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大豆杂交育成品种的亲本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辽宁省自1956年开始大豆杂交育种以来,共审定杂交育成大豆品种46个,涉及到原始亲本42个,其中辽宁地方品种17个,外省品种(系)21个,国外引进材料4个。有6个原始亲本由其衍生出品种数在10个以上,最多的是丰地黄(30个)和熊岳小粒黄(27个)。近10年来杂交育成的18个品种中,涉及原始亲本32个,比1967-1997年增加17个,其中杂交品系占47.2%,杂交育成品种占36.1%,亲本三交组全  相似文献   

2.
1品种来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6年采用理化诱变育成的2个突变体杂交,再用^60Cor20KR射线辐照处理杂交干种子,经过11个世代的选育育成了小麦新品种“西辐十三”。  相似文献   

3.
水稻一种新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粳籼杂交的后代出现的不育株细胞质供体,先后育成了三个籼型不育系. 育成的K青A配合力优于汕A,K19A中抗稻瘟病,K17A抗病性及繁殖制种产量优 于汕A.这一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早稻产量性状的变劣效应比目前生产 上应用的其它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变劣效应小.育成的杂交稻具有高产、抗病、 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已有两个组合通过省级审定,两个组合通过省级区试, 五个组合正在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讨论了这种新型极性不育细胞质杂交 稻育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1981—2005年间广西杂交育成的大豆品种及有代表性的杂交育成品系进行了亲本来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共祖先度方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这17个大豆品种(系)共涉及25个原始亲本,其中广西地方品种8个,外省品种14个,外国品种3个,平均每个品种含有2.9个原始亲本。大多数亲本只衍生一个品种,衍生品种最多的亲本为“靖西早黄豆”(7个),其次为“北京豆”(6个)、“平果豆”、“杂交混选”和“矮脚早”均为3个,“青仁乌”和“玉林大豆”均衍生2个品种。杂交方式以单交为主,17个杂交育成品种中,采用单交方式杂交选育的有16个,仅有1个为复合杂交育成。祖先度分析阐明了原始亲本和杂交育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为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红梅 《新农民》2010,(8):57-57
笔者从天津市科委获悉,近年来,随着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相继育成,天津杂交粳稻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眼下正处于水稻分蘖期,津产杂交粳稻品种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辽宁等8省市年播种已达100万亩,占全国杂交粳稻推广总面积1/5。  相似文献   

6.
Ⅱ优602(又名倍丰3号)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所用Ⅱ-32A作母本,与泸恢602配组育成的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审定(国审稻2004004)。该组合因具明显杂交优势和突出优良的综合性状表现,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长江流域稻区主导品种;是农业部组织联合育种攻关最新育成的8个三系杂交超级稻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7.
樊驹 《农村科技》2005,(3):26-27
近十几年,我国人工育成了双阳梅花鹿和西丰梅花鹿两个品种,一个长白山梅花鹿品系;育成天山马鹿清原品系和一个塔里木马鹿品种;杂交繁育了东天杂交和花马杂交等杂交鹿。这些鹿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比未经培育的鹿种可提高鹿茸产量30%~60%。若能购买饲养这些鹿种,尤其购买其中的特级、超特级种公鹿的后代,且神经类型为安静型、茸型呈眉枝(马鹿为双门桩)、遗传呈现显性的,则增产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嫁接杂交改良育成 奇异果是新西兰国宝,攀援缠绕的藤本果树,前身是用原始森林的野生猕猴桃与野生藤本植物“九月红”嫁接,再用野生山葡萄作父本杂交,历时5年改良育成的奇特新品种果树。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大豆杂交育成品种(系)遗传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省大豆杂交育成品种 (系 )亲本追踪分析 ,共涉及祖先亲本 41个。这 41个祖先亲本分别来自国内 7个省市和美国、日本 2个国家。齐黄 1号、益都平顶黄、即墨油豆、铁角黄、四粒黄、海伦金元等 6个品种为骨干祖先亲本 ,每个祖先亲本衍生品种 (系 )都在 2 0个以上。杂交育成品种 (系 )的细胞质共来自 10个祖先亲本 ,其中 82 %以上杂交育成品种 (系 )的细胞质来自齐黄 1号和即墨油豆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晋江地区农科所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针对本省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种麦损稻的问题,开展育种研究。经过廿多年的努力,先后育成四批、22个小麦品种。1959年开始,从南大2419和抗锈5204的杂交组合中选出敌锈早、长穗早两个品种,比闽晋2号(系选育成)早熟5—6天,产量高出20%,这是我所第一批杂交育成的品种。第二批杂交育成的品种有白芒、抗锈青,其组合都是欧柔与阿夫,1963年杂交,1967年推广;两江  相似文献   

