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叶松种间交配结实力变异和自交衰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落叶松种间杂交的结实率普遍较高,但不同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其中日本落叶松与兴安落叶松交配结实率最低。种内自由授粉和自交的对比试验显示,示粒种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交。本文讨论了自交不孕无性系的可能利用途径。在不同交配组合下研究了华北落叶松捕捉花粉的过程,确定在传粉期花粉和雌性生殖器官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但无特异性。传粉后约4周,珠心顶端破裂,分泌物进入珠孔道,并与珠被分泌物共同作用于花粉,使花粉向珠心移动。组织化学分析表明,从传粉到受精期间,蛋白质的分布发生区域性变化,传粉期蛋白质几乎分布于整个胚珠,而在受精期则主要集中在颈卵器之上的珠心组织中。初步确定在花粉萌发和受精期,华北落叶松中存在花粉识别与选择系统。 相似文献
2.
3.
4.
速生榆树杂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林科院在1976—1987年以内蒙古巴盟白榆、兰旗白榆、河南孟县白榆为母本,以河南孟县白榆、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榆和巴盟红皮白榆、黄榆为父本,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选育出8个速生榆树杂种。它们均为早期速生,在内蒙古林科院,3年苗期对比试验,高生长量为呼市白榆的133~195%,径生长量为122—189%。8年区域造林试验,表现最好的是巴盟白榆×清水河白榆:树高为13.5m,胸径18.3cm,年平均高生长量1.75m,径生长量2cm,其余7个杂种年平均高生长量均在1.39~1.63m,径生长量为1.73~2.03cm,为呼市白榆高生长量的111~140%,径生长量的173—203%。这8个品种抗旱性强,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于栽植在呼包、河套平原和乌盟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5.
对引自澳大利亚的班克木属5个种18个种源进行种子形态、质量以及发芽特征测定,结果表明:班克木属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征在种间和种内均有不同的差异表现;香花班克木种子千粒质量最大,约106.5 g,为其他种的4~9倍;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无显著相关;除红花班克木在试验期间未发芽外,其余4个种的发芽率皆高于60%,强力班克木发芽率最高,约80%;长圆叶班克木和强力班克木种子发芽速度最快,而香花班克木发芽速度最慢;发芽始期、发芽速度、发芽率、胚轴长、胚根长都和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自西澳的珀斯至东澳的塔斯马尼亚地区,种子的发芽始期越晚,发芽速度慢,发芽率越高,胚轴和胚根的生长量越大.对于5种班克木的发芽特征的研究表明:强力班克木在广州的适应性最强,其发芽率最高,发芽速度最快,发芽最早且胚根长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桉树种间杂种优势和优良杂种的评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桉树属的19个种间杂种,4个母本天然授粉子代,1个尾叶桉优良源原种为试材,在广东省新会市大泽镇进行造林试验,2年生的调查资料分析结果如下:(1)杂种间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生长有极显著的差异;(2)杂种间超亲优势的变异幅度较大,树高为59.11%~3.38%,胸径78.55%~3.20%,单株材积219.10%~13.66%,蓄积量338.23%~25.444%,保存率42.31%~3. 相似文献
7.
8.
落叶松种间及种内和种间杂种家系间的物候变异与早期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造林后1~3年生7种(变种)落叶松和7个种内和种间杂种家系的9个物候期进行连续定株观察及生长量调查,利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落叶松种间、家系间物候期的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落叶松种(家系)的物候群,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确定物候期与幼林生长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侧枝芽膨大外,落叶松种间、家系间各物候期的变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样,种内个体间、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物候期变异,但同种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明显小于杂种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兴安落叶松顶芽展叶、抽新梢时间明显早于其他种,封顶也最早;其次是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和欧洲落叶松的封顶时间比长白和华北落叶松还要迟半个月;日本落叶松顶芽膨大和展叶时间最晚,封顶时间也明显迟于其他种.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各种间杂种,在物候上多数表现出中间偏母本的特性,而在抗病能力方面较父本有所改善,在抗寒性方面却明显优于母本.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快,其次是长白和朝鲜落叶松,而日×长、日×兴杂种生长量超过母本,表现出超亲杂种优势,表明在东北地区落叶松杂种利用潜力巨大.根据主成分聚类结果,可将14份遗传材料分为4个物候型.除侧枝芽开始展叶、完全展叶和抽新梢以外的其他物候因子与生长量之间相关紧密.物候因子对生长量有相当好的预测能力,即顶芽萌动、展叶越早,封顶越迟,生长期越长,对树木的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9.
鹅掌楸属种间F1杂种与亲本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鹅掌楸属种间正、反交F1杂种及双亲的扫描电镜(SME)观察表明:马褂木和反交F1的下表皮细胞具明显乳突,北美鹅掌楸和正交F1则呈现平坦状;北美鹅掌楸和正交F1下表皮气孔密度显著高于马褂木与反交F1;杂种与双亲的下表皮蜡质纹饰和气孔器形态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正、反交F1的气孔开口明显大于双亲。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无患子分布区7个产地的种实形态性状及种仁含油率进行取样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实各性状在产地内单株间的变异程度不同,但多数性状在多数产地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在产地内进行单株选择是可行的.在不同产地间,无患子种实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西峡产地果实和种子较大,与其它产地间差异显著.无患子种仁含油率产地间变异系数最小,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种子质量、种子出仁率在不同产地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且与种实大小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选择较大的果实、种子来提高产油量.聚类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无患子种实大小和种子出仁率有从低纬度产地向高纬度产地变大的变异趋势,因此无患子高产油单株的选择应重点在较高纬度产地果实、种子较大的个体中进行. 相似文献
11.
