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对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混交林中2种常见木本植物尖萼紫茎(Stewartia acutisepala)和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s)的光合蒸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法就上述植物各生理生态因子对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尖萼紫茎的Pn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利用率(WUE)、太阳辐射(PYR),而小叶白辛树的主要影响因子则是胞间CO2摩尔分数(Ci),PYR,且在Pn日变化过程中,尖萼紫茎的值始终大于小叶白辛树,可以判断尖萼紫茎的光合作用比小叶白辛树要强;(2)影响尖萼紫茎Tr的主要因子是气孔导度(Gs)及光合有效辐射(PAR),影响小叶白辛树的主要因子则是Gs、空气相对湿度(RH),而据Tr日变化可发现尖萼紫茎的蒸腾作用强于小叶白辛树;(3)对2种植物WUE的分析可知,尖萼紫茎的碳水平衡性优于小叶白辛树。且总体而言,在该生境中,制约尖萼紫茎光合蒸腾作用的因子比小叶白辛树少。因此,尖萼紫茎对该生境适应性优于小叶白辛树,分布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刘斌    鲁绍伟  石媛  李少宁  陈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100-106,112
选取河南西平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5种不同植物群落土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cor-8100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其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比较5种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5种植物群落下土壤呼吸有所差异,但其日变化及年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呈单峰曲线,其土壤呼吸大小顺序为:8 m行宽林间小藜—牛筋草地 > 2 m行宽林间苍耳地 > 8 m行宽林间水蓼—灰灰菜地 > 8 m行宽林间苍耳地 > 2 m行宽林间裸地;(2)采用土壤温度和湿度单因素模型(Rs=aebTsRs=aW+b)进行分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解释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41%~79%和2.3%~21%;而采用双因素模型分析(Rs=aebTsWc),土壤温湿度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49.1%~86.7%,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均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3)运用Q10=e10b模型分析,Q10值大小顺序为:8 m行宽林间小藜—牛筋草地(2.47) > 2 m行宽林间苍耳地(2.3) > 2 m行宽林间裸地(2.7) > 8 m行宽林间水蓼—灰灰菜地(2.59) > 8 m行宽林间苍耳地(2.22),且5种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呼吸Q10值均表现为春季 > 冬季 > 秋季 > 夏季,即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胡飞龙  高倩圆  焦加国  黄欠如  周静  胡锋 《土壤》2012,44(2):332-337
田间设置木薯和花生的不同间作措施处理,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不同处理的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①木薯、花生的生长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其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田间CO2浓度(Ca)呈开口向下曲线,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a)的日变化曲线则开口向上。②不同间作措施中,间作窄行并无绝对优势;间作宽行可保证作物产量,但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均最低,不利于在缺水环境下推广;间作双行的WUE和CO2利用效率最高,这在严重水分胁迫条件无疑是最优选择。③由统计分析可知,对花生和木薯净光合速率(Pn)影响显著的因子均为作物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和气孔限制值(Ls),其中Pn与Tr、Cond、Ls呈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术薯、花生的"午休"现象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决定,其气孔机制是作物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双重起作用的结果,首先起作用的是Tr诱发的光抑制,之后气孔开关则是由Ci调控。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侧柏、臭椿光合、蒸腾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和臭椿的光合、蒸腾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和胞间CO2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臭椿的日蒸腾速率、日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侧柏;臭椿和侧柏的胞间CO2浓度都随着光合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光合速率高则胞间CO2浓度较低,反之则较高,侧柏和臭椿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生理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典型岩溶地区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CO2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年1月 ~ 2019年8月对白云岩分布的贵州绥阳双河洞地区6种典型用地的5、20、40和60 cm深度土壤CO2浓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土壤CO2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CO2各深度平均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夏秋高、冬春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年平均浓度最高出现在10月,浓度值为23276 ppm,最低在1月,浓度值为6602 ppm;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CO2浓度表现为旱地(19967 ppm) > 灌草地(17098 ppm) > 灌丛地(15054 ppm) > 有林地(11494 ppm) > 退耕还林地(10529 ppm) > 撂荒地(6147 