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寄主挥发物对针叶树小蠹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叶树小蠹虫不仅能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识别和回避非寄主生境,而且能识别非寄主树种和不适寄主树。非寄主挥发物,尤其是6碳乙醇等绿叶气体和一些8碳醇等树皮挥发物是代表着非寄主的重要气味信号,在针叶树小蠹虫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绿叶气体和非寄主树皮挥发物等的研究基础、小蠹虫对非寄主的回避、影响挥发物释放的因素、非寄主挥发物的采集分析、生物测定方法和非寄主挥发物作用的生态学及进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小蠹虫能在混交林中找到寄主不是单因素决定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非寄主挥发物在针叶树小蠹虫的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云杉八齿小蠹对寄主、非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及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琦  严善春  张真 《林业科技》2011,36(3):19-22
通过云杉八齿小蠹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行为反应测试的结果表明:冷杉挥发物对云杉八齿小蠹有驱避作用;采用GC-MS方法在云杉和非寄主冷杉的挥发物中分析鉴定出28种化合物,在冷杉挥发物中鉴定出18种化合物,在云杉挥发物中鉴定出14种,同时发现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包括萜烯类、酯类、醛类、醇类和烃类5类物质,并以萜烯类化合物居...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选取云南切梢小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针叶和藏柏、樟树、滇青冈等20种非寄主树种的叶与云南松针叶混合物(质量比为1∶4),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其趋向行为,测试云南切梢小蠹对纯云南松针叶、混合样及空气间的趋向行为选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以云南松针叶作参照,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的趋向率较低,分别为32.3%、33.4%、32.3%、31.5%;以空气作参照,混合样趋向率由小到大依次为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分别为38%、39%、40%、42%,均小于50%;藏柏、缅桂、滇朴、旱冬瓜4个树种对云南切梢小蠹表现较强的趋避作用,可作为营建抗云南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4.
通过EAD和“Y”型嗅觉仪测定光肩星天牛对5种槭树的40种挥发物及挥发物混合物的嗅觉电生理及嗅觉行为反应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糖槭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酯类、烯类、酸类和醇类,复叶槭为酯类、醛类和烷烃类,五角槭为酯类和醛类,华北五角槭为酯类、烯类和醇类,而挪威槭为酯类、醛类和醇类。光肩星天牛雌成虫对5种槭树的21种挥发物存在明显的的EAD反应,而雄成虫则对12种挥发物存在明显的EAD反应;其中雌雄成虫对11种挥发物均存明显的EAD反应。进一步嗅觉行为测定发现,光肩星天牛雌成虫对11种挥发物存在正趋向反应,雄成虫对7种挥发物存在显著的正趋向反应,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7种挥发物对雌雄均表现出引诱作用。雌成虫对8种挥发物存在负趋向反应,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存在显著的负趋向反应,具明显的驱避作用,其中4种挥发物对雌雄成虫均表现出驱避作用。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对5种槭树挥发物混合物的嗅觉反应都表现为正趋向反应,引诱率大小依次为糖槭、复叶槭、五角槭、挪威槭和华北五角槭。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大小蠹对9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醛、壬醛、三氯乙烯、二氯甲基甲醚和顺-3-己烯-1醇,4种寄主挥发性化合物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和(+)-α-蒎烯,应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初步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这9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和趋向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三氯乙烯、(+)-3-蒈烯和β-石竹烯,雄虫对壬醛、二氯甲基甲醚、(+)-3-蒈烯和(+)-α-蒎烯有明显的EAG反应;β-蒎烯、(+)-3-蒈烯和(+)-α-蒎烯对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三氯乙烯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且显著高于对雌成虫的引诱率。试验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行为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对不同处理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几种寄主植物对绿盲蝽雌虫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黄豆、棉花、苜蓿、具花枣枝和辣椒。与纯净空气相比,黄豆接虫26头时对绿盲蝽雌虫具有超显著的引诱作用,但接虫60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了显著的驱避作用;与健康黄豆植株相比,在黄豆接虫26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在黄豆接虫34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极显著地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昆虫与植物间已形成各种各样的互作关系.其中植食性昆虫的食性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反应表达,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反应,是昆虫与植物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钦俊德,1987).植食性昆虫在选择寄主的过程中,利用嗅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行为模式.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昆虫的嗅觉感受器引诱昆虫到达植物,这是引导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等视觉线索在植食性昆虫寄主定位中也起重要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引导昆虫到达寄主植物后,又有触觉、味觉等接触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赵冬香,2004).  相似文献   

8.
