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珙桐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11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共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74个为多态,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6.10%;各种群PPB值为37.66%~63.64%,平均为54.07%。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SP)为0.4849,种群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86~0.3274,平均为0.2774。这表明珙桐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均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与种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46.22%,53.78%,种群间呈高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UPGMA法聚类分析将11个珙桐种群分为3组。研究结果为珙桐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种群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从分子水平探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源空间遗传变异模式,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杉木全分布区内的40个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9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33条带,其中12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1.73%,各种源PPB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POP)分别为37.46%~55.75%和0.201 5~0.344 5,物种水平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和Shannon信息指数(HSP)分别为89.86%和0.565 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种源间遗传分化系数(ΦST)为0.4651,这表明杉木种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源间遗传分化较大。UPGMA法聚类表明,参试的40个杉木种源可分为7地理种源区。  相似文献   

3.
采用ISSR标记方法,对广西火桐Erythropsis kwangsiensis 10个自然种群和1个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用10个引物从广西火桐总DNA中共扩增出6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1条。自然种群中以维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三叠岭瀑布种群最低。自然种群的总遗传变异Ht为0.281 5,种群内遗传变异HS为0.076 4,种群间遗传变异为0.205 1,基因流为0.183 2。迁地保护种群的HEt和HES均为0.118 8。自然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731 9),种群间变异占主导地位。合并后的自然种群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RPPB)、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高于迁地保护种群,分别为85.00%和31.67%、0.284 1和0.118 8、0.428 5和0.175 7。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火桐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未能涵盖整个种群。建议从多个自然种群中收集种子,尽可能多的采集样本,分区育苗种植,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浙江和山东的8个山茶种群共2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引物扩增得到210条清晰条带,其中1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62%。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山茶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 9,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77 9,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0.182 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 7,P<0.05),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重要影响。UPGMA聚类表明:浙江5个山茶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山东青岛的植物园种群和五四广场种群可能移植自长门岩岛。我国野生山茶资源受人为破坏严重,建议在加强现有岛屿自然种群就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山茶种质资源库,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天然种群及其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思茅松 3个天然种群和思茅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研究。 9种同工酶系统 16个基因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思茅松天然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多态位点比率P =70 1% ,等位基因平均数A =2 2 7,平均预期杂合度He=0 2 91;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基因分化系数GST=0 0 5 2。思茅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较天然种群丰富 ,以上各遗传参数值依次为P =73 5 % ,A =2 4 2 ,He =0 2 95 ,种子园营建是林木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不同榉树种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应用ISSR(Inter S imp 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邱北、易门、龙庆、双柏和浙江平湖5个种源(每种源19个样本)的榉树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由其18条ISSR引物扩增得到216个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99.54%。POPGENE软件分析结果表明,邱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88.43%,HE=0.260 5,HO=0.401 4),其次是易门种群,龙庆、双柏、平湖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较小。Ne i’s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5个榉树种源在其总的遗传变异中有80.28%的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9.72%。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易门和龙庆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合在一起,然后依次与邱北、双柏聚类,最后与亲缘关系最远的平湖种群聚合。其研究结果对榉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6条ISSR引物对石蒜和忽地笑11个种群共279个样本进行试验,欲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遗传差异,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6条引物共扩增出62个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为60条,多态性可达96.8%。其中有5条引物可以扩增出鉴别石蒜和忽地笑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共计11条,其中4条为石蒜种群特有,7条为忽地笑种群特有,从而将二者鉴别出来。另外石蒜和忽地笑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95.2%和58.1%,Nei’s基因多样性(H)分别为0.297和0.157,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454和0.248。石蒜和忽地笑种群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74和0.457,说明其天然种群的大部分变异(62.6%和54.3%)存在于种群内。石蒜和忽地笑种群的基因流Nm分别为0.836和0.593,比较小。UPGMA聚类结果显示,8个石蒜种群聚为一类,然后与3个忽地笑种群最后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贵州7个省以及越南安沛省的20个白花树天然群体共26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8对引物共获得88个条带,多态性条带81个。白花树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1.0%,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o)为0.4536;在群体水平上PPB为49.49%,Ho为0.2841,表现出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30.40%的变异存在于白花树群体间,69.60%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很明显。Mantel检测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选取云南省境内怒江流域北段作为研究区域,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22个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对多态性引物进行扩增,采用0/1法读取条带。3对SSR引物一共扩增出136个条带,共检测到38个特异性条带,每对SSR引物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2.6。采用GenAlEx 6.2、Structure2.3.3、NTSYS-PC软件进行分析,得出:22个紫茎泽兰种群间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71.2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80,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76,等位基因数(Na)为1.71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80。通过UPGMA聚类和贝叶斯聚类分析均显示出三个区域的种群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七里峪不同海拔茶条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七里峪1200~2000m 8个海拔梯度茶条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11条引物共得到78个重复性好的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78个,多态百分率为100%.在8个茶条槭种群中,总遗传多样性指数Ⅰ(Shannon多样性指数)、HB(Bayesian指数)分别为0.507和0.368,表现出高的遗传多样性.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AMOVA分析表明,7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茶条槭种群内,25.7%存在于种群间(φST=0.257,P<0.001).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茶条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8个种群可大致分成2组,与其地理分布相一致.茶条槭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海拔种群所处生境的异质性是七里峪茶条槭种群现有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4.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6.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湘林—90无性系杨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生苗扦插造林,研究萌条的根桩年龄对杨树扦插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时的胸径、苗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的萌条苗间均有显著差异,造林后的第1年、第4年,胸径、树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萌条苗的造林地间虽有差异,但差异均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生苗都适宜扦插造林。  相似文献   

19.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