ppm),且除有林地土壤CO2随着深度加深,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特征外,其余五种用地类型下土壤CO2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孔隙度与土壤CO2浓度均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0.252、0.382、0.70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孔隙度对土壤中CO2的产生和保存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嘉陵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3—2015年对嘉陵江流域中游(四川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混交林、草甸、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裸地)土壤生境的调查分析数据,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和有效养分基本表现为混交林 > 阔叶林 > 针叶林 > 灌丛 > 草甸 > 裸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混交林 > 阔叶林 > 针叶林 > 灌丛 > 草甸 > 裸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总体趋势为混交林最高,针叶林和阔叶林次之,裸地最低,优势度指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并不显著(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65.154%和81.047%,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而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贡献较大,这是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H,ES与土壤养分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高于Ds,说明了土壤养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势度指数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楠杆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与涵养水源功能,选择了保护区6种典型的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竹林和草坡)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等进行了研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植被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密度为0.97 1.55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35.73%~69.25%,最大持水量为357.32~692.45 g/kg。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有明显差异。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在不同植被类型中,落叶阔叶林(∑Pi2=0.468)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其次是竹林(∑Pi2=0.784)、针阔混交林(∑Pi2=0.914)、针叶林(∑Pi2=0.984)、灌木林(∑Pi2=1.005),没有植被覆盖的草坡(∑Pi2=1.431)上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能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对草海湿地流域森林优势植物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凋落物叶分解特性展开研究,揭示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有效拦蓄率及凋落物持水率规律等。结果表明:(1)凋落物叶自然持水率随分解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凋落物叶自然持水率在分解历程中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青冈:F=213.79,P < 0.01;桤木:F=77.53,P < 0.01;云南松:F=179.12,P < 0.01)。(2)凋落物叶持水率(Rt)与浸水时间(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回归分析得到凋落物叶持水率(Rt)与浸水时间(t)符合对数函数方程Rt=a+blnt;凋落物叶持水速率(v)与浸水时间(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持水速率(v)与浸水时间(t)符合幂函数方程v=at-b。(3)凋落物叶最大拦蓄率、有效拦蓄率随分解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工氮添加研究了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对不同氮添加水平[CK;低氮LN,10 g/(m2·a);中氮MN,20 g/(m2·a);高氮HN,30 g/(m2·a)]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对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正的增加效应,对根区土壤全氮含量无明显影响(P > 0.05);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随氮素的添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表现为MN > HN > LN > CK,以中水平的氮添加对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微生物量增加效应最为明显;除了土壤全氮以外,不同水平的氮添加处理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均与CK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 < 0.05);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微生物量对氮添加的敏感性高于土壤养分,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是不同水平氮添加处理后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二者与土壤pH有较强的负相关,表明了氮添加处理下紫花苜蓿根区土壤理化因子、养分和微生物量等地下生态系统各指标之间的统一性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日光温室冬春季栽培中CO2严重匮乏,探明增施不同浓度CO2对温室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明确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番茄各生育期适宜生长的CO2浓度,可为其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塑料膜将试验温室隔出四个52m2独立面积的隔间,于定植一周后到试验结束 (2016年11月—2017年4月) 采用CO2自动释放控制系统,通过调整CO2钢瓶上的流量计控制气体流速和循流风机将CO2均匀施入试验区,增施时间为晴天9:00—11:00,14:00—16:00。