柳树种间容易杂交,研究杂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对柳树育种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比较研究了两个种间杂种柳和亲本形态解剖特征.杂种是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Cheng)×青冈柳(Salix viminalis L.)和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 Cheng)×银柳(Salix gracili Tyla).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松干锈病病原菌的种间及种内同工酶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松树上采集代表CronartiumribicolaCflaccidum及C。quercuum3种松干锈菌的58个菌株,分析了其种间及种内的同工酶变异。电泳检测过的13种酶中有8种显出酶带,其中酯酶(EST)同工酶谱具最显著而稳定的种间差异,可作为区别鉴定3种松干锈菌的有效手段。在来自东北各地红松上的16个C.ribicola菌株中未发现任何酶谱变异,显示了本菌群体遗传性质的均一。来自东北地区樟子松上的17个Cflaccidum菌株中存在酶谱变异,但多数菌株的酶谱同来自安徽及陕西马尾松上的菌株完全一致,此结果支持把我国的Cflaccidum看成一个集合种。来自我国南北不同地区不同松树的Cquercuum菌株,除樟子松上的部分菌株外,其酶谱完全相同,尚未分化出北美的那种专化型间的酶谱差异,可能暗示我国松瘤锈菌的起源晚于北美。 相似文献
14.
《经济林研究》2017,(4)
苦水玫瑰是甘肃省特色名优经济作物,在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及周边村镇都有栽培。为给苦水玫瑰品种的提纯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对该地栽培的‘苦水玫瑰’进行了田间观察,结果发现其有不同的表型特征,故从中选取了4个居群,对其形态特征和鲜花香气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田间观察结果表明:苦水玫瑰有4种类型,分别记载为KS、KSG、KSS、KSZ,其分布不均匀,有点状分布和群居分布的特点,其中以群居分布的为主。表型分析结果表明:4种类型的表型性状间有显著差异,其小叶长度和宽度的排序为KSSKSZKSKSG,萼片长度的排序为KSZKSSKSGKS,萼片宽度的排序为KSKSGKSZKSS,花托横径、花径及花瓣长度、宽度的排序均为KSZKSSKSKSG,花瓣数目的排序为KSZKSKSSKSG,单花质量的排序为KSZKSSKSKSG,其中KSZ的花瓣数和单花质量分别大于主要栽培品种苦水玫瑰(KS)39.90%与59.74%。采用GC-MS法测定的结果表明,4种类型鲜花的主要香气成分其组分和含量间的差异均明显:KS的香气成分有83种,KSG的香气成分有95种,KSS的香气成分有37种,KSZ的香气成分有32种;含量排在前三名的组分(含量),KS的依次是香茅醇(18.9%)、苯甲醇(14.92%)、香叶醇(10.14%),KSG的依次是苯乙醇(29.77%)、香茅醇(13.34%)、香叶醇(9.15%),KSZ的依次是香叶醛(18.25%)、苯甲醇(17.01%)、香茅醇(12.13%),KSS的依次是香茅醇(27.96%)、乙酸香茅酯(13.03%)、苯甲醇(10.10%)。文中分析认为,苦水玫瑰(KS)与其他3种类型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的KSZ为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课题组早期创制的楸树种内杂种和种间杂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杂种间多年的生长性状及光合生理生化特性。旨在明晰楸树种间和种内杂种的生长及光合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杂种叶片氮素利用及分配与光合效率的潜在关系,为楸树栽培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种内杂种(楸树×楸树,Cbb)和种间杂种(楸树×滇楸,Cbf)1~5年树高和1~6年胸径及6年生时的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FvCB生化模型(Farquhar、von Caemmerer和Berry提出的生物化学光合模型)拟合CO2响应曲线,分别计算了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等气体交换参数及最大羧化效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等光合生理生化参数。并计算出光合系统(捕光系统,羧化系统和生物力能学组分)氮素分配比例。【结果】方差分析显示2年生以上的种内杂种Cbb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大于种间杂种Cbf。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绿素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f叶绿素b显著高出Cbb15.08%,Cbb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比值均显著大于Cbf。Cbb具有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羧化效率和暗呼吸速率,表明了Cbb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片氮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b光系统氮素分配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其高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楸树杂种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在羧化系统及生物力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种内杂种Cbb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其胸径具有较好的(R2=0.531)正向线性关系。【结论】1)楸树种内杂种(楸树×楸树)对本地环境(中原地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致使其生长势显著优于种间杂种(楸树×滇楸);2)相对于云贵高原,中原地区更长的日照时间和更高的7月均温可能促使了楸树×楸树形成适应高光合辐射环境的响应机制(高水平Chla/b和Car/Chla+b);3)楸树×楸树光合系统更高的N分配比例及高效的N素利用效率提高了其光合能力;4)楸树种间杂种中滇楸所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不具有适应中原地区环境的调控机制,这是楸树×滇楸在生长和光合生理方面均劣于楸树×楸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云杉苗期和幼林期种间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云杉在南五台,宁长,长青三地试验的数据,对1-5年生苗木和幼森生长性状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间高生长,发芽率,保存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苗期和幼林期的性状差异与地理经,纬度相关不紧密。初步选择出生良好,稳定性强的7,9,5,1号种。 相似文献
18.
19.
20.
通过在晚松分布的江西峡江地区分株采样,对晚松球果及种子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开展晚松球果及种子性状在株间和株内的差异性研究。表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在株间和株内差异明显,晚松球果及种子形态性状在株间、株内存在丰富的变异;球果和种子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晚松球果越大,果质量越重,相应的其种子也越大,种子单粒质量也越重。种子单粒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果质量、种长、种厚及种长×种宽×种厚4个性状的总贡献率达92.1%;建立这4个性状与种子单粒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果质量和种长×种宽×种厚(0.618和0.666)对种子单粒质量的预测效果要优于种长和种厚(0.529和0.42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