和假设的小规模的组团城市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交通数据,运用创建的模型加以嵌套,得出结论,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田园式养老的概念特征进行问卷设计,选取北京市老年人进行田园式养老需求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55~60岁和60岁以上2个年龄段老年人对田园式养老基地适老性规划影响的个体、社会、认知选择、需求因素。结果表明:55~60岁初老期并具有较高收入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对田园式养老需求度较高,其更注重内部的功能服务,步行休息距离多为1000m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对经济因素有不可预期的问题,其更愿意长期居住,对居住环境的交通、文化学习功能和500m的步行休息距离有较高需求。基于分析结果,本文从规划模式选择、养老居住建筑、功能空间、道路交通4方面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务院及土地主管部门、省(区)市土地管理部门、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县级其他行政部门、规划团队、公众等,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模式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陆海亮  严凌  董洁霜 《森林工程》2014,30(5):164-168
基于各种交通方式的效用特性和居民的广义成本,构建了居民出行的广义成本最小化和交通效用最大化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从土地利用、建设规模、交通需求、环境容量和交通工具拥有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约束条件。利用模糊数学对双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以温州中心城区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交通结构能够体现居民出行广义成本最小的原则,且满足整个交通系统交通效用最大原则,同时也对温州市区推动建设轨道交通M1、M2线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符合温州市区的实情。  相似文献   

12.
应用RS和GIS等资料获取的信息,对福州市区35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建立动态分析数学模型,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段内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较大,交通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而农业用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幅最大;福州市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但城市污水处理率、环境噪声达标率离标准值都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根据桐梓县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库中各小班林地调查因子基础资料,按国家林业行业林地质量评定方法与标准,选择与林木生长质量紧密相关的自然属性因子和综合经营条件交通区位等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林地质量进行科学评定分级,得出较为符合桐梓县林地质量实际情况的评定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个林地质量等级范围内合理的森林经营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GIS和RS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现状调查和G IS技术在绿地规划后期工作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进而探讨了G IS和RS技术在绿地规划的应用方向和模式及应用过程和流程。  相似文献   

15.
对大理白族社区用地现状、历史遗迹、绿地空间、道路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大理古城存在着古城白族传统民居社区结构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古城传统城市格局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和古城现有资源利用方式与当今资源环境状况之间的三大矛盾。籍此,采用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在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同时,珍视场地价值,探究云南大理古城白族社区的传统民居、绿地空间、道路交通和水再生系统的保护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现有理论基础上,论述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运用对指导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快速路交通流与流体的相似性,建立城市快速路交通流与流体力学概念体系的比照关系,进而运用类热力学熵及流体力学中质量守恒定理、牛顿第二定律等原理,针对城市快速路交通流进行分析,推导出城市快速路交通压力的表达式。结合城市快速路的辅道交通系统自身的特性,从热力学中选取适当的熵模型,在交通流理论中选择关键的、能够与所选取的热力学熵模型参数相对应的参数,建立快速路之辅道交通系统熵模型,为交通规划和交通系统仿真提供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杨俭 《广东园林》2006,28(1):55-57
文章以顺德新城区中心片区绿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强调城市商务中心区公园须充分绿化,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提供绿色走廊,形成城市中的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