设增施3个CO2浓度水平:(600 ± 20)、(800 ± 25)、(1000 ± 30) μmol/mol,以大气CO2浓度 (400 ± 15) μmol/mol为对照,‘兴海12号’番茄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内进行小区试验。分别于番茄苗期、开花期、幼果期及成熟期,选取生长势一致的植株生长点以下第3或4片功能叶片,采用80%丙酮浸提法测定其光合色素含量,采用美国LI-COR公司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特性参数,计算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以及番茄产量对不同CO2浓度变化的响应。 【结果】 增施CO2显著增加了番茄各生育期光合色素含量,增幅在开花期和幼果期较大。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以CO2 (1000 ± 30) μmol/mol处理的增幅最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开花期以CO2 (800 ± 25) μmol/mol处理增幅最大,其他生育期均以 (1000 ± 30) μmol/mol浓度的增幅最大。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水分利用效率于各生育时期均显著增加,以CO2 (1000 ± 30) μmol/mol的增幅最大,(800 ± 25) μmol/mol次之;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则随着增施的CO2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增施CO2能不同程度提高番茄各生育期叶片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及表观量子效率,降低番茄叶片光补偿点,且均以CO2 (1000 ± 30) μmol/mol效果最佳,(800 ± 25) μmol/mol效果次之。 【结论】 供试条件下,增施CO2后显著增加了番茄在开花结果期的光合能力,提高了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2利用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非气孔限制及其光补偿点,有利于番茄产量的提高;在试验以增施CO2 800~1000 μmol/mol的效果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典型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宁市典型园林植物(樟树、桂花、冬青、杜鹃)为试材,连续3 a研究和比较了南宁市典型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及生理特性,并探讨了典型园林植物滞尘量及滞尘能力大小。结果表明:南宁市不同典型植物滞尘效应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滞尘效应大小依次表现为樟树 > 冬青 > 桂花 > 杜鹃;季节变化对植物的滞尘效应影响显著,春、冬两季滞尘量较大,而夏、秋两季滞尘量较小,相同季节基本表现为樟树 > 冬青 > 桂花 > 杜鹃;南宁市典型园林植物降尘粒径主要分布在2.5~100 μm,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 μm以下(占99%以上);比叶重(x)与叶片滞尘能力(y)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最佳(p < 0.001),即比叶重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则较大;南宁市典型园林植物叶片保护酶(SOD,POD,CAT)和非保护酶(PAL,PPO)活性均表现为樟树 > 冬青 > 桂花 > 杜鹃,与植物滞尘能力变化趋势相一致,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樟树 > 冬青 > 桂花 > 杜鹃;相关性分析表明南宁市典型园林植物滞尘量与叶片酶活性基本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芬  陈桂华  王悦  唐文帮 《核农学报》2022,36(6):1080-1088
为了解析水稻叶绿体发育和高光效育种中光合作用的机理,本研究以不育系P88S群体中发现的一株淡黄叶自然突变体xws为试验材料,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和光合特征分析,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xws在整个生育期叶片、茎和穗均呈淡黄色。与野生型相比,xws叶片、茎和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xws嗜锇小体消失,类囊体数量减少。xws的净光合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野生型相比均降低。以xws与R032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将基因精细定位至水稻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WY242和WY119之间,其物理距离为51.7 kb。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叶绿体发育,从而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和分子调控网络途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认识干旱缺水区水通量分配和植被类型变化对群落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在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利用热扩散技术、微型蒸渗仪、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及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了三种典型植物群落的蒸腾(Tr)、蒸散(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组成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季三种植物群落ET(mm)为:华北落叶松林(429.7) > 沙棘林(379.3) > 草地(206.9),分别大于、约等于、小于同期的降雨量,均呈现低—高—低的月变化趋势。冠层蒸腾是蒸散的主要分量,生长季Tr/ET为:华北落叶松(48%) > 沙棘(39%);华北落叶松林Tr/ET随季节持续降低,沙棘林Tr/ET随季节先升高后降低,最大为50.4%。生长季WUE(g/kg)为:草地(3.1) > 华北落叶松林(2.7) > 沙棘林(2.35)。其中,华北落叶松林WUE变化与其Tr/ET月变化相同,从WUE在林分各层的分布来看,乔木层WUE为4.04 g/kg,草本层为1.36 g/kg;沙棘林WUE表现为生长季前、中期较高而后期较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灌木层WUE为2.32 g/kg,草本层WUE为2.37 g/kg;草地WUE在生长季前、中期均保持在3.2~4.8 g/kg。研究表明:无论是在水分充足季节(生长季中期),还是水分有限季节(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植被不可能完全利用所有的降水,但水分利用特征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大气二氧化碳 (CO2) 浓度增高对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动态影响,利用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研究高CO2浓度对大田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动态影响及其种间差异。