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格斯牛与牦牛杂交所产F1犏牛显示出较高的杂交优势,不仅耐高寒、耐粗饲,而且弥补了牦牛生长慢的缺点.为了解安犏牛的线粒体结构特性,从二代测序数据中组装了安犏牛[Angus cattle(Bos taurus;♂)×Gannan yak(Bos grunniens;♀)]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安犏牛基因组大小为 ...  相似文献   

2.
<正>牦牛(Bos gruniens)是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为栖息地的牛属(Bos)动物,属于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的珍稀畜种资源。全世界现有牦牛1470多万头,其  相似文献   

3.
郭宪  阎萍  曾玉峰 《中国牛业科学》2007,33(4):64-64,67
牦牛(Bos grunniens)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4.
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通牛(Bos tar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成年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脂肪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了PPARγ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GU061328),其中cDNA的ORF为1 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与普通牛PPARγ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9%,有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脂肪、背最长肌、心、肝、肾、脾和肺脏中均检测到PPARγ基因的表达,并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肝脏和脾脏中亦有较高表达。PPARγ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5.5岁九龙牦牛显著高于0.5、3.5岁和9岁以上,其表达与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未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黄牛考源——中国黄牛源流考之一(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就物种的层次阐述中国黄牛的血统来源这个问题涉及家牛起源的世界背景。虽然后者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学术领域,但考古学发现、史料记载以及畜牧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成果足以肯定:中国黄牛有两个基本血统来源,一是原牛(Bos primigenius)的亚洲变种,现代长额牛(Bos Longifro-ns)的始祖;一是瘤原牛(Bos namadicu-s)。 (一)我国史前时代驯化的原牛,不是  相似文献   

6.
牦牛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牦牛(Bos grunniens)是一种适应高寒地区的家畜,自然分布只限于我国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海拔3,000米(高纬度地区为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 青海省玉树州是牦牛的重要产区,有牦牛1,672,304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12%,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14%,为全省牦牛总数的36%。牦牛和藏羊是玉树州国民经济中的两大台柱。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的序列,以期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比较哺乳动物MSTN基因外显子2之间的同源性,并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通过PCR扩增,对PCR产物克隆得到BMY牛MSTN基因exon 2序列为372 bp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牛亚科物种间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在98.7%~100.0%之间,BMY牛、瘤牛、牦牛与大额牛079-gayal(Bos frontalis)的氨基酸序列一致,而日本和牛在第89位发生了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的突变.构建的牛亚科几个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含有瘤牛血统的BMY牛与瘤牛、牦牛的关系较近,且大额牛079-gayal与瘤牛的关系也近,推测大额牛在其形成历史中曾经受过瘤牛的基因渐渗.牛亚科物种的牦牛、大额牛、日本和牛、瘤牛与BMY牛聚为一支,而与水牛的关系较远.人与黑猩猩、猕猴聚为明显的一支.[结论]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长度为372 bp,系统聚类分析表明BMY牛含有瘤牛血统和典型的瘤牛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抑制消减杂交和斑点杂交法对麦洼牦牛初乳期(产犊后2 d)和常乳期(产犊后18 d)特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发现2个在初乳期间特异表达的EST片段,并命名为LAO和COL1α1。测序结果LAO片段长698 bp,GenBank比对,其核苷酸序列与西藏黄牛(Bos taurus)、小家鼠(Mus musculus)、家犬(Canis familiaris)等的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其序列一致性分别达到96%、73%、72%;COL1α1片段长337 bp,比对结果,其序列与Bos taurus、马鹿(Cervus elaphus)、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等的Ⅰ型胶原蛋白α1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其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100%、99%。2个序列与牛基因组的Blast分析表明,LAO片段定位于3号染色体LOC782545区,该区域编码1个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另一片段定位于19号染色体LOC615867区,该区域编码1个Ⅰ型胶原α1基因。研究表明,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和Ⅰ型胶原蛋白α1基因是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表达蛋白,这2个基因在牦牛初乳期乳腺组织中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初乳期乳腺特殊的生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雷琼牛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方法对18头雷琼牛的MSTN基因进行扩增、测序.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雷琼牛MSTN基因比外域瘤牛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共发现4个突变位点(2个转换,2个颠换),定义了6种单倍型,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810±0.057);分析结果表明:MSTN基因的相关突变的发生可能早于Bos属瘤牛、普通牛、牦牛的分化;在瘤牛种内,我国南方的瘤牛可能是更原始的种群.  相似文献   

