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育苗期间的常见病害 河蟹在整个生活时期都可能发生病害,但在育苗阶段,由于生产方式的高度集约化,幼体处于频繁的蜕皮变态过程中,食性的不断转换,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尤为敏感,耐受能力较弱。因此,该阶段发病率最高,危害也最大。 1.弧菌病 患病幼体主要表现出体色浑浊,肠道内无食物,活力明显下降,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趋向反应不明显,大多下沉于水底而死亡。 取患病幼体压片,在10×4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观察,可在体液或组织中发现大量活动  相似文献   

2.
水是对虾幼体生存的环境,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虾幼体的健康和变态发育.在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代谢及残饵腐败,不断地污染着水质,这种污染可造成幼体的非正常发育,严重时导致幼体的死亡.此外,许多细菌性病害及寄生虫病的发生也与水质密切相关.故保持良好的育苗水质,是育苗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关系到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同时,水质调节的好坏,也是衡量育苗水平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河蟹育苗期间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育苗期间病害的防治工厂化河蟹育苗期间,因种种原因,幼体时常会感染病害,影响幼体成活率。防止幼体感染病害,幼体患病后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河蟹人工育苗工作的重要环节。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一些在河蟹育苗中有效防治病害的措施,现介绍如下,供...  相似文献   

4.
河蟹育苗期的常见病害与综合防治措施(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育苗期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河蟹与其它水生甲壳动物一样,水是其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尤其是其幼体阶段。一方面要求有优良稳定的水环境,另一方面则需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机体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就会生病和死亡;即使在适宜的环境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或病原体的侵入,也会生病和死亡;同样,无论什么样的幼体,在恶劣的水环境中,由于环境因子的严重不适、病原体的滋生与蔓延,也难免生病和死亡。因此,河蟹育苗期疾病的发生是由机体本身及外部环境两个方  相似文献   

5.
病害对虾荧光病作为育苗生产中的病害,是弧菌感染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病快,死亡率高,给育苗工作造成被动局面。为科学地认识、积极地预防和有效控制弧菌病的发生,我们在威海、东营、滨州、河北多家育苗厂,在对虾育苗过程中从发病幼体、致病弧菌、环境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对虾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特别对药物防治进行了研究探讨,无节幼体到仔虾的变态率达到80%~85%,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指导。一、发病幼体蚤状幼体到仔虾都有发生,以糠虾及仔虾为多见。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从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需求,本研究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短蛸幼体的摄食行为,然后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对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从0.1个/ml上升至1个/ml的过程中,密度在0.1个/ml时短蛸初孵幼体摄食量高;1–2 d龄幼体和2–3 d龄幼体有较为强烈的摄食行为,因此,需要从孵化第2天开始重视短蛸幼体的饵料情况。晚上是初孵幼体的摄食活跃阶段,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摄食量。投喂混合饵料时,短蛸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和增长率;初孵幼体(0.03 g)培育过程中,卤虫无节幼体是关键饵料;当幼体开始附底(0.1 g)时,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虾苗和贝肉是附底幼体的重要饵料。该研究结果对短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需求,本研究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短蛸幼体的摄食行为,然后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对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从0.1个/ml上升至1个/ml的过程中,密度在0.1个/ml时短蛸初孵幼体摄食量高;1–2 d龄幼体和2–3 d龄幼体有较为强烈的摄食行为,因此,需要从孵化第2天开始重视短蛸幼体的饵料情况。晚上是初孵幼体的摄食活跃阶段,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摄食量。投喂混合饵料时,短蛸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和增长率;初孵幼体(0.03 g)培育过程中,卤虫无节幼体是关键饵料;当幼体开始附底(0.1 g)时,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虾苗和贝肉是附底幼体的重要饵料。该研究结果对短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真菌在斑节对虾育苗过程中非常常见,尤其是暴雨过后,空气潮湿,更容易暴发此种病害.此种病害危害极大,传染性极强.一旦幼体感染了该种病害,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48小时内,必造成90%以上幼体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面 积的日趋增多,我省的河蟹青 苗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 育苗生产中的病害发生也越来 越严重,给育苗业带来了重大 的经济损失。其中,弧菌的感 染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 病快,死亡率高,使育苗工作 者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科学 地认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弧 菌感染的发生已成为育苗工作 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 河蟹育苗系统中发病幼体、致 病性弧菌、环境以及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 了河蟹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 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发病幼体 感染弧菌的河蟹幼体一般 体色浑浊,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海南沼虾的幼体发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以蜕皮次数为依据,将海南沼虾幼体分为11期。当水温28℃、盐度15‰时,幼体在变态时需蜕皮11次,约21~25天。根据此法分类,前5期同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之后几期就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大规模商品青虾养殖的基础是有优质、充足的苗种供应。目前国内青虾苗种培育多数采取土池培育的方式,也有的在探索工厂化育苗技术。无论是土池育苗,还是工厂化育苗,关键在于幼体开口饵料适口性和丰度。当幼体在Ⅰ—Ⅲ期蚤状幼体时,以单胞藻为主;当幼体生长到Ⅳ—Ⅶ期时,以轮虫为主。工厂化育苗,需专用设施,饵料有专池培育或使用商品饲料、螺旋藻粉、虾片等,投资成本相对较大,不利于广大养殖者应用。土池培育技术主要包括:池塘选择、池塘清整、施肥、合理放养、科学投饵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人工半咸水进行河蟹幼体培育时,利用培育池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分解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偶联,在少量换水的前提下,实现了育苗池水质的相对稳定和河蟹幼体正常生长发育,病害降到基本不发生.生产性试验表明,采用该技术路线平均每m3水体生产蟹苗0.165kg,最高为0.36kg,而且蟹苗体质健壮,平均每500g71694尾.  相似文献   