以高产杂交组合甬优2640和Y两优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环境CO2和高CO2浓度2个水平,测定2个品种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移栽后30、59、76、91和108 d分别增加25%、16%、25%、18%和8%,除移栽后108 d外,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甬优2640移栽后76和91 d叶片Pn对CO2的响应明显大于Y两优2号。除灌浆末期外,CO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且Y两优2号的降幅多大于甬优2640。CO2熏蒸下叶片气孔部分关闭,但叶片胞间与周围空气中CO2浓度之比无显著变化,甚至明显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灌浆末期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下降4%,但对其他各期均无显著影响;除灌浆末期外,CO2浓度升高使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均显著增加。两杂交组合叶片光合参数对高CO2浓度的动态响应多存在种间差异,但荧光参数的响应品种间差异较小。本研究结果为增强气候假定情景下水稻响应的预测能力并制订应对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5-2016年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究灌浆期持续6d和9d涝害处理对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及水分胁迫解除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涝害会显著降低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0.05),但不同处理下降的幅度存在差异;涝害6d处理(WL6)和涝害9d处理(WL9)净光合速率分别降至正常水分处理(对照,CK)的82.0%和71.5%;水分胁迫解除后3d,WL6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得到恢复,与CK表现一致,而WL9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与CK差异显著,仅恢复至CK的86.3%。涝害阶段及水分胁迫解除后3d,小麦旗叶SPAD值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基本保持一致。与涝害9d处理相比,涝害6d处理进行降渍以后,小麦叶片的光合特性能得到较好恢复。涝害期间,WL6处理的旗叶胞间CO2浓度较对照显著升高,表明涝害6d后旗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非气孔因素所致;WL9处理气孔导度显著下降的同时,胞间CO2浓度却无显著变化,说明涝害9d后小麦叶片的低光合作用主要也是受到了非气孔因素的影响,与叶片气孔的张开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施氮条件下磁化水灌溉对葡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夏黑葡萄(Vitis vinifera×V. labrusca cv. Summer Black)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磁化水灌溉处理(M0)、非磁化水灌溉处理(NM0)、磁化施氮处理(MN)、非磁化施氮处理(NMN)4个处理,测定生长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以及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与NMN相比,施氮条件下,MN对葡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叶片、根系和全株生物量显著提高80.58%~163.35%(P<0.05),茎生物量无明显变化,根冠比提高26.43%。与NMN相比,MN葡萄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8.58%~23.78%,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提高6.06%~8.14%,而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P<0.05)。与NMN相比,MN处理中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提高7.97%~9.78%,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非光化学耗散(NPQ)和激发能压力(1-qP)降低了12.51%~22.94%。综上所述,施氮条件下,磁化水灌溉可以提高葡萄叶片的光合生产力,维持叶片较好的光合性能,以提高葡萄生物量累积、优化生物量分配格局,促进葡萄的生长。因此,磁化水灌溉技术可投入葡萄生产中。本研究结果为葡萄优质生产及氮肥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彭海兰  姬拉拉  黄兴敏  王健健 《核农学报》2022,36(12):2482-2489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及氮肥施用对薏苡(Coix lacryma-jobi L.)苗期营养元素吸收运输的影响,本研究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CO2浓度升高,探究薏苡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对CO2浓度升高和施用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薏苡根中TOC含量显著增加15.82%;叶、茎中TP含量显著增加18.98%、29.41%(P<0.05);叶、根中N含量显著减少8.15%、8.31%(P<0.05);叶、茎、根中K含量无显著差异。施氮使薏苡叶、茎、根中N含量显著增加19.52%、28.42%、23.29%;叶、茎中TP含量显著增加14.60%、51.96%(P<0.05);根中K含量显著减少22.57%(P<0.05);叶、茎、根中TOC含量无显著差异。两者交互作用下,薏苡茎、根中N含量显著增加6.49%、8.99%;叶中TP含量显著增加15.33%(P<0.05);叶中N含量显著减少4.22%;叶、茎中K含量显著减少18.47%、33.25%(P<0.05);叶、茎、根中TOC含量无显著差异。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薏苡叶片中中量元素S和微量元素Cu、Zn、Ni含量,分别显著减少18.06%、54.01%、37.96%、50.99(P<0.05);而茎中Mn、Cu、Zn、Ni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0.20%、70.55%、46.80%、149.50%(P<0.05)。CO2浓度升高能促进Mg、S根向茎的运输以及Zn、Mn茎向叶的运输,施用氮肥能促进Fe茎向叶的运输。综上所述,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施用会影响薏苡不同器官矿质离子的吸收及选择性运输能力,从而维持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平衡。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未来大气环境变化下,薏苡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变化特征,以及薏苡栽培中施肥策略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