10.
研究首次对野牦牛的精液品质、精子超微结构、精液精子酶活力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具有以下特点精子密度大,每毫升精液含精子21.3亿;精子存活时间长,0~4℃存活57小时,解冻后37℃条件下存活12小时;抗力系数144 000;解冻后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9.17%、87.53%;精液运动粘度为1.69 cP;总氮量为1437.7 mg/100 ml;精子头短尾长,与家牦牛及黄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精子透明质酸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LDH活力比家牦牛高48%.因此,公野牦牛具有高繁殖力,与家牦牛冻配受胎率达88.9%;与普通牛种(黄牛)反杂交冻配受胎率达71.58%.家畜繁殖力的研究侧重于母畜,公畜繁殖力除奶牛之外重视不足,特别是对于培养程度很低的原始育种--牦牛,至于初步驯化的公野牦牛的繁殖力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公畜繁殖力主要表现于精液品质和受胎率,许多学者从精子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测定与受胎率的相关性.野牦牛(Bos mutns)是家牦牛(Bos grannies)最近的祖先,在分类上是同属同种的不同亚种,野牦牛是"优势型"的"原生亚种",家牦牛是退化了的"驯化亚种".从1984年开始在青海省大通牛场驯化了两头公野牦牛,采用假阴道采精并试制了颗粒冻精.1984~1998年14年野牦牛冻配家牦牛近40 000头,受胎率88.9%,繁殖成活率85.97%.公野牦牛不但与同属同种的家牦牛冻精配种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繁殖力,而且和普通牛种黄牛杂交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受胎率.甘肃省礼县畜牧中心1987年开始连续3年购进野牦牛冻精授配黄牛771头,杂交生产野血牦犏牛554头,繁殖率高这71.85%,犊牛生活力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5,(9):61-65
四川省是中国三大牦牛主产区之一,牦牛(Bos grunniens)广泛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地区。本文扩增了四川4个地方类群牦牛的线粒体DLoop区637 bp的片段,与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地方类群,以及野牦牛进行进化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牦牛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为丰富,昌台牦牛在4个类群中具有最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83±0.020)和核苷酸多样性(0.017 42±0.012 94)。进化树分析显示四川牦牛与其他地区牦牛分为明显的2个支系,昌台牦牛和金川牦牛与九龙牦牛、达日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牦牛、西藏牦牛、玉树牦牛具有较近遗传距离。本研究为四川地方牦牛地方类群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祁连县引进的新疆褐牛在基础生理指标、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等方面的测定,表明新疆褐牛对高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对褐牛×黄牛(F1)、褐牛×牦牛(F1)、黄牛和牦牛4组各10头犊牛在生长发育方面的测定,发现杂种牛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高原牦牛(Bos mutus)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重要畜牧动物,瘤胃积食是高原耗牛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牦牛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本研究探讨了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主要病因,并针对这一疾病提出了中药治疗方案。通过对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影响因素,如饲料质量、摄食习惯、环境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中药治疗方案,实验证明这套方案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为高原牦牛的健康饲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秦川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秦川牛(12♂,3♀)染色体的核型、G带、C带及Ag-NOR_s的研究表明:秦川牛品种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Y染色体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中和亚中着丝点Y染色体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 indicus)相同。根据Y染色体多态性,讨论了秦川牛起源的多元性。统计了2002个细胞的Ag-NOR_s数目,每细胞Ag-NOR_s数变化范围3~10个,平均5.473±0.316。  相似文献   