13.
唐天德  邹勇 《科学养鱼》2000,(5):30-30,45
近几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不断发展,面积不断扩大,病害发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将河蟹在繁殖、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疾病特征介绍如下。一、几种疾病的特征及病原体(一)河蟹繁殖期间的几种疾病特征1.抱卵亲蟹在升温催熟过程中发育的卵不断掉落,有时亲蟹自食其卵,这使抱卵率大受损失。这是由于水环境因子中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污染和水温等引起,自食是因缺乏适口的饵料及微量元素钙和维生素C引起的。2.状幼体向Ⅰ~Ⅱ期变态时,幼体不能开口进食,发生第一次大量死亡。这主要是引用老化水,投喂的藻类也不适口,并有部分状幼体变态畸形…  相似文献   

14.
<正> 河蟹育苗过程中,溞1到溞2,及溞5到大眼的变态率的高低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为此除了在亲蟹培育上下功夫外,本人认为主要还要把握住饵料这道关。造成死亡率高的主要因素一般是由于各种病菌的侵害,使幼体感染疾病所致。有些病一旦被感染,等到发现时,投药治疗为时已晚,所以要提高幼体的成活率,需在幼体的体质上下功夫,体质健壮抵抗疾病的  相似文献   

15.
几种化学试剂对海湾扇贝幼体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胜 《水产科学》1994,13(2):32-33
几种化学试剂对海湾扇贝幼体病害的防治效果王世胜(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l16023)海湾扇贝是我省海珍品养殖的主要品种,近几年来产量很高,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在其人工育苗的过程中,近年来遇到了幼体面盘解体的病害较多,使育苗效益损失很大。因为这种病害...  相似文献   

16.
“红圈病”是由红色致病孢子菌繁生而引起,孢子菌在海水育苗池中分泌毒素,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圈病”的发生。一、“红圈病”的症状刚发生“红圈病”的育苗池,虾蟹幼体首先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变态的同步性差,这时红圈小并且少;随着红圈的长大增多,幼体停食,柔弱,不变态,最终导致大量死亡,发生大量死亡时,育苗池的池壁和池底有大量红圈。二、“红圈病”发生的条件“红圈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7.
短蛸幼体同类相残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条件下,对短蛸幼体(平均体重0.03~0.66 g)进行同类相残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同规格的小规格幼体较大规格幼体日相残率高,相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平均体重0.03~0.08 g阶段,当平均体重0.23 g以上时,相残行为较弱,当平均体重0.66 g时,幼体基本不再相残。②放养密度高低、饵料是否适口和有无遮蔽物对日相残率影响显著。③温度对短蛸幼体的相残行为有影响。④幼体间个体大小存在差异,尤其是小规格幼体间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时,小个体更易受到攻击,相残行为严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饵料不适口和无遮蔽物是导致短蛸幼体发生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密度养殖、养殖温度高和个体大小的差异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梭子蟹自人工育苗至养成商品蟹出池的各个时期均有病害发生,严重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其中危害较严重的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1 弧菌病 1.1 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在蚤状幼体各个时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各期变态时更为严重, 发病严重时在4~6小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具体症状表现为对饵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趋光性减弱, 幼体活动不正常,严重时胸部及附肢发红。肉眼能观察到其体色浑浊,肠道发黑;镜检,肠道发黑无食物,眼球部溶出组织液,高倍镜压片检查可看到有弧状黑点即弧菌。成蟹养殖过程中,病蟹瘦弱,呈昏睡状,甲壳上往往有感染创伤,解剖蟹血液不凝固或凝固很慢,高倍镜观察血液可见活动的弧状黑点即弧菌。  相似文献   

19.
<正> 1 不正常变态的表现 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孵化中,蚤状幼体培育一般经历从蚤状一期到蚤状四期四个培育过程。有时也不正常变态到蚤状五期幼体。从蚤状五期幼体向大眼幼体变态,幼体成活率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蟹苗的产量。 蚤状四期幼体没有很好地变态到大眼幼体,反而出现了蚤状五期幼体,这种现象是幼体的一  相似文献   

20.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