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对象,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对水源区水土保持功能区进行划分,运用典型推算法建立评价指标,对比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各分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货币形式评价工程实施后各项措施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67万km2下降到0.90万km2;植被覆盖度由29.73%上升到39.48%;每年可拦蓄径流从68.67亿m3增加到84.59亿m3;保土效益从0.97亿t增加到1.16亿t;每年坡改粮梯为当地增加收入11.02亿元,每年坡改果梯和经济林为当地增加收入1.35亿元。  相似文献   

2.
雷波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48-51,58
依据2007—2010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在对典型流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无水土保持项目对比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南安康、商洛、汉中三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各地类拦蓄径流量、保土效益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同措施对拦蓄径流的作用顺序依次为:封育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不同措施对保土效益的作用顺序依次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封育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沟道防护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水土保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为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构建水土保持对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相互间的区间判断矩阵以及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系统评价水土保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样本地区产业影响评价得分的排序依为留坝县、丹凤县、宁强县、白河县、商南县、旬阳县、镇安县、洋县、宁陕县。[结论]陕西水源区的产业增长水平与水土保持的投资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面蚀、沟蚀为主要形式,还有局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保中线调水水质,应坚持生态经济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不同类型区施予不同水保措施,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贴机制,加强水源区水土保持科研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机制中,生态补偿量的计算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补偿水源区多少的关键,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机制的顺利实施.选择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从水源区保护水源所付出的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源区的水资源价值和环境容量排污权的损失价值4种途径计算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量.通过4种途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认为基于水源区保护水源所付出成本的水源区生态服务补偿支付较为可行.陕西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生态环境建设期为99.56亿元/年,生态环境管护期为90.86亿元/年,同时,根据受水区所需水质标准对所推荐的补偿标准进行修正,为建立跨流域调水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京津和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介绍水源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地方性法规的明确要求,进而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原则、主体、对象、途径、方式和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自2007年9月在丹江口市完工以来,该市生态建设步入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阶段,林内套种龙须草及红花、芍药、决明子等中药材面积达到2000多hm2,在实现荒山绿化美化,保持水土的同时,平均每公顷增加产值3000元,林农年增收达600万元。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保持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政府不断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入,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启动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文论述了其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其评价方法,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长汀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径流小区、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其水土流失变化,并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7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减少了77.16 km2,水土流失率下降了2.49百分点;中度、强烈、极强烈及剧烈等级的水土流失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区植被-土壤系统顺向演替,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显著,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区自然灾害并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可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和参考.利用RS和GIS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提取了研究区影响环境质量的6个因子图层数据,叠加形成一个综合环境指数图层数据,并将其划分为4个环境分区.从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综合自然指数Ⅰ,Ⅱ级最好,占整个水源区面积的64.69%,Ⅲ级较好,占整个水源区面积的31.52%;Ⅳ级区综合自然指数较差,占整个水源区面积的3.79%.对整个陕南水源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能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和水土保持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存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4年和2003年遥感资料,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分维数、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仟、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化方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长安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安河流域从1994-2003年总的景观斑块数目有了明显的增加,从1994年的469块增加到2003年的1518块;长安河流域景观多样性整体较低,但从1994~2003年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了0.161;1994-2003年间长安河流域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呈增加趋势,在各个景观斑块类型中,人为影响林地、旱地、荒草地3种景观斑块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较高,且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藉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定量评价天水藉河示范区一期和二期的水土保持效益,结合国家标准和示范区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对该区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示范区通过两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南秦巴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窑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该示范区的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窖沟流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2007年、2008年的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55,65,77,生态经济系统进入初级良性循环阶段。三大效益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效益指数分别从2006年的58,81增加到2008年的98和100。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陕西省实行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的背景、界定水土保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及所存在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的法律地位尚未全面确立、现行的补偿标准偏低、水土保持补偿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不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陕西省要尽快从法律层面建立与完善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修订地方法规和合理确定水土保持补偿收费标准、依托法治建立和完善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制度、提高水土保持补偿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努力形成水土保持补偿的完整法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川东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众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相差很大,评价指标的选取也不同。在对川东丘陵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查阅当地资料、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0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以量化为主,基本能够反映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在对不同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对丁家河小流域治理后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得分值为0.091 6,各准则层效益表现为社会效益调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相符合,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方法可行,可应用于川东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为川东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生态旅游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旅游区已经成为浙江省旅游开发的新天地,它以其提供自然性和原始性的环境深受游客青睐。水土流失是降低旅游区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水土流失对旅游区的影响方式可分为自生型和外来型两种。按区域地理特征不同,浙江省生态旅游区水土保持类型可分为山区丘陵型、江河湖泊型、平原型、海岛型4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明确陕西省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与分阶段目标值,为准确评价该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和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综合考虑陕西省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分析对应年度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及水土保持率变化情况,结合各年度水利年鉴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结果,结合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土地利用、海拔地形、植被覆盖、地理空间数据,研判现状条件下陕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形势,确定陕西省2050年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及2025,2030和2035年分阶段目标值,并结合目标责任考核,提出陕西省水土保持率的实现途径。 [结果] ①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减少量不断降低,治理难度不断加大,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由72 686.00 km2降低至2022年的62 637.02 km2; ②至2050年,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全部实施后,预计削减水土流失面积21 607.05 km2,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为79.02%; ③2025,2030和2035年分阶段目标值分别为71.42%,73.97%和75.62%。 [结论] 科学合理地确定陕西省水土保持率目标值,可以满足陕西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