光肩星天牛对干旱胁迫下复叶槭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干旱胁迫下3a生复叶槭的挥发物进行了鉴定。当复叶槭受到干旱胁迫时,9种化合物释放量升高(包括:丁醇、戊醇、反—2—己烯—1—醛、顺—3—己烯—1—醇、戊醛、戊酸、己醛、己酸、苯乙酮),而长叶烯释放量降低:复叶槭复水后苯乙酮升高,但其他挥发物释放量降低。通过GC—EAD检测了光肩星天牛对其中某些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使用诱捕器和人工合成单体进行了田间生测实验。丁醇、戊醇和顺—3—己烯—1—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的触角反应,这一结果在田间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这表明干旱胁迫在光肩星天牛选择寄主植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兴安落叶松鞘蛾对寄主挥发物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试鞘蛾对落叶松9种挥发物,即R-α-蒎烯、S-α-蒎烯、β-蒎烯、罗勒烯、水芹烯、3-蒈烯、月桂烯、莰烯和叶醇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0.4 mol·L-1浓度下,雌蛾除了对R-α-蒎烯、雄蛾除了对R-α-蒎烯和水芹烯没有明显EAG反应外,对其余挥发物的EAG反应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雌、雄虫之间的EAG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鞘蛾对9种挥发物在0.000 4,0.004,0.04,0.4,0.8 mol·L-1这5个浓度梯度下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S-α-蒎烯、S-β-蒎烯、水芹烯、3-蒈烯、月桂烯、叶醇这6种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偏好(P<0.05);雄虫对罗勒烯、月桂烯、莰烯、叶醇这4种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偏好(P<0.05).由于鞘蛾幼虫具有潜叶取食的特殊习性,为探索利用外源植物挥发物对其取食行为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筛选对雌虫有活性的挥发物成分,喷施到健康落叶松苗上,观察幼虫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喷施挥发物的样枝上,0.004 mol·L-1月桂烯造成幼虫的死亡虫数最少,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样枝上幼虫死亡率较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挥发物可能对幼虫有致害作用,其中,S-α-蒎烯0.04 mol·L-1造成幼虫的死亡率最高,达86.67%.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树木解剖及昆虫饲养选择的方法调查红脂大小蠹的捕食性天敌,发现一种鞘翅目颚甲科的昆虫为红脂大小蠹的天敌.利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油松挥发物、虫害油松挥发物及虫粪挥发物对该天敌昆虫都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尤其对虫害油松挥发物趋向行为更强烈.该天敌昆虫在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上述3类挥发物.4种单萜烯化合物对此种天敌昆虫的室内引诱实验发现,(S)-( )-3-蒈烯对天敌的引诱作用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1.
青杨脊虎天牛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 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 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 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 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 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 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生驱避作用(P<0.01);月桂烯只在10-1 mol·L-1 浓度下对雌、雄成虫有引诱作用(P<0.01);其他挥发物对青杨脊虎天牛均无明显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0.05),但受蛀梢为害的云南松针叶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健康或受蛀干为害的云南松.针叶最大荧光(Fm)、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以及Fv/Fo均因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而显著下降,尤以在被蛀干时的针叶Fm、Fv/Fm、Fv/Fo下降幅度更大.综合分析表明:受小蠹虫"胁迫"(蛀梢、蛀干)后针叶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引起了寄主云南松光合机构的破坏,导致寄主云南松树势下降,这必为喜欢攻击亚健康或衰弱林木的次期性昆虫创造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13.
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往往对昆虫搜寻定位寄主及食物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明确油茶 (Camellia oleifera)果实中是否含有引诱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取食的特定挥发性化合物,研究 利用 GC-EAD 测试了油茶果实挥发物对油茶象甲的触角电位反应,通过 GC-MS 数据库对活性挥发物进 行鉴定,并采用 Y 型嗅觉仪测试了油茶象甲对活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 15.05、19.30、 21.97 和 22.79 min 4 个出峰时间点的物质能够引起油茶象甲较强的触角反应,经过质谱鉴定和标准品比 对,确定在 15.05 和 19.30 min 出峰的物质分别为正十八烷和油酸酰胺。Y 型嗅觉仪选择试验结果表明 0.1 和 1 ng/μL 浓度的正十八烷对油茶象甲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1 ng/μL 的油酸酰胺对油茶象甲具有较强的 引诱作用。研究确定了正十八烷和油酸酰胺对油茶象甲的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云杉大小蠹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大唼蜡甲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情况,对大唼蜡甲的生物学和习性、化学生态研究情况、人工大量饲养和储存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法国、英国等国家运用大唼蜡甲防治云杉大小蠹的实践进行总结.根据其特性及近年来国际生物防治理论的新发展,以引入大唼蜡甲对已传入我国的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进行生物防治的成功实践为例,讨论引入大唼蜡甲防治其他针叶树大小蠹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小蠹虫是世界上重要的森林害虫,常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小蠹虫多存在于高中山区且其生活隐蔽,利用传统的防治方法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利用化学信息物质防治小蠹虫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概述了化学信息物质,特别是寄主次生性物质和小蠹虫信息素对小蠹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应用化学信息物质防治小蠹虫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蠹虫的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蠹虫是世界性大害虫 ,特别是对松树危害极大 ,猖獗时常可造成林木成片枯死。其生活隐蔽 ,繁殖迅速 ,在造成林木枯萎前不易被人们发现。但衰弱木及某些种类的性外激素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 ,诱集效果显著 ,可作为重要的监测手段。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由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因此 ,其预防措施主要是选用良种壮苗 ,进行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 ;加强监测 ,及时消灭虫源基地。其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应向以生态管理为基础 ,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方能达到可持续控制小蠹虫对林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回顾了昆虫信息素研究的历史,主要以重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为例综述了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展望了小蠹聚集信息素的应用前景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为加快小蠹聚集信息素在我国小蠹的综合管理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利用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Z28菌悬液对小蠹的幼虫和成虫进行了感染,随浓度增加幼虫和成虫死亡率均随之增加.在相同条件下,白僵菌侵染幼虫能力高于成虫,侵染致死时间幼虫也短于成虫.在室外使用涂刷和注菌2种方式对小蠹虫进行了防治.浓度为0.1亿孢子/mL和1亿孢子/mL利用注菌方式防治小蠹效果明显高于涂刷;但当浓度达到10亿孢子/mL时,2种接菌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经过连续3年监测发现,未防治区有虫株树和虫口密度相对比较稳定,虫口密度居高不下.化防区有虫株数和虫口密度波动性大,与化防区相比白僵菌防治区表现出持续有效控制的优势,但2年后控效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9.
小蠹虫是一类重要的森林害虫,多为次期性害虫。通过调查,在太原市为害油松的主要种类是松六齿小蠹、松八齿小蠹和松十二齿小蠹;成虫扬飞期分别出现在5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引起小蠹虫成灾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因素,所以防控小蠹虫要以虫情测报为基础,以检疫和林木管护措施为主导,并辅以生物、人工、化学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