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东地区铁尾矿库人工植被恢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冀东地区铁尾矿库不同树种造林的植被恢复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紫穗槐、刺槐是铁尾矿库造林的适宜树种,在人工覆土和密植的情况下短期内可取得良好的植被恢复效果;沙棘是裸尾矿砂直接造林的优良树种;人工植被尤其是豆科植物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的改善能力较强,但对土壤磷元素含量的改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辽西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是改善地表植被状况和提高土壤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试验以油松种子和容器苗为材料,采用直播和容器苗造林进行试验,开展土壤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种造林方式改善土壤植被效果显著,林木生长以容器造林效果最好。对土壤理化性质方面,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升,2种造林方式除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外,其他处理没有差异。直播造林的水分保持效果显著高于容器造林。  相似文献   

3.
对林区营林整地与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普及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基本措施之一。造林场地整理是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明显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是恢复植被、改善恶劣环境的重要举措.从加强苗木质量、细致整地、造林密度及栽植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5%,干旱缺水已成为植被构建、改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抗旱造林是植被构建的重要措施,经过许多学者的试验研究和群众的实践总结,形成了多种抗旱造林技术方法。该文从耐旱树种的筛选、径流林业技术、蓄水保墒技术、保水剂应用技术、生根粉应用技术等方面谈论了抗旱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6.
大庆地区盐碱地造林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大庆地区重盐碱地的立地条件 ,为了增加植被盖度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整地方法、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等角度探讨了大庆盐碱地区适宜的造林绿化技术  相似文献   

7.
封山育林是增加森林植被的重要营林措施。通过封山育林,不仅可以改善现有林分状况,而且可以在人工造林困难的立地上培育森林,恢复植被。介绍了封山育林的规划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8.
刘建华 《防护林科技》2015,(1):17-18,27
通过对不同的排矸年限矸石山的植被调查,结果显示:Ⅰ类排土场,随着排土年限增加,出现了多种植被群落,该生境的适生植物种类较多,具备了进行人工植被恢复的良好条件;Ⅱ类排土场,从群落外貌看,形成了明显的复层结构,群落的形成使排土场生境条件进一步改善,可进行人工复垦造林;Ⅲ类排土场仍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已初步具备耐旱乔木树种生长的条件;Ⅳ类排土场无植被分布,不适宜人工复垦造林,需经过多年的风化或人工促进风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秃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秃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秃杉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对福建柏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福建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福建柏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会泽县大海乡高寒山区在选择造林树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多年造林不见林的现状,依据高寒山区的自然条件,通过调查总结提出了大海乡高寒山区造林树种选择及营林措施的相关技术建议,为增加高寒山区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侧柏在辽西干旱地区造林后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分析,特选择了侧柏6种不同林龄的林分与未造林的地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侧柏造林后的前几年,在增加植被盖度及丰富度上效果不佳,有一定幅度的降低,随着侧柏的生长,其逐渐成为优势树种,发挥出较好的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效果,造林8年后随着树龄的增加,侧柏林分植被盖度、丰富度均逐渐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干旱地区土壤的盐碱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会泽县大海乡干热河谷地区在选择造林树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多年造林都没有取得成效的实际,依据干热河谷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大海乡的发展需求,通过实验总结提出了大海乡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及营林措施的相关技术建议: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恢复干热河谷的植被,改善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作实践,分别从滇池流域石漠化及难造林地植被恢复技术的植被恢复原则、树种选择、石漠化及难造林地人工造林关键技术措施、技术及质量保障、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昆明滇池流域石漠化及难造林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宫胁造林法恢复和重建辽宁森林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要介绍了国际著名植被生态学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创造和倡导的造林法———环境保护林重建法(即生态造林法,简称宫胁造林法)。该方法的创新和重要之处就是将植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并取得成功,依据潜在自然植被和演替理论,提倡和强调用乡土树种重建乡土森林植被,目的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辽宁省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恢复和造林难度大,宫胁的生态造林法对辽宁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将会很有借鉴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豫西的自然条件、植被特点,从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三个方面阐述了豫西困难立地条件区的植被恢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介绍乌拉特后旗阴山山脉南麓冲积扇区域困难立地节水造林技术与示范研究,通过使用保水剂、换土或者二者结合使用,探索提高山区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和途径,着力改善山区地表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8.
石质山场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质山场具有造林难度大、投资高、植被恢复慢等特点,但是抓好石质山场造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淮北市山场总面积1.32万hm2,其中未绿化的荒山近8 000 hm2.这些山场以前植被较好,由于战乱、生产等多种原因,导致林木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山荒岭秃,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均为石质山场,严重影响了淮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制约了淮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气候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十分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何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干旱地区造林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中的造林措施对土壤水分水分的影响。以试验数据为基础,科学分析了挡水墙、覆膜、覆革和保水剂四种造林措施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使用保水剂极为显著的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2)挡水墙改善土壤水分能力较弱;(3)覆膜改变了土壤水分的分布格局;(4)覆革增加了水分下渗,改善了苗木根部的土壤水分。综合分析,保水剂和覆草能有效提高造林苗木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