15.
细胞周期蛋白CCND2(Cyclin-D2)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中G1/S期转变的关键调控因子,在癌症、营养代谢以及卵泡发育中参与调控.为研究CCND2在雌性牦牛(Bos grunniens)生殖轴系(HPOA轴)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对季节性繁殖的作用机制,选取健康发情期雌性牦牛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青海地区牦牛牛支原体分子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2018-2019年采集青海地区的636份牦牛鼻拭子进行牛支原体核酸检测,并对不同地区、年份、年龄、性别、饲养模式的牦牛牛支原体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牛支原体的总检出率为21.86%(139/636),牛支原体在青海不同地区(海北州、海南州、西宁市、海西州)牦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0%~44%);2018年11月检出率为18.02%,2019年6月检出率26.37%;雌性检出率(27.84%)高于雄性检出率(18.41%),差异性显著(P<0.05);0~2岁的检出率最高,为22.26%,其次为3~6岁,检出率为19.50%,6~12岁检出率最低,为18.03%,差异性显著(P<0.05);放牧养殖模式下检出率最高(34.00%),其次是集约化养殖模式(22.81%),放牧+圈养养殖模式下检出率最低(17.47%),差异显著(P<0.05)。青海不同地区牦牛牛支原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模式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为明确青海地区牦牛牛支原体流行情况,为制定...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犊牛腹泻的重要病因,笔者旨在建立基于恒温隔绝PCR(insulated isothermal PCR,iiPCR)技术现场检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的方法。根据BRV和牦牛RVVP6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配合商品化PetNAD核酸萃取试剂盒,建立了检测BRV和牦牛RV的ii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只能检出BRV和牦牛RV,不能检出牛冠状病毒、牛星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大肠杆菌、牛沙门菌、牛艾美尔球虫、牛瑞氏隐孢子虫等无关病原;检测下限为96.6copies·μL-1,重复性好;对30份牛腹泻样本和30份牦牛腹泻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BRV的检出率是33.33%,对牦牛RV的检出率为73.33%,与文献报道的检测BRV和牦牛RV的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对2016年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14个牧场的88份犊牦牛腹泻样本RV的检测结果显示RV核酸阳性检出率为98.86%。本研究建立的BRV ii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既可用于BRV检测,又可用于牦牛RV的检测;从核酸提取到报告检测结果仅需1h,操作方便,可现场使用,为BRV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牦牛(Bos grunniens)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寒低氧地区,具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进化,牦牛在生理结构及遗传分子方面表现出高原适应性特征,随着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揭示了牦牛高原适应机制。文章对牦牛遗传背景、形态、生理高原适应性进化的改变、相应分子遗传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牦牛及其他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研究和高原缺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营养调控方式对牦牛僵牛体尺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1周岁、平均体重(54.24±9.24)kg(较同龄同品种牦牛群体平均体重低1.5倍标准差)的青海高原型牦牛僵牛20头,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设为屠宰对照组、精料组(补饲精料)、舔砖组(补饲精料+舔砖)、半胱胺组(补饲精料+半胱胺),另选取5头1周岁、平均体重(75.34±2.43)kg的同品种正常牦牛为正常对照组(补饲精料)。预饲14 d后对屠宰对照组牦牛屠宰取样,正式试验84 d后对其余各组屠宰取样。结果表明:1)各组牦牛的精料、粗料和干物质的采食量及营养物质摄入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与屠宰对照组相比,84 d的饲养均促进牦牛体尺增加。舔砖组、半胱胺组体高与正常牦牛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牦牛僵牛的体斜长、胸深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半胱胺组高于正常对照组。3)营养调控能促进牦牛僵牛各胃室发育。试验组网胃和皱胃重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半胱胺组瘤胃重量最高,占复胃总重比例最高,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营养调控促进了牦牛僵牛肠道各段的发育,其中舔砖组和半胱胺组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补饲精料促进了牦牛僵牛生长及胃肠道发育,此基础上补饲舔砖和半胱胺使牦牛僵牛上述指标接近或超过正常牦牛。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50头柴达木福牛犊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与同龄牦牛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柴达木福牛犊牛初生,3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比同龄牦牛犊增加了32.16 kg、60.28 kg和106.15 kg(P0.01)。柴达木福牛犊牛初生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22.12 cm、19.91 cm和21.2 cm;柴达木福牛犊牛3月龄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25.22 cm、23.91 cm和25.98 cm;柴达木福牛犊牛6月龄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29.3 cm、26.85 cm和27.02 cm(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