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七五”期间“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选育”科研协作组,于1986年5月5日至7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第一次会议,现将讨论的有关问题,概述如下。 粮食生产形势与“七五”攻关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我国人多耕地少,现在每年递增人口约1500万,到本世纪末总人口将达12亿以上。到那时即使粮食年总产达1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仍只800来斤。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不会出现粮食过剩。当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销的需要,稻米优质问题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要根据内销外销不同情况而有不同要求,就是内销市场也因不同地域…  相似文献   

2.
3.
据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1985年12月常州会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稻5.2亿亩,约增产粮食600亿斤。1985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26235亿亩,比1984年减少460万亩,单产863斤,比1984年亩平854斤,每亩增产9斤,总产1091亿斤,比1984减少26亿斤。 由于1985年全国粮食减产,而杂交水稻基本稳产,各省对杂交水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安徽、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区,先后召开了杂交水稻专业会议,并拔款加速杂交稻的发展,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增加粮食总产的战略措施,因此“七五”期间我国杂交水稻将有一个大的发展,预计1990年我国杂交水稻种…  相似文献   

4.
建设西湖龙井茶商品基地,是1986年至1990年“七五”期内全国第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这个区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使龙井茶产量稳步上升,质量不断提  相似文献   

5.
“移栽灵”是一种全新多功能的植物杀菌、杀虫剂和生长调节剂。为了探讨“移栽灵”对水稻秧苗期的壮苗、防病和增产效果,于1997年在古田县湖滨乡永洋村进行早稻秧田施用不同浓度“移栽灵”小区对比试验.1998年在永洋村进行早、中稻秧田施用移栽灵防病示范。其结果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农药“移栽灵”混合剂是中国农业大学张军博士转省农科院提供的。供试品种早稻威优77,中稻汕优63,旱育秧秧田每平方米播种量约0.Zkg谷种,秧田是稻瘟病老病因,前作均为秋马铃薯,秧田基肥每平方米用猪粪Zkg加进口复合肥0.Ikg于耙地…  相似文献   

6.
整个农业生产是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大系统。它包括产业结构、资源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和社会结构,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由于结构与功能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整个系统向结构更完善、功能更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米》2008,(3):F0003-F0003
2008年2月21日上午9点、晚上10点,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等共同举办《同乐五洲》特别节目“相聚南通”,暨第十届大世界基尼斯颁证晚会上,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所所长刘文炳研究员创造的“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荣获“第十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  相似文献   

8.
1986年12月6—9日,来自我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技术推广和生产部门的大豆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共150余人云集省农业科学院,为完成我省“七五”期间大豆生产85亿斤、出口商品豆40亿斤的目标,并针对我省大豆生产的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病虫为害较严重、纯度不高、混杂物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切中我省大豆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21号上午,“中国(福建)东方种业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我国著名水稻育种家、福建东方种业公司董事长刘文炳向全国示范推广其超高产优质杂交稻的新品种、新技术。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农科院等有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在京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派记者到会采访;福建广电集团和海峡都市报也派记者到会采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对油菜籽产量影响较大的4项农艺因素作为决策变量,产量作为目标函数,研究了优质两系杂交油菜品种“湘杂油5号”的密度(x1)和氮肥(x2)、磷肥(x3)、钾肥(x4)的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了产量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解析得出各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各因子的增长速率,以及互作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利用计算机模拟寻优,提出产量指标为2500kg/hm^2的优化农艺措施为:每公顷密度在14.36万~15.31万株,施氮量241.25~250.9kg,P2O5用量134.82~142.86kg,K2O用量135.65~143.78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