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火源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如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泥碳自燃、地被物堆积发酵自燃等。从世界各国的天然火源所引发的森林火灾情况来看,其中最主要的是雷击火。由空中闪电和森林可燃物接触而引起的火灾称为雷击火。这种火灾在我国大兴安岭林区比较突出。发生在2002年7月28日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的森林大火就是由雷击火引起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夏季雷击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发生的相关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兴安岭林区的雷击火的研究表明:可燃物、干雷暴和较高的地形构成了雷击火发生的火环境。雷暴,特别是干雷暴出现时,遇到降水少、地面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可燃物干燥的情况,就容易引起火灾。纬度越高的林区,雷击火越多,N51°以北海拔800m以上山脉的腹部或山顶的落叶松-偃松林、樟子松-偃松林内地区为雷击火发生最集中区域。一次干雷暴天气过程,可以同时引起多起雷击火。雷击火多发生在6~8月,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14~17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与人为火发生规律的差异性变化,为研究区针对性的开展火源管理及合理制定火灾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研究区1966—2021年间发生的森林火灾数据,按火因归类筛选出雷击火和人为火,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等方法对比分析雷击火与人为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发生差异、规律变化及火灾季的变化趋势。【结果】1966—2021年间研究区共发生森林火灾1 887起,其中雷击火932起,人为火503起,占比分别为49.39%和26.66%。雷击火与人为火在发生年份、月份和时段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研究区雷击火数量呈波动增加,而人为火数量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尤其是1987年之后研究区雷击火数量逐渐高于人为火,但从整体看研究区森林火灾总数变化并不显著。从火灾面积来看,研究区雷击火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人为火和总森林火灾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区雷击火集中发生在6、7月份,人为火多发生于4、5月份,且呈现夏季防火期雷击火数量显著增多,但雷击火面积变化并不显著,春季防火期人为火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从发生时段上看,研究区人为火高发时段为10:00—15...  相似文献   

4.
谭俊  张志富 《森林工程》1995,11(2):8-10,7
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林区与冻土与森林更新的关系,以及冻土更新森林的影响,并对大兴安岭林区如何进行采伐及造林的技术措施提出了见解,对大兴安岭林区恢复森林资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明确干雷暴天气过程中雷击火防范重点,采用2006—2015年大兴安岭山脉东北部高纬度林区闪电定位数据、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雷击火数据,构建网格数据确定干雷暴阈值,采用ArcGIS对干雷暴和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雷击火主要发生在5—7月,占2006—2015年雷击火总数量的86.2%,高频月份为7月。发生过雷击火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3.26%,雷击火高频区域为漠河县、呼中区和新林区,雷击火发生地域具有聚集性和重复性。干雷暴主要发生在7月。干雷暴高发区呈双带状分布,漠河县中东部、塔河县西南部、呼中区东北部、新林区和松岭区大部分为干雷暴的高发区域。干雷暴发生后48 h内为雷击火防范的重点时段;高频干雷暴相邻区域内,260~460 m的针叶林和草甸低山阳坡为雷击火防范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劳动关系调整状况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根本法是《劳动法》。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与东南部林区棕色针叶林土进行化学分析。土壤样品都来自历年的土壤调查。结果东南部林区的A_0层A_1层的化学成分高于北部林区,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研究这两个林区土壤肥力、林木生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对开发榛树资源经济意义论述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人工栽培榛树的历史,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发榛树资源的现状,最后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大兴安岭生态建设中,寒地植物物种的保护既要结合大兴安岭实际考虑发展,又要兼顾长远,遵循长短结合、公益与应用兼顾的原则。文章提出了从种子资源保护利用做起,为加快林区经济发展,必须规范和科学地加强引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林区冻土是兴安落叶松林自然繁衍与存在的保障,冻土的退化必将导致森林的退化。任何一种采伐方式,都将导致森林内部水热条件的变化,并构成对冻土存在的威胁。探讨冻土与采伐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干旱阳坡蒙古栎林、灌丛、草丛等3种群落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退化阶段的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灌草丛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强度最强;蒙古栎林根际土次之;而草丛的根际土微生物代谢强度最低,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最弱。三者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说明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未随植被的退化而发生改变。灌丛和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模式相近。灌丛及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代谢能力大于草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大火碳释放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含碳温室气体,影响碳循环。对林火碳释放进行有效地估算,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林火对碳循环的作用。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2010年6月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大火后植被指数变化,对火烧程度进行了分级,结合野外火烧迹地调查和可燃物含碳率,估算出不同火烧等级、不同植被类型林火过火面积、火烧消耗可燃物量和释放碳量。