11.
选用黄早4、Mo17、F28、150等4个优异玉米处质混合杂交,组建群体,经8代自交定向选择,育成了玉米自交系H152。以H152为亲本育成了湘玉7号、湘玉8呈两个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了20多万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不同年代衣成8个玉主杂交种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自60年代以来,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育成并应用的杂交各的生育期有“长、短、长”的变化趋势。不同生育期类型的杂交种表现孙现不同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中晚熟杂交种干物质积累持续时间长于早熟杂交种,(2)在同一生育期类型中,近期育成的杂交种比早期杂交种子的干物质积累速率高,持续时间长。(3)近期育成的杂交种子比早期杂交种果穗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13.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开展杂交粳稻选育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原因是杂交粳稻三系育种滞后于常规粳稻育种.制约了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生产上应用的高产品种直接转育成不育系;二是通过杂交重组选育新的保持系,然后转育成不育系。前一种方法周期短、见效快,从而不育系和保持  相似文献   

14.
我校“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进展──采用生物技术育成2个籼稻光敏不育系通过国家科委成果鉴定两系法杂交水稻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又一次育种变革,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1991年以来,我校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维明副研究员、陈启锋教授、祁建...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玉米白交系478的改良系为母本,与优质玉米自交系77杂交,于1991年育成了优质、高产、中熟、紧凑型玉米单交种粤单1号。1993年又采用温—热杂交模式,以粤单1号为母本与属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自育群体改良品种泰苏黄杂交,成功育成了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粮饲兼用型玉米顶交种粤农9号。这两个品种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杂交香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米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989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出杂交香稻理论与技术,并育成我国首个优质杂交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和优质杂交香稻组合香优63。20多年来,我国已育成推广10多个香稻不育系和40多个杂交香稻组合,国外尤其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印度农科院也育成系列杂交香稻组合,在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和分子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杂交香稻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杂交稻的理论与实践。文章通过对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生物技术改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自五十年代初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育成我国第一个抗棉花枯萎病抗源品种52—128以来,至八十年代我国育成并参加全国抗病区试的品种有陕8092、中12等19个。其中用杂交方法育成的17个,用系选、辐射方法育成各1个。这些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丰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杂交制种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新育成的番茄杂交一代种子,多表现抗病、丰产的优质特性,应用的面积不断扩大。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高抗的杂交一代种子,经我们多年试验,杂交制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报春苣苔属植物在新品种选育上的进展,开展了品种统计分析工作。查询了1991—2019年获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协会授权的登录品种,从品种授权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品种的育成方式、杂交品种父母本的杂交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报春苣苔属的品种育成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国内的品种登录有112个,占比为77.78%,国外的品种登录有32个,占比为22.22%,国内的品种登录数量为国外的3.5倍,品种选育由国外转向国内,我国已逐渐发展成为新品种选育的主流国家;登录品种的育成方式以杂交为主,有127个品种通过杂交获得,占比为88.19%,尤其是以原生种进行种间杂交获得的品种最多,数量达99个,占比68.75%;在杂交品种中,黄花牛耳朵作母本的杂交频率最高(9次),硬叶报春苣苔作父本的杂交频率最高(11次)。  相似文献   

20.
殷大星 《现代农业》2013,(11):61-61
兴玉998是北票兴业玉米高新技术研究所育成并报审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玉米晚熟新组合。2001年育成,2006年通过了陕西省审定,审定号陕西玉2006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