结果表明:此次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大火总过火面积为5 812.4hm2,消耗可燃物总量76 742.51t,释放碳34 534.13t,其中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释放碳量分别为14 934.16和19 599.97t。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雷击火时空分布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击火是中国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火源.根据1990-2006年研究区内10个气象站日观测数据包括最高气温、最小湿度、24 h降水、平均风速等指标计算每日FWI系统各指标,分析雷击火的发生与火险指数的关系.根据各气象站与研究区质心的距离确定各气象站的权重,计算研究区火险指数平均值.1990-2006年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森林火灾591起,其中雷击火359起,占60.7%.70%的雷击火分布在121°~125°E,51°~53°N,平均每起雷击火过火面积为797.37hm2,森林受害面积为581.67 hm2.71.9%、2.5%和17.3%的雷击火分别发生在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草地.雷击火发生在4-9月,5-8月是雷击火多发月份.1990-2006年雷击火发生时间段整体上有延长趋势.8月和9月发生的雷击火都发生在1998-2005年.雷击火的发生受气温与降水的影响,月均气温高、降水量少,雷击火次数明显多.发生雷击火日的平均可燃物湿度码FFMC、DMC、DC和FWI分别为90.3,69,6,287.4和24.7.雷击火发生日各火险成分指数平均值均高于1990-2006年4-9月总体平均值.根据雷击火发生概率和每日火险指数建立了雷击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林区森林火灾特点及灭火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川省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灭火人员难以接近,扑救难度大,危险性高。武警森林部队作为灭火主力军,应根据不同的山情、火情、社情及林情精研战法。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险变化及FWI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研究区内及附件气象站每日气温、相对湿度、24小时降水和风速计算1987—2006年大兴安岭每日的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系统(FWI)各组分值。利用空间插值方法,获得1987—2006年所有森林火灾发生日的FWI系统各组分值。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落叶针叶林(61.3%)、草地(23.9%)和落叶阔叶林(8.0%),主要火源是雷击火(占57.1%)。4—6月份森林火灾发生时的FWI、FFMC和ISI平均值高。根据1987—2006年FWI组分指数的分布和火发生情况,对森林火险指数进行了分级,低、中、高、很高和极高火险的FWI取值范围分别为0~2.5,2.6~10.0,10.1~18.0,18.1~31.0,≥31.1。FWI对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险有显著的指示意义,FFMC和ISI对预测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1987—2001年每年明显有春季和秋季2个火险期,但2002—2006年火险期显著延长。春季火险严重度指数(SSR)波动幅度比较大,夏季SSR和春季SSR有相反的波动趋势,2000—2006年秋季火险严重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0年春、2010年和2011年两个秋季大兴安岭地区盘古林场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林分下凋落物含水率的连续观测,研究了其含水率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含水率与湿度和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和前两天的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关系最密切,呈现明显的滞后现象,而与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不密切。春季3种林分凋落物含水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指数性的关系,与前两日降水量呈现具有渐近线的函数关系;秋季的含水率与两者都呈线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所揭示的可燃物含水率与湿度和降水的非线性关系形式与现有的一些研究和常用的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不同,采用非线性形式的春季含水率预测模型要比线性模型精度高,这将有助于改进气象要素回归法预测可燃物含水率的准确性以及提高火险预报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交界火通常是指发生在相邻林区分界线处的林火,或指无法判明起火地点但同时向分界线两侧蔓延的林火。在扑救这类林火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常常因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有些本应迅速扑灭的小火,因贻误扑火时机而酿成了较大的火灾。  相似文献   

18.
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及智能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茜  管霖 《林业科技》2000,25(6):31-35
在分析森林轰燃机理和影响因素、火灾蔓延过程中的混沌行为及其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人工智能同火灾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所形成的通知火警思路,介绍了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并论述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风力灭火与爆炸灭火技术在秦岭林区救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灭火和爆炸灭火是秦岭林区常用的灭火方法,而风力灭火机和灭火弹是秦岭林区灭火最常采用的工具。分析其灭火原理,熟练掌握灭火技术,对指导森林防火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野火是植物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野火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击火是一种复杂且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影响了雷击火的发生与分布。由于雷电的随机性,其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非常困难。因此雷击火成为全球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各国对雷击火的预测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在雷击火形成因素、雷电预测预报模型、人工干预3个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文中在基于对其评述的基础上,总结雷击火的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雷击火中能量来源——雷电和更高效